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在季孫斯執政期間,季孫氏家臣陽虎作亂,差點就竊取了「三桓」家族的大政。更令季孫氏丟臉的是,陽虎後來成為晉國趙氏的得力幹將,還公開對外宣稱:「主君賢明,就忠心侍奉他;主君不肖,就以奸偽去試探他!」陽虎在魯國亂政,不過是魯國執政者不肖罷了!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所以在經歷了陽虎之亂後,「三桓」在魯國都抬不起頭來,一度讓孔子把持了國政。可在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見執政者都沉迷於女樂、不理政事,孔夫子失望地離開了魯國,開始了他的周遊列國之旅。

從此,「三桓」開始重新掌控魯國政局。季孫斯去世後,其子季孫肥成為季孫氏家主。季孫肥謚號為康,所以史書又多稱其為「季康子」。

此時,晉國霸業不再,齊國齊景公去世後內亂不斷,吳王夫差雖想稱霸,奈何身處江南,與中原遠隔千山萬水。在此權力真空期,季孫肥就想趁機了卻一段魯國與邾國的舊有恩怨。

邾國為東夷國,春秋初曾追隨魯國。可後來魯國國力的衰弱,邾國慢慢就脫離了魯國控制。春秋中期,魯國曾想作鄫國的「保護國」,卻不想邾國與莒國從中作梗,聯手擊敗了魯國,還消滅了鄫國!為了雪恥,魯人潛心發展壯大,在數十年後對邾國和莒國發起了報復。在魯國的強大壓力下,邾國與莒國被迫向晉人告狀,導致「三桓」家族的季孫如意和叔孫婼先後被晉人囚禁!

如今晉國早已眾叛親離,長臂已不可能伸到泰山腳下,這正是魯人復仇的好機會。為此,季孫肥特地設宴款待魯國眾大夫,商討此事。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季孫肥決意伐邾,一是替爺爺報當年被囚之恨,二也是想重新樹立「三桓」在魯國國內的威信。畢竟,父親差點被陽虎竊取國政確實是一件醜聞。不作出點業績來,「三桓」又怎能重新贏得國人信任?



可惜的是,此時魯國大夫確實是有異心。

一聽說此事,大夫子服景伯就站出來反對:「小國侍奉大國,靠誠信;大國保護小國,靠仁德。背叛大國,就是不誠信;討伐小國,就是不仁德。民眾靠城牆保護,城牆則靠仁德保護。失去了誠、信的美德,就極為危險,還能靠什麼來保護自己?」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子服景伯這話,卻是有些來頭。在季孫肥提出伐邾之前,魯哀公剛剛與吳王夫差在鄫(今山東棗莊東)會見。這次兩國國君會見,吳王夫差就勸魯人不要欺壓邾國。現在與吳國會盟剛結束,魯國就去攻打邾國,這不就是不誠信嗎?

一看氣氛不對,季孫肥趕緊向仲孫何忌暗中使了個眼色。仲孫何忌即孟懿子,是孟孫氏家主。這次討伐邾國,正是他們倆一致決定之事。看到季孫肥的眼神,仲孫何忌立刻站出來,打斷了子服景伯的話,轉而問其他幾位大夫:「您幾位的意見如何?哪位有好意見我們必定聽從!」

可別的大夫更讓季孫肥與仲孫何忌失望:「當年大禹在塗山(大概是今河南嵩縣的三塗山)會合諸侯,手執玉帛而朝的國家有上萬個。可如今還倖存的,卻不到數十個了。這就是因為大國不撫育小國,小國也不侍奉大國。明知有危險,為何不說出來?魯國之德,與邾國相差無幾。現在卻要去討伐邾國,能行嗎?」

季孫肥與仲孫何忌滿懷期望地組織眾多大夫集體「腐敗」,原本希望他們都能支持自己,卻沒想到竟然是這樣的結果,真是自討沒趣!就這樣,宴會最終不歡而散了。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雖然眾人都害怕吳國而不敢去伐邾,可在與吳王夫差會盟之後,魯人普遍都認為吳國的強盛難以持久;既然如此,為何魯國不能趁此機會去討伐吳國呢?



公元前488年秋,在季孫肥與仲孫何忌強力主導下,魯哀公親率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到了邾國。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當魯軍到達邾國都城之下時,居然聽到城內傳來鼓樂之聲!大敵當前,邾人竟然仍在奏樂作樂,邾國不亡,還有天理嗎?

