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游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游牧誕生的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1000年。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游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分布於阿爾泰山以西西徐亞人,被稱為斯基泰人。農耕民族的統一是在秦朝,游牧民族的統一是在元朝。雍正皇帝:「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亞歐大陸上的游牧民族到底是哪裡冒出來的,怎麼一波一波地向南到中國、向西到歐洲源源不斷?打跑了匈奴就來了鮮卑,同化了鮮卑又來突厥,打跑了突厥,後面又有了回鶻,党項,契丹,蒙古,女真......這些游牧民族起初到底是些什麼人?他們的發源地在哪裡?是同樣的種族嗎?

今天,我們一一來說說中國古代的這十餘個純種游牧民族。

一、鮮卑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鮮卑是中國古代非常活躍的民族,先後建立了10個國家,也曾經統治中國半壁江山。在中國古代東北區域有三個民族,分別是東胡、濊貊、肅慎。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鮮卑族就是東胡民族中的一支。

在中國北方區域的民族爭鬥中,最開始是匈奴消滅了東胡, 鮮卑部落退守鮮卑山,世屬匈奴奴役。漢朝時,中國趕跑了匈奴,鮮卑部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

北魏後期,統治者日趨腐化,吏治逐步敗壞,大多農民家破人亡。在523年,爆發了六鎮起義。雖然起義被鎮壓,但北魏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最後,北魏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不過後來被北周和北齊取代。待隋朝統一中國後,以鮮卑族作為主體建立的鮮卑國家不復存在。

二、匈奴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匈奴人,來歷不明,有人說是夏朝遺民,也有人說是中亞白種人。匈奴強盛後,便不斷南侵,早在戰國時期,北方的燕趙等國就飽受匈奴侵襲之苦。到了漢武帝時期,他不甘一邊受匈奴勒索,一邊被動挨打,於是決定主動出擊,經過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後,匈奴終於瓦解,再無力與中原政權挑起大規模戰爭。

後來,一部分匈奴人南下歸降,漢朝將他們安置在關內,這一部匈奴人此後先後融入到鮮卑、契丹等民族中。而另一部分匈奴人則因在蒙古高原無法立足而西遷,他們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經過中亞後,便沒有了相關記載,沒有人知道他們去了哪裡。

直到幾百年後,一個叫阿提拉的匈奴人出現在了歐洲草原上,人們才發現匈奴人已經到了歐洲。阿提拉被西方人稱為「魔鬼」,他的出現幾乎摧毀了東歐文明。不過,短暫的榮耀過後,隨著阿提拉之死,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再次消失。曾有人認為,現代匈牙利人是古匈奴人的子孫,不過據科學鑒定,匈牙利人實際上是當地原住民族的後裔,與匈奴無關。因此,也許世界上還有一些帶著匈奴人基因的人存在,但「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整體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了。

不過,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匈奴是部分突厥語民族和蒙古部落的直系祖先,從其地理位置和遷徙路線來看匈奴與蒙古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的關係較大。

當然作為部落聯盟的匈奴不太可能是一個緊密的聯合體,也就是說匈奴不能稱之為「匈奴族」,就像你不能把9-13世紀的欽察稱之為「欽察族」,這種部落聯盟可能包含了2-3種語言相近但種族差異明顯的原始族群。

三、東胡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東胡是中國東北的古老游牧民族。是包羲太昊伏羲後裔東夷北遷後與胡人融合後的稱謂,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大約1300年。

東胡部族發展到戰國時期已經成為燕山以北和松遼平原上的最大部落聯合體。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載:「當是之時,秦晉為強國。晉文公攘戎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這就是說春秋前期(晉重耳,前697-628年),燕北的東胡和山戎,分散的居住在不同的地域,各自有其各自的首領,不相統屬,只有盟會時,部落首領才能聚會到一起,大約有一百多個部落,但當時還不能形成統一的政體。

