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海雄關: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渤海枕燕山

山海雄關: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渤海枕燕山

#山海雄關驚艷你#一條蜿蜒曲折的巨龍橫亘在險峰絕壁之上,這就是被世界看作中國象徵之一的萬里長城。長城始建於先秦列國,在秦朝統一中國後,第一次對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秦朝之後的每一個中原政權,大都會對長城進行建設和加固,以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北扼邊塞,御守中原的長城,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線,保衛了無數中華兒女生存繁衍。今天的長城,雖然已經失去了它的軍事作用,但卻依然是中華民族千年來抵禦入侵的象徵,長城的每一段,都分布著許多雄關,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南起渤海、北連燕山的山海關。#頭條旅行季#

山海雄關: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渤海枕燕山

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閭關、臨渝關,它坐落在秦皇島東北十五千米處,處於東北、華北和蒙古高原三大地區的交界地帶,是古代中原王朝最重要的關口之一,素有"天下第一關"的美稱。山海關周圍群山環繞,燕山、七老圖山、努魯兒虎山將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蒙古高原分隔開了,這樣的地理環境,也使得這三個地理區域在古代一直都處於相對獨立的狀態,而在這崇山峻岭之間,也有著一條平坦且狹長的通道,這就是著名的遼西走廊,是古代中原王朝與遼東地區溝通的重要通道,又因為這條通道處於群山與渤海之間,因此又被稱為"傍海道",此地就是山海關的位置所在。@頭條旅遊

山海雄關: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渤海枕燕山

漢朝時期的山海關地區,由盧龍郡所管轄,此時的山海關還未正式形成,只是作為北方重鎮盧龍的一部分,當時遼西走廊沼澤遍地,尚未開通,中原地區與遼東地區的溝通,必須要通過群山之中的盧龍道,非常不方便。三國時期,曹操北征烏桓時,大軍走的就是盧龍道,曹操還在歸途中留下了《觀滄海》這樣的千古名詩。

山海雄關: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渤海枕燕山

到了十六國時期,人們又開通了古北道口,但古北道口的道路也極其險峻,而且相比可以直抵遼東地區的盧龍道也更加偏遠,故此路也一直沒能得到有效的開發,甚至使用程度還不如商周時期就有的盧龍道。隋朝開皇三年(583),隋文帝築渝關關城,這就是歷史上第一次記載"渝關"之名,渝關也成了山海關的前身,之後隋唐時期遠征高句麗都是自渝關出征。但此時的渝關與今天的山海關位置略有不同,古渝關城在今天撫寧縣東二十里,但渝關城的建設並沒有解決中原與遼東的交流問題。因此中國古代中原地區與遼東地區的交流,也一直成為了困擾統治者的一大問題,直到遼宋時期,這一問題才得到根本解決。

山海雄關: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渤海枕燕山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建立遼國,侵佔了燕雲十六州,勢力範圍抵達了黃河地區,遼國將中原、遼西甚至當時的東北地區都納入了統治。契丹人在中原俘虜了大批漢人工匠和農民,契丹統治者將這些漢人安置於遼西地區,勤勞的漢人們在遼東開墾荒地,清理沼澤,建立了一個個村莊與城鎮。遼聖宗時期,遼聖宗又將一批宗室安置於遼西走廊之處,隨著人口的不斷聚集,原本沼澤遍地、不宜居住的遼西走廊得以初步開通,在《舊五代史少帝重貴記》中第一次有了從山海關地區通過遼西走廊直抵黃龍府的記載,而隨著這條道路開通,另一個嚴重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崛起的東北漁獵民族有了一條直達中原的道路。為了應對這一危機,中原政府必須在遼西走廊修築堅固的關城來防禦入侵,但此時的遼國政府對遼西走廊的開通並不重視,不僅沒有在遼西走廊修建新關城,甚至沒有將遼西走廊納入國家管控,這一疏忽很大程度上使得崛起的女真人更加輕易的擊敗了遼國,建立金國。

山海雄關: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渤海枕燕山

到了金國統治時期,以東北為棲息地的女真人極其重視這一條通往東北最為方便的道路。金天會二年(1124),金太宗下令,北京到上京(哈爾濱)這一段路程,每五十里就設一驛,正式把遼西走廊納入國家管理,同時命令此段路的州縣"盡皆治橋修道",一時"路況大好",遼西走廊這一條溝通中原與東北的道路,也正式開通了,由於東北地區本身就是女真人的龍興之地,所以他們不需要防備來自東北的威脅,也因此金朝並沒有在遼西走廊一帶修築大量軍事設施。到了明朝時期,遼西走廊終於回到了漢人政權手中,這條連接東北與中原的通道,終於要在軍事上展露鋒芒了。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修築明長城,他命令中山王徐達修築永平、界嶺等長城的關口,徐達帶兵路過古渝關時,發現古渝關非控扼之要,於是將其向東移建六十里,由於新關口南連渤海,北倚燕山,故又得名山海關,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山海關。山海關的城防系統極其複雜,在洪武朝之後還有過多次的建設,在明朝前後歷經六帝,共用二百六十三年時間修築。山海關集中國古代城防建設之精華,配套的軍事設施有海上長城、過水長城、瓮城、羅城、翼城、衛城、哨城、箭樓等等,被稱為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山海關像一個英勇的將軍,警惕的看守著這座中原的大門,觀察著敵人的一舉一動。在明朝後期,女真的崛起使得山海關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它成了扼守中原的最後一道屏障,被譽為"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當時明朝的百姓,甚至將山海關作為國家安全範圍的劃分點,談起關內就是安寧祥和,而說到關外則是戰火紛飛,山海關就像一扇緊緊鎖住的大門,牢牢鎖死了女真入關的道路,也難怪時人用"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讚頌它。

山海雄關: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渤海枕燕山

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滅亡。這座寄託了中原百姓無數希望的堅固關城,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終明一朝,它從來都沒有被敵人攻破過,即使明朝滅亡後,清軍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攻下山海關。百年前的戰爭已經消散,但這座雄偉的山海關,卻依然銘刻著無數戰爭的記憶,它靜靜的矗立在渤海之邊,厚重的城牆,卻散發著耀眼的光芒,這些光芒照耀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鄧海春 的精彩文章:

非遺美食彰顯獨特東北特色,烏拉火鍋傳承悠久民族文化
九州腹地有仙山,天下之中幻瑤池:洛陽老君山與雞冠洞

TAG:鄧海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