看到魯國大軍殺來,邾人紛紛向邾國國君益進諫,可他卻誰的話都聽不進去。大夫茅成子提議向吳國求救,邾子益卻拒絕道:「魯國晚上打更聲音邾國都能聽到,吳國距離我國兩千里,沒有三個月到不了,哪裡還能救我?再說,難道邾國自己的軍隊還不夠用嗎?」

見邾子益如此冥頑不靈,茅成子氣得無話可說。一氣之下,茅成子乾脆率茅地(今山東金鄉西北)之民發動了反叛!趁著邾人內亂,魯軍加強了進攻,很快就攻破了邾國都城。

邾都被攻破後,魯哀公立刻住進了邾國宮室。魯國軍隊就更加不受約束,大白天就在邾國都城展開了瘋狂的燒殺搶掠。面對瘋狂的魯軍,邾人被迫撤退到繹山(今山東鄒城東南的繹山)以自保。在魯國軍隊整夜劫掠之下,邾子益最終還是被魯人俘虜了。在亳社獻祭過後,魯人將他囚禁在負瑕(今山東兗州西)。

邾國被滅,就是邾子益的咎由自取。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邾國一滅,大夫茅成子卻不高興了。雖然國君昏庸,可他這位邾人卻不甘心國家就此滅亡。於是,他帶著五匹帛、四張熟牛皮私自前往吳國,向吳王夫差求救:「魯國自恃晉國衰落、吳國又遠,背叛了與國君您的盟誓,前來入侵邾國。邾國不敢自愛,卻害怕國君您的威信無法確立。國君您的威信一旦失去,那就是小國的憂患了。今年夏天您剛與魯人盟誓,秋天魯國就背盟,那四方諸侯以後將如何侍奉國君您?況且,魯國軍力八百乘,是您的對手;邾國軍力六百乘,卻是您的屬下。請國君您慎重考慮一下!」

聽了茅成子這番話後,夫差二話不說,當場就決定去討伐魯國。



當年晉國還是霸主時,魯國因入侵邾國而被多次懲罰;如今再次入侵邾國,卻又碰上了吳國崛起,魯人這是生不逢時。

在即將出兵前,夫差特地找來魯人叔孫輒,向他諮詢。叔孫輒與公山不狃二人,在曾率兵對抗魯國公室,戰敗後逃至齊國,其後又逃入吳國。作為叛臣,叔孫輒當然不會有什麼好話:「魯國有名無實,討伐必能獲勝!」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退下後,叔孫輒難掩激動的心情,立刻將這一好消息告知了公山不狃。

可公山不狃聽了後,卻嚴肅地指責道:「這不合於禮啊。君子逃亡,不至仇國。沒有為魯國盡臣道卻要 參與討伐,替仇國效力,還不如去死!您現在因小惡想顛覆母國,這不是太過分了嗎?假如吳王讓您帶路,您一定得推辭,那麼他肯定會找上我。」聽了公山不狃這番話,叔孫輒羞愧難當,也極為懊悔。

果然,不久後夫差又找上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答道:「魯國雖然沒有盟國,但諸侯必定會救援魯國,吳國未必能得志。魯國向來就是齊國與晉國之唇,唇亡則齒寒,這是國君您深知的。晉、齊、楚這些國家不救魯國,還能怎樣?」

晉國遠離魯國,況且霸業早就難以為繼;齊悼公在陳乞扶持下剛剛篡位成為國君,齊國此時國內局勢不穩;楚國當年差點被吳滅國,哪裡還敢惹火上身?公山不狃這番話,明顯言不由衷。這麼牽強的理由,又怎能勸阻到志在稱霸的夫差?

因此,夫差還是決定要討伐魯國。公山不狃見無法阻止吳國出兵,便主動請求帶路。

公元前487年3月,吳國軍隊正式出發,北上討伐魯國。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公山不狃故意帶著吳軍,走了一條最為艱險的道路:經過武城(山東費縣西南)進入魯國。武城位於沂蒙山腳下,山高路險;當年魯人伏擊邾人,就是在此。



這麼險要的城邑,是魯人抵抗外敵入侵的絕佳據點。可曾經被武城人得罪過的鄫人,趁機報復,居然引導吳軍攻破了武城!

