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吃飯冒汗,真「一輩子白乾」?《黃帝內經》認為確實如此

吃飯冒汗,真「一輩子白乾」?《黃帝內經》認為確實如此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引用!)

本文理論依據:《黃帝內經·靈樞》、《中醫癥狀治療學》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

最近一段時間,「吃飯冒汗,一輩子白乾」這句俗語,在網路上廣為流傳。各家自媒體對其都有解讀。本訂閱號之前也從中醫「汗症」的角度,給您科普過。

那麼,這句話到底出自哪裡,它有沒有科學依據,或者說有沒有現實意義呢?

在這裡,本訂閱號想和您分享一個知識點——這句話最初的理論依據,應當是《黃帝內經·靈樞》。

您翻開《黃帝內經·靈樞》當中的「營衛生會第十八」篇,就能看到這樣一段經文:「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半身,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皮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這句話的意思是,黃帝問,有的人吃下熱乎乎的飲食,剛吃下去,還沒有化成精微的時候,就已經出汗了,有的出於面部,有的出背部,有的半身出汗,反正是不循衛氣通常的道路。這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說,這是人體外表受到了風邪的侵襲,腠理開發,毛竅也被打開了。衛氣本來就是趨向體表的,而且慓悍滑疾。看見哪裡疏張開來,就從哪裡外泄出去,於是就形成出汗的現象。這種現象叫做「漏泄」。

你看,這就是古代人對吃飯冒汗的理解。具體來說,飲食進入胃中,化為營衛之氣。營走於脈道之中,化為血液。衛氣走於脈外,行於體表,組成人體的免疫力。但是如果一個人,外受風邪,風作為陽邪,專開人之毛孔,那麼他的腠理就會舒張開來,胃氣見這裡有縫隙可鑽,於是就從此而外泄。氣能載津,所以汗液隨之而泄。由於此時的營衛之氣未能為人體所用,過早地外泄出去,所以被稱作「漏泄」。

客觀地說,這樣的一種認識,主要是針對疾病狀態下的人而言。一般來說,進食的時候身體適當出汗,這是相對正常的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不過的確是有一些人,吃飯的時候冒汗屬病態。這類人,從中醫角度看,往往屬於營衛不和所導致的汗症。其主要的表現,就是平時多汗,吃飯多汗尤為明顯,怕風,身體多病,免疫力差,身體倦怠等等。《黃帝內經·靈樞》所說的「漏泄」,當指的是這部分人。

同時,這句話也在暗示我們,人們在夏季,應該注意避免直受風邪。風邪開人毛孔,是可以傷害到我們營衛之氣的。尤其是吃飯的時候,天再熱,也不要隨便大吹空調、冷氣。否則會讓肌表疏張,衛氣外泄,說白了就是容易患上感冒。

總而言之,吃飯冒汗,一輩子白乾,並非完全是戲言。它蘊含這一定的醫學道理,對一部分人來說,也有啟迪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48歲南開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逝世!四旬之人,需全社會保護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