可見晉、燕兩國東北部的東胡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部落的發展階段。但是到了戰國後期,情況就不同了,經過春秋時期的大動蕩,中原地區發生了巨烈的變化,北方少數民族則迅速發展壯大,大漠南北的許多互不相統的部落,逐漸的趨於聚集,主要形成了兩類較大的部落聯盟。他們族系不同,一個是居住在蒙古高原中西部的匈奴,另一個是居住在蒙古高原東部的「東胡」。二者相互敵對,而且東胡還要強於匈奴。

然而,自被匈奴冒頓擊潰起,東胡部落聯合體的名字退出歷史舞台。

四、烏桓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又曰烏丸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里河西南地區。

公元119年(西漢武帝元狩四年),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又臣屬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公元49年(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即今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烏桓在兩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據考證,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西北140里有—座烏遼山,即烏桓人遷駐之地。烏桓人在這塊土地上逐步成長、壯大並向南遷徙,與建都於中原的封建政權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直至進入中原各地,融合於其他各族之中。

五、羯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羯族在歷史上閃光的時期非常短暫,僅僅在五胡時期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地方割據政權,然後由於漢人野蠻的民族政策而推出了歷史舞台,並且羯族從嚴格意義上說並不能成為一個民族,它是匈奴的一個分支。

羯族在東漢時期已開始隨匈奴內遷,漢晉時期的羯人雖還保持有一定的游牧經濟,但農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在羯族尚未建立正式的國家之前,所需軍糧除一部分自給以外,其它皆掠奪而來,如《晉書·孝愍帝紀》說公元317年夏北方大旱,隨之蝗蟲泛濫,「時石勒亦竟取百姓禾,時人謂之胡蝗」,在他攻打襄國時「分遣諸將收掠野谷」。這或多或少有戰爭不斷,居無定處的因素在。

六、契丹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契丹族的起源,今天已經無法知曉,人們只知道他們起源於東北。在契丹族人自己的傳說里,他們的祖先昔日在木葉山相遇。一個是乘白馬的男子,沿土河到來。一個是騎青牛的女子,沿潢河而來。當他們相遇後,很快陷入愛河,並生下八個孩子。這八個孩子逐漸繁衍,就逐漸有了契丹八部。

而在歷史的記載中,《魏書》、《北史》都對契丹族有較為詳細的介紹。當時契丹族人仍處於非常分散,各自行動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處於原始的部落時期。不過,到隋朝時,契丹族開始組建共同的軍事聯盟,由各部酋長參加會議,共同行動。雖然不清楚組建聯盟的具體原因和情況,但是從契丹族的外部環境分析,應當是受到軍事方面的威脅,促使他們進一步走向聯盟。

建立過219年遼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來突然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了。

七、蒙古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一隻受天命而生的蒼狼和一隻白色的鹿在位於斡難河河源的不兒罕山下結合,生下一個兒子,傳說這就是蒙古族的祖先。實際上,蒙古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在呼倫湖和額爾古納河東南居住的蒙兀—室韋,就是早期的蒙古部。後來,蒙古部向西遷移,走出山林進入草原,成為地道的游牧民族。

蒙古族是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傳說中的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據文字記載,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據《史集》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生息繁衍。

蒙古民族的名稱起源於蒙古地區東北部的一個室韋部落--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的最早的漢文譯寫,見於《舊唐書.北狄傳》。蒙兀室韋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後來,關於蒙古一詞的不同譯寫還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寫作"蒙古",最早見於《三朝北盟會編》所引《煬王江上錄》。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這個詞是"質樸、無力"的意思。它開始只是一個氏族或部落的名稱,後來才成為一個新興民族的共同稱謂。

八、突厥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突厥曾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強大民族,由匈奴的阿史那氏族發展起來。公元五世紀時淪為柔然人的奴隸,因擅長鍛造,又被稱為「鍛奴」。公元552年,突厥人在阿史那土門的帶領下,推翻了柔然人的統治,建立了突厥汗國,阿史那土門自稱伊利可汗。

