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情感壓倒理智,解讀康熙帝在廢立太子過程中的失誤

情感壓倒理智,解讀康熙帝在廢立太子過程中的失誤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至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這四年期間,清廷圍繞國本問題,相繼發生了三件大事:先是廢黜皇太子胤礽,不久復立,繼而再次予以廢黜。兩廢太子,可以說是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中,最不光彩的一頁。之所以這樣評價康熙帝,也是事出有因,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進行分析。

一,防範包容

康熙六年(1667年)14歲的康熙帝親政後,成功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除鰲拜,定三藩,統一台灣,親征噶爾丹。至此,因明清易代而一度凋敝的社會經濟得到恢復,清朝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時期。

可是,在康熙中晚期,康熙帝與儲君胤礽的矛盾開始暴露。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太子黨核心人物索額圖因「結黨議論國事」罪被拘捕,這是康熙帝與胤礽關係中的一個轉折點,拘捕索額圖,或許是除去廢黜之外,康熙帝所能採取的對胤礽最重的警告。

與此同時,康熙帝也加強了對胤礽的防範。自這一年開始,採取了三項舉措:一是離京外出時,除特殊情況,必帶胤礽同行;二是離京外出時,必令與胤礽有嫌隙的皇長子胤褆隨扈,保駕護衛;三是巡視塞外、行圍期間,選派皇子值守京城,綜理政務。

索額圖被拘禁不久餓斃禁所,這對胤礽是一極大打擊。他痛失心腹,怒不敢言,擔心儲位不保。由於心理失衡,胤礽的行為逐漸發生較大變化。對王公貝勒動輒鞭笞,於大臣、官員、兵丁等屢加凌辱,對眾兄弟也是頤指氣使。他還大量私用內外庫帑,揮霍無度,種種跡象表明,胤礽的心態在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這是個危險的信號。

胤礽的暴虐淫亂,也是其無奈、壓抑情緒的一種發泄,是將對康熙帝的憤懣,傾瀉到其他人身上。然而康熙帝對胤礽的這一心理變化似無察覺,對胤礽加以防範的同時,依舊予以包容。如康熙四十四年,特命胤礽的乳公凌普擔任內務府總管,以方便胤礽取用財物。

康熙帝尤其羨慕宋孝宗奉養宋高宗的故事,曾對胤礽說:「將來以政事付汝,朕當擇居水土佳處,時聞汝之今名,以獲優遊養性」。

實際情況則與康熙帝的期盼相反。一廢太子事件發生前,姑且不論胤礽的放縱淫亂,僅是動輒鞭笞諸王大臣、辱罵宗室成員、欺壓兄弟以及窺視康熙帝起居等等現象已經表明,胤礽已經失去人心,他與康熙帝的隔膜、猜忌正在加深。這對父子之間看似平靜的關係不可能維持太久,衝突註定是無法避免的。

二,輕信蜚語

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初十日,康熙帝照例巡視塞外,胤礽以及皇長子胤褆等7位庶出皇子隨駕。這些皇子中,十八阿哥胤祄最小,年僅8歲。

七月十八日,康熙帝開始在塞外行圍,胤礽及胤褆、胤祄等扈從。八月十三日,至永安拜昂阿駐蹕,這時,胤祄身體出現不適。康熙帝陪伴幼兒數日後,十七日率領行圍隊伍繼續前進,將胤祄留在原地修養。十九日,胤祄病情加重,康熙帝立即趕回,並急發諭旨,命留守京城的皇三子胤祉等速派御醫,日夜兼程趕來。

御醫趕到駐蹕地後,經過診治,胤祄的病情並未好轉反而加重。康熙帝焦慮過度,不能自已,比胤祄年長近30歲的胤礽,卻對生命垂危的胞弟無憐愛之情。康熙帝為此責備胤礽,胤礽反而發怒,這使心情本極壞的康熙帝難以容忍,但他還是沒有發作,只是提出警告。

九月初二日,胤祄夭亡,康熙帝無奈之下率眾啟程。胤礽自知得罪,忐忑不安,急欲探知皇父意向。初三日夜間,他走進康熙帝所居的御帳,向內窺視動靜。但這一行為被皇長子胤褆偵知,他立即密保康熙帝,並加以誇大渲染。

康熙帝儘管可以包容胤礽的「肆惡虐眾,暴戾淫亂」,但無法容忍胤礽有不軌之心。初四日,康熙帝在行宮召見隨扈諸王大臣,曆數胤礽的過惡,宣布回京後將胤礽廢黜。

從康熙帝這一舉動來看,意氣用事的成分比較大,那麼當他宣布要廢黜胤礽後,卻發現了問題遠非想像中那麼簡單。

三,進退兩難

九月初九日,康熙帝心情平靜下來後,意識到皇子中有人覬覦儲位,欲置胤礽於死地。他對胤褆、胤禩等人頓時產生了極大的反感,對胤礽除了痛心之外,又添憐憫之情。

可是,旨意已經宣布覆水難收,既然不能驟然反悔,只有設法為胤礽的不良行為找到開脫理由。十五日,康熙帝對大學士的講話中首次指出:「胤礽種種舉動,皆有鬼物使然。」

康熙帝之所以心生悔意,原因有四。一是察覺到所謂胤礽有謀害之心,乃皇長子胤褆蓄意誹謗;二是他發現,以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為代表的庶出皇子藉此機會圖謀儲位;三是他對胤礽感情極深,數十年來一直以培養胤礽繼承祖業為首要責任;四是感到廢黜太子大損其名,使他無顏以對天下。

