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研究印度傳統醫藥專家:中印可共建「植物來源提取物產業群」

研究印度傳統醫藥專家:中印可共建「植物來源提取物產業群」

圖為第七屆中醫西學國際論壇現場。 繆超 攝

中新網昆明7月18日電(繆超 李曉琳)第七屆中醫西學國際論壇18日在雲南中醫藥大學舉行,成都中醫藥大學印度傳統醫藥研究所所長王張在論壇上表示,中國與印度傳統醫學在資源、技術、市場等方面互補強,兩國可共同打造「植物來源提取物產業群」。

中國和印度都是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文明古國,都創造出了燦爛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同時也都具有獨特的傳統醫藥體系和豐富的藥材資源。

圖為參加第七屆中醫西學國際論壇的部分專家學者。 繆超 攝

王張介紹,中印兩國的傳統醫學從醫學理論到所用藥物都有著相互學習、借鑒和發展的歷史淵源,「據唐代文獻記載,印度有許多醫生向唐朝獻葯,民間也向中國購葯,如胡椒、白豆蔻、乾薑、肉桂、沉香等。當然,中醫也隨著人員交往傳入印度,中國輸入印度的藥物有人蔘、茯苓、當歸、烏頭、附子、麻黃等。」

雖然中印傳統醫學間有兩千多年的交流史,王張說,由於近半個世紀以來雙方的傳統醫學交流趨於停滯。

當前,全球對傳統醫藥和草藥產品日益增長的興趣一直在推動相關產品貿易的增長,商品品種包括藥用植物等生物資源和草藥化妝品、醫藥等增值產品,目前已成為全球醫藥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張認為,中國與印度完全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各自千百年來使用傳統藥物的經驗,不僅有助於傳統藥物的應用研究和開發,還有利於互通有無,增加出口貿易。

「目前,中國雲南、四川、貴州等中藥材品種豐富的地區,由於用地成本和用工成本高啟,藥材種植面積呈縮減趨勢,難以滿足中國飲片市場和中成藥製藥企業的旺盛需求。」王張指出,印度氣候有利於部分藥材生長,可充分利用氣候優勢和勞動力紅利,「種植中國中醫藥需求旺盛的香料、藥材,如檀香、沉香等,高海拔地區可種植冬蟲夏草、川貝母等。」

此外,植物提取物已成為生物醫藥的核心原料和產品,被廣泛應用於植物葯、食品添加劑、功能性食品、化妝品等領域。

中國植物提取物產業,受中醫文化影響,憑藉豐富資源和技術優勢,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植物提取物供應地之一。印度則在化學製藥製備中擁有先進技術和工藝。

王張提出,中國和印度可以共同打造「植物來源提取物產業群」,既有利於促進印度等南亞國家的藥材種植,進而增加農村地區民眾收入,也有利於中國企業降低成本。(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藏葯非遺傳承人:藏葯「德子色曼」重獲生機
朝中社:朝鮮化妝品廠研發20多種新品 受到好評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