在此後的幾十年時間中,突厥人像開了掛一樣瘋狂地擴張,形成了一個東起興安嶺,西至中亞鹹海,北到貝加爾湖,南到陰山的大帝國。為了維護這樣一個如此龐大的帝國,阿史那姓氏的族人不斷被派到被征服的部落做首領,突厥人的血統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改變。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大唐先是滅了東突厥,後來又支持回紇人徹底顛覆了突厥汗國。蒙古帝國雖然沒了,但孛兒只斤氏卻保留了下來,所以說蒙古族是一直存在的,然而突厥就沒怎麼幸運。

突厥汗國滅亡後,以阿史那姓氏為核心的突厥民族逐漸淡出歷史舞台。一部分人南下中原,最終被漢化;一部分人西遷,最遠的逃到了西亞,現在已經完全是歐洲人種了。

九、回鶻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回鶻即回紇,維吾爾族的祖先。回紇是鐵勒諸部的韋紇、烏護,743年,回紇汗國滅突厥,統一鐵勒諸部,回紇逐漸成為鐵勒諸部的統稱。840年,回鶻汗國瓦解,西遷進入新疆的回鶻後來穆斯林化,即今天的維吾爾。

744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建立漠北回紇汗國。這時回紇控制的地區,東起今額爾古納河,西至今阿爾泰山,勢力日益強盛。840年前後,回鶻(之前已更名)可汗被黠戛斯所殺,汗國瓦解,諸部離散,其中一部分南下降唐,其餘西遷。

西遷的一支到達河西走廊一帶,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一支遷到蔥嶺及其以西的地方,稱蔥嶺西回鶻。另一支遷到西州。西州回鶻又向西發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東抵哈密、西至庫車、南達于闐、北越天山,建立高昌回鶻政權。西州回鶻後來改稱「畏兀兒」,即今天維吾爾族的先祖。

安史之亂時,回紇曾兩次派兵助唐平亂,唐先後三次把公主嫁與回紇可汗。唐後期,與回紇的貿易往來較多,以茶、絹等換取回紇的馬匹、皮毛。不少回紇人滯留內地經商,僅長安城就有千餘人。

在唐朝先進文明的影響下,其經濟文化有了長足進展:開始從事農耕,種植五穀、棉花、瓜果(以葡萄為最)等作物,有自己獨特的灌溉方式(坎爾井);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創製了回鶻文,精於木刻印書術與壁畫藝術等。

十、女真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女真又稱女貞、女直,來源於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晉時期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為「勿吉」,隋唐時稱為「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為「女真」或,清朝之後稱為「滿洲」,後來一直延稱至今。明朝初期,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來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金史》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稱靺鞨,而七部並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公元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再次稱汗建國,史稱後金;1644年,女真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十一、党項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党項是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是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党項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高原一帶,以畜牧為生,唐朝中期時,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寧夏、甘肅、陝西交界一帶,原居地的党項族人則受吐蕃貴族役使,被稱作弭葯人。北移的党項則分為八部,唐末,其中較強的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李。

至宋初,首領李繼捧歸降宋。

在党項族這樣一個歷史轉變的時期,党項貴族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主張。早在德明時,以德明和元昊為代表,便對党項的發展道路展開了爭論。德明主張繼續維持現狀,依附宋朝。他說:「我族有三十年不穿皮毛,而能穿著錦綺的衣服,這都是宋朝的好處。」元昊說:「穿皮毛,事畜牧,是我們本來的習俗。英雄應當成霸王之業,何必穿錦綺。」党項貴族接受宋朝的賞賜,部落居民窮困,矛盾也日益尖銳。

元昊對德明說:「我們所得俸賜,只歸自己。可是,眾多的部落都很窮困。我們失掉了部落,還怎麼能自守?不如拒絕朝貢,練習兵事,力量小可以去擄掠,力量大還可奪取疆土,上下都能富裕,何必只顧我們自己。」德明死,元昊繼立,便按照他自己的主張,擺脫宋朝的控制,按照党項奴隸制發展的道路,建立起夏國。