九月二十四日,廢黜皇太子胤礽的詔書頒布天下,詔書例舉了胤礽的種種劣行,其中包括胤礽因索額圖被拘致死而「蓄憤於心,裂縫窺伺,中懷叵測之狀」。結論是:「凡此舉動,類為鬼物所憑,狂易成疾。」 從廢除胤礽的過程中,康熙帝顯示出了情感壓倒理智的反應,所以,後來他又嚴重低估了事態的複雜性,再次陷入被動。

四,錯估形勢

由於康熙帝對廢黜胤礽一事心生悔意,又鑒於時局的錯綜複雜,因此他於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召集滿漢文武大臣,命令會同商議,將大阿哥胤褆除外,在眾皇子內舉奏一人為皇太子。事前,康熙沒有提出任何遴選條件,卻對臣下先保證:「眾議誰屬,朕即從之。」

之所以如此自信,康熙認為眾臣必能遵循他的旨意行事,保舉廢太子胤礽。但是,康熙帝忽略了以下幾個事實:

其一,雖然清朝入關已歷65年,但是,擇賢選立嗣君的滿洲政治傳統依然得到多數滿洲王公大臣的認同。康熙帝借鑒其祖努爾哈赤確立的由諸王貝勒選立嗣汗方式,令眾臣推舉皇太子,眾臣也會按照同樣是由努爾哈赤制定的選嗣標準,擇賢推舉皇太子人選。

其二,胤礽歷時數年「暴戾淫亂」,在朝中聲譽掃地,大失人心,已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其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後,受到康熙重用,命以留守京城,辦理政務的皇子,首為皇三子胤祉,次為皇八子胤禩。胤禩得以充分展示其辦事周全,待人平易等長處,在宗室王公、滿洲大臣中享有口碑。儘管不久前被責罰,繼而又受到康熙帝召見,故眾臣依然認為他是皇帝的愛子。

眾臣推舉胤禩為皇太子於情理相合,卻出乎康熙的預料,他當即食言:「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獲罪,且其家母亦甚低微,爾等再思之。」康熙帝原本是想讓眾臣主動推舉廢太子胤礽,以保全他的帝王體面,但這種君臣信息不對等造成了被動局面。

十月十六日,康熙帝召見了廢太子胤礽、諸皇子及各位重臣,當即將拘禁的胤礽釋放,涕泣宣諭云:「皇太子暴怒捶撻傷人等事,皆由胤褆魘魅所致,胤褆所播揚諸事,其中多屬虛誣」。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復立胤礽為皇太子。

五,復立復廢

此後三年半時間(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至五十一年十月),康熙帝與胤礽的關係中有三種因素在相互作用。

一是康熙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費盡移山之力。他與胤礽幾乎每天相見,悉心教誨,又百般遷就。胤礽所奏欲斥某人、懲處某人、誅殺某人,康熙無不俯從。

二是胤礽復立不久,故態復萌,貪暴更甚。他不滿於久居儲位,常向人抱怨:「古今天子,豈有四十年太子乎?」又聯合步軍統領托合齊等人串通信息,為自己保奏。

三是庶出皇子中形成了反太子集團,以胤禩為等為首,得到諸多王公大臣的擁護。他們暗中活動,與胤礽作對。四十八年底,胤禩母舅、鎮國公景熙首告托合齊父子在安郡王馬爾渾喪期內宴會及貪婪不法各款,這成為胤礽再次被廢的導火線。

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初一日,康熙帝諭諸王大臣:「胤礽自釋放之日,乖戾之心即行顯露。數年以來狂易之疾未除,大失人心。且秉性兇殘,與惡劣小人結黨,怙惡不悛,毫無可望,故仍行廢除禁錮。」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毫無疑問是一位富有政治遠見,具有開創氣魄,具有出色治國方略的皇帝,說他是千古一帝毫不誇張。可是,在廢立太子一事上,卻因感情用事,招致失敗的慘痛教訓。

康熙帝先是對胤礽的貪暴虐眾予以包容,繼而一怒之下聽信不實之言,斷然決定廢廢黜太子。胤礽本已不堪,無法付與社稷,可是由於康熙帝是在喪失理智的情況下,貿然做出這一決策,其後既不願意承認自己誤信蜚言,又要為自己再立胤礽找到符合邏輯的理由。所以,康熙帝的一系列舉措純屬是自欺欺人,作繭自縛。

兩廢太子以及儲位之爭,共同構成了康熙朝晚期清廷內部最大的不穩定因素,致使人心渙散、朝綱紊亂。所以,歷時數年的廢立鬧劇成為了康熙朝統治由強轉弱的開端。如今再次回顧這段歷史、反思這段歷史,當有特殊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考生找人代考順利通過鄉試、會試,殿試時因無法作弊鬧出一段笑話
宋太祖立誓碑「不殺士大夫」,可為何要遮遮掩掩不敢示人?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