武城被吳軍攻破,魯國門戶大開,這引起魯國上下的一片恐慌。仲孫何忌趕緊問子服景伯該怎麼辦,子服景伯答道:「吳軍來了,就同他們交戰好了,有什麼好擔心的?況且是我們自己將吳軍招來,還能有什麼別的想法呢?」季孫肥與仲孫何忌去年堅持伐邾,果然現在苦頭來了!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夫差率領吳軍繼續前進,又攻破了東陽(今山東費縣西北),駐紮在五梧(今山東平邑西)。第二天,又進攻到蠶室(今山東平邑)。

魯國大夫公賓庚、公甲叔子率軍出戰,結果在夷地(今山東泗水附近)之戰中大敗。公甲叔子和析朱鉏同乘一輛戰車,卻一同戰死疆場,為吳軍所獲。見魯人如此壯烈赴死,吳王夫差也頗為感概:「這是同一輛戰車上的人啊!看來魯國還是能用人,魯國確實不可侵犯!」這時,夫差已經暗暗生出了畏懼之心。

又過了一天,吳軍進攻到了泗水邊,前面就是魯國都城曲阜!

眼見敵人步步逼近,魯大夫微虎就想組織一支敢死隊趁夜色前去刺殺吳王夫差。他共招募到了三百人,其中還包括孔子高足有若!為保衛國家,魯國人人奮勇爭先,甚至連有若這樣的精英都不惜親赴前線廝殺了!

關鍵時刻,有人前往勸諫季孫肥:「這種方式不足以危害吳國,卻會令魯國損失眾多人才,不如停止這一計劃吧!」三百多精英,一旦失去,那才是魯國最大的損失!季孫肥聽了後了,在稷門外攔下了這支敢死隊。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雖然敢死隊未能成行,可聽說了這一消息的夫差卻嚇得不輕。當天晚上,夫差為此連續換了三次地方!



雖然已經進攻到魯國城門之下,但在見到魯人視死如歸的決心後,夫差終於意識到徹底征服魯國已是妄想,便主動向魯人求和。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在季孫肥與仲孫何忌兩人想答應與吳人的盟約時,士服景伯卻表示反對:「當年楚莊王圍攻宋國,宋人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仍然沒有接受城下之盟。我國這次沒吃大虧,卻簽了城下之盟,這是拋棄了國家!吳國輕裝遠攻,必然不能持久,很快就會撤軍,還是再等等吧!」

可季孫肥與仲孫何忌二人早就被強大的吳軍給嚇破了膽,不同意再與吳軍強硬地對抗。

子服景伯沒法,只得攜帶盟書出城,準備與吳人訂盟。魯國提出,把子服景伯為人質以換取吳國的退軍,夫差爽快地答應了。子服景伯不過是魯國大夫,連卿都算不上,夫差竟然能同意他作人質以換取和解,足見吳人確實是無法堅持太久了。

見此情形,子服景伯當場就提出要讓吳王之子姑曹留在魯國,算是他作人質的對等交換!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夫差頓時一愣:魯人還敢這麼強硬!想了一會,夫差主動提出雙方都不需要人質,只簽訂盟約就行了。就這樣,子服景伯又回到了魯國。



闔閭時期,吳軍曾經讓楚滅國;夫差執政之初,又讓越國俯首稱臣。可夫差這次率軍伐魯,無論如何都顯得有些虎頭蛇尾。為什麼能攻破楚國、臣服強越的吳國大軍,卻獨獨放過了魯國?難道是魯國國力比楚國和越國還要強大嗎?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顯然不是如此。

在夫差伐魯過程中,逃亡至吳國的魯人暗助魯國,與吳軍正面對戰的魯人壯烈赴死,甚至連魯國精英都不惜犧牲自身生命來抵禦外敵!

這讓夫差親身體會到了魯人不肯屈服的決心,暗自心生畏懼了:吳國也許最終能攻克魯國,但付出代價必然極其高昂。所以,只要魯人同意簽訂盟約,夫差就虎頭蛇尾地退兵了。

在魯定公時還是內亂不斷的魯國,在魯哀公時為何就能表現出如此同仇敵愾的決心?追根溯源,還是孔子執政的功勞。大約在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被提拔為大司寇,攝相事,執掌魯國國政。四年後,孔子失落地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之旅。

魯國伐邾招來吳軍,同仇敵愾令夫差心懼,教化之功應歸於此人

可抵禦吳國入侵這一戰,卻恰恰佐證了孔子的教化之功:如此多魯人為社稷前仆後繼地赴死,甚至連叛逃之人都能心向故國,除了孔子外,還有誰能做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