李元昊稱帝,成立了西夏,統治西北地區達約200年之久,西夏為蒙古滅亡後,党項族被蒙古人稱作「唐兀」,屬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時還有部分甚為活躍,但其後逐漸與其他各族融合,党項之名逐漸消失於中國歷史上。

十二、羌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後其率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而少部分西遷、南遷,與青海、四川、重慶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羌族。故羌族與漢族、藏族、彝族等民族一樣,都具有一部分炎帝部落血統,為兄弟民族。

羌是個使用廣泛的西方異族稱號,羌這個概念從古至今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其所囊括的地理區域也是不斷縮小的,從以往的佔據如今小半個中國的羌,變為僅存於岷江上游的汶川到松潘一帶的羌族。

在中國歷史文獻中,由商到漢代之「羌」的歷史並非是一個「異族」的歷史,而是「華夏」自身的歷史,或「華夏邊緣」變遷的歷史。殷商的甲骨文上多次出現關於羌的記載,有打仗的,有俘虜羌人作為奴隸或者獻祭的。但是歷史資料更多的周朝,正統文獻如《戰國策》、《左轉》、《國語》中都沒有出現關於羌的記載,只在戰國晚期的部分思想家著作中用「氐羌」來指代傳聞中的西方異族。

我的猜測是周朝本來就起源於西方,在周滅商的戰爭中有姜姓部族作為周朝的盟友參戰(順口說一句,姜姓在周朝歷史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姓氏,姬姓周人的祖先叫「姜嫄」,周王又常常娶姜姓族女子為妻),所以這個時候在稱之為羌就不太妥當了,此時的羌並沒有消失,只不過絕大多數融入了華夏文化圈。

十三、氐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古代中國西北部少數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氐族與羌族同源。曾有說法,指屬於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馬藏人。春秋戰國時始以氐為族名,居於中國西北部。漢朝至三國期間,氐族曾兩度大遷徙,至關中一帶居住。其時還有如羌族的少數民族遷入關中。十六國時晉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隨著長居於中國日久,在唐朝時代,一部分氐族人與吐蕃人相融合,而其餘氐族則與其他民族相融合。

不過個人認為氐族最初發源地在西北地區,西晉末年氐族與匈奴、羌、鮮卑、羯趁著喪亂進入中原紛紛建立國家政權。其中,氐族苻洪建立了前秦、呂光建立了後涼,但在一次次亡國打擊下氐族遭到了滅頂之災,絕大部分人被殺死、餓死,只有一小部分人倖存下來並與漢族人融合在一起。以族名為氏,其中在山西五寨縣有氐姓人。

十四、吐蕃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吐蕃民族的來源,據14世紀成書的《王統世系明鑒》記載,是獼猴與岩魔女結合生出最早的人類,其後子孫繁衍,分別在今西藏各地開墾平地,建築城邑。直到聶赤贊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贊普(王)從天降臨,才有了君臣之分。

今西藏山南地區的首府澤當(藏語,意為遊戲的平地),傳說即獼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場所;澤當附近的山上,還有「猴子洞」的古迹。這種「獼猴變人」的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發展的真實性,也是古代藏族對本民族來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藏族祖先吐蕃人與中亞的關係一直很緊密。藏族史書《智者喜宴》就記載,早在公元前400年吐蕃贊普布德貢傑時期,吐蕃就與今天的克什米爾的部落爆發過戰爭。早在吐蕃第一個藏王聶赤贊普時期,也就是公元前825年左右,藏族先祖就說藏地四周有四個強大的國家:東邊為漢地,西邊為波斯,南邊為印度,北邊為戈薩。通過現在的阿拉伯史料分析,阿拉伯人知道吐蕃的時間比漢族要早。亞歷山大大帝的相關史書也提到了吐蕃。

十五、柔然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柔然,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北朝的碑誌、雜曲中,往往泛稱之為「匈奴」、「鬼方」、「凶奴」、「獫狁」、「北虜」、「北狄」等。「柔然」名號始於車鹿會之自稱。而「蠕蠕」之名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對柔然侮辱性的改稱。北魏後期柔然又以「茹茹」作為自稱或姓氏。「柔然」一詞,有認為是「聰明、賢明」之意,或認為含有「禮義、法則」之義,或認為源於阿爾泰語的「異國人」或「艾草」等。

