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評價「巴巴羅薩」和「颱風」行動

如何評價「巴巴羅薩」和「颱風」行動

作者:[美]羅伯特·M.奇蒂諾

譯者:小小冰人

入侵蘇聯是對運動戰的一場嚴峻考驗。儘管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戰役勝利,但德國自腓特烈大帝時代以來的主要作戰理念還是未能通過這場考驗。本來,「巴巴羅薩」行動旨在以一場持續六周的戰役徹底消滅蘇聯。但為中歐和西歐的短期戰役打造、訓練、裝備的軍隊,以及幾乎完全以這種方式思考問題的軍官團和總參謀部,顯然無法在蘇聯歐洲部分的核心地區從事一場持續時間長達六個月的戰役,就像沙漠中後勤主導的戰爭超出了他們的能力那樣。德軍與其補給基地的距離超過1609 千米,而他們的敵人正退往自己的後勤基地。也就是說,這次德軍從事的是一場錯誤的戰爭。在我們分析德國軍隊遂行的戰役時,相同的問題總是會出現:如果德軍就連短暫的勝利也無法贏得會怎樣?在這種情況下的應急方案是什麼?

1941 年夏季出版的《軍事周刊》頗具啟迪意義—這是德國軍隊的半官方雜誌,每周出版一期,在「大德意志獨立戰爭」的系列標題下總結前線戰事,使其具備「設身處地」的性質,並傳遞一連串驚人勝利所帶來的厚望,以及這種希望隨著戰役的拖延而逐步幻滅所帶來的迷茫。7 月4 日出版的《軍事周刊》描述了初期的戰鬥,並宣布了戈羅德諾(6 月23 日)、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6月24 日)、維爾納(6月24 日)、科夫諾(6 月24 日)和杜納堡(6 月26 日)的陷落。《軍事周刊》指出,已摧毀了4107 架蘇聯紅空軍戰機和2233 輛坦克—包括「蘇聯軍隊曾寄予厚望的許多重型坦克」。德國軍隊已到達明斯克地域,從這裡和從東普魯士發起的向心突擊已在比亞韋斯托克形成合圍,德軍已俘獲4 萬名敵軍士兵。接下來的一期《軍事周刊》(7 月11 日)繼續介紹比亞韋斯托克的傳奇,稱已在那裡實施「殲滅戰」,並使用了德國軍事傳統中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詞—「最終成就」。「戰役持續了十天,俘虜和繳獲物資的數量仍無從統計」,這場勝利與德軍當初在維斯瓦河河曲部