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

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

隨著三級課程管理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成為學校課程管理權實現的一個重要標誌,各中小學圍繞學校辦學理念、基於學生髮展需要,開發了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與校本課程相伴而生的是學校研發的材質精良、裝幀精美的「校本教材」。這些校本教材通常是沒有書號的非正式出版物,也就是沒有經過嚴格的教材審核,在學校或區域小範圍內部使用的資料。不過,從其外觀的考究程度來看,其用功程度不亞於正式出版的教材。

在實踐中,學校為什麼會對編寫校本教材如此執著呢?是否是學校的課程研發者對課程與教材的關係沒有弄清楚,認為課程研發就意味著一定要研發教材呢?隨著對現狀了解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些課程研發者一定要通過研發精緻的教材體現課程研發的結果呢?原因就在於,許多學校領導和教師都認為,開發課程沒有教材的支撐似乎總是缺少些什麼。

是不是校本課程都需要通過校本教材來體現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教材及其編寫有一定的認知。

教材是課程的具體表現,要體現課程目標、符合課程性質、承載課程任務,其編寫要具有準確性、系統性和規範性。從這個角度來看,編寫教材是一項比較繁複且周期較長的工作,同時對教材編寫人員也有較高的要求。

從通常意義上看,一般是相對成熟的課程才需要進行教材編寫,這樣的課程內容相對穩定,不需要經常性和大規模的修訂,可以具有較長的使用周期。

校本課程為什麼不適宜編寫教材呢?這也需要從校本課程自身的特點談起。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及學生實際需要而研發的課程,在內容安排上具有靈活性,在課程設置上具有選擇性。相較於國家課程的穩定性,可變性則是校本課程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講,針對校本課程而進行的教材研發並不是必需的。

從現有的校本教材形式來看,當前學校編寫校本課程教材的方式基本是從知識角度來建構,這與傳統的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教材的編寫並無差別,並不能通過校本教材來體現校本課程對學生思考問題、能力發展、活動體驗的指引,而且許多教材內容通常是對網路或其他文本內容的摘抄,這些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也還是存疑的。既然如此,這樣的校本課程教材裝幀再精美,又有什麼價值呢?

校本教材的編寫者通常是課程的研發者,他們絕大多數是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這裡我並不想否認教師編寫教材的專業能力,僅從其工作角度來看,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使教師很難全情投入到教材的編寫之中,這就使學校編寫校本教材的質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如果不研發校本課程教材,學校怎樣指導或者說教師依託什麼進行教學呢?這又涉及學校教學管理規範的問題。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很容易,教師可以根據課程來編寫課程講義或課程方案。以課程講義的形式來代替課程教材在高校是很常見的,許多新興的專業課程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師就會以講義作為講課或學生學習的參考。對於那些並非學校新編的課程,我們還可以引進和改造已有教材,使其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依據。

當然,上述觀點僅僅是針對當下學校每每研發一門校本課程就要進行相應的教材編寫和印製的現狀而言,這並不意味著校本課程不可以有與之相匹配的教材,如果學校研發的課程內容相對穩定,這門課程也是在學校長期存在,課程相對成熟,學校能將其編寫成教材作為教師授課、學生學習的依據,同時也為其他學校和學生學習相關內容提供參考,也是非常不錯的。校本課程一旦有了教材這種規範的文本承載,就能使其更具傳播力,也可以使優質課程惠及更多學生。不過,我們希望這樣的校本教材應該更多地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呈現。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17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教育」如何深度實施
首份青少年短視頻教育研究報告發布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