魏孝文帝即位後,馮太后執政。對待柔然,多少改變了太武帝以來的武力進攻為主的政策。孝文帝本人也曾表示:"兵者兇器,聖王不得已而用之",主張停止對柔然用兵。柔然也改變方針,對北魏以媾和為主,如魏承明元年(476)二、五、八、十一月4次遣使,魏太和元年(477)三次遣使。另一方面,柔然勢力開始向西擴張,魏和平元年(460)吞滅高昌;魏皇興四年(470)進攻于闐。于闐向北魏求救,說西方諸國都已服屬於柔然。

北魏以路途遙遠,沒有派兵。延興二至三年(472~473),柔然又連連進攻敦煌,謀求割斷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魏孝明帝熙副產品(516~517),柔然可汗丑奴遣使於魏,態度傲慢。朝廷有人主張不予復書,未被採納。北魏對柔然的態度軟弱下來。

魏分東西後,雙方都爭取柔然的聯盟,以打擊對方。柔然也利用東西魏的分裂,更為驕橫,不斷南攻,東邊深入到易水,西邊到達原州(今寧夏固原)。

然而,至6世紀初中葉,突厥日益強大。552年,突厥酋長土門(伊利可汗)因求婚於阿那環被拒絕,發兵擊柔然,阿那環大敗自殺。柔然余部立鄧叔子為可汗,又屢被突厥木杆可汗打敗,西魏恭帝二年(齊天保六年,555)率千家奔西魏。柔然汗國滅亡。

十六、丁零

8000字深度解讀中國古代16個純種游牧民族

今天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生活著一個人口不足5萬的少數民族涅涅茨,其族源正是當時的丁零人。漢代,一部分丁零人為了躲避戰亂,沿著葉尼塞河向被遷移到了北冰洋沿岸。這一部分丁零人,其中的一部分越過烏拉爾山,他們吸收了當地居民的一些語言和文化後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薩莫迪人。

薩莫迪就是今天的涅涅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期,薩莫迪人生活的地區逐漸全部被沙俄征服。時至今日,涅涅茨便成了俄羅斯的一個少數民族。今天的涅涅茨人口不足5萬,也沒有什麼趕超世界的科技。但涅涅茨的遠祖,當年的丁零人北魏時期曾在中國境內建立過一個政權——翟魏。

丁零,中國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靈、釘靈。又稱高車、狄歷、鐵勒、丁零(丁靈)。三國時,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貝加爾湖以南遊牧,稱北丁零;一部分遷徙至今新疆阿爾泰山和塔城一帶,南與烏孫、車師,西南與康居為鄰,稱西丁零。

丁零屬於原始游牧部落,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留居在原來貝加爾湖一帶的敕勒被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東漢進攻北匈奴戰勝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族交往。

早在冒頓單于時期,匈奴日益強大,曾經北服五國,其中就包括丁零國。西漢時期,丁零族主要分布在北海(今貝加爾湖)以南的廣大地區。東漢時部分丁零南遷。三國時期,原丁零故地「北海之南,自復有丁零」。丁零人除向南移以外,有的也向西徙。其駐牧地已達烏孫以西,康居以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阿爾泰山和塔爾巴哈台一帶),擁有「勝兵六萬人」。

丁零人善於製作和普遍使用高輪大車,故晉以後的中原人又稱丁零為「高車」。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車,是因為原駐牧地草茂而高,積雪深厚。在這種地區使用高輪大車,可以減少阻力,順利通行。

在呼倫貝爾盟巴爾虎三旗還保留著使用高輪大車的習慣,當地人稱之為勒勒車或大轂輪車,與馬的身高相差無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在下刀掌門 的精彩文章:

唐朝有多強?國祚289年,沒修過一段長城,因為不需要
左撇子的人比較聰明?巧了!世界戰爭史上的這5個偉人就是左撇子

TAG:在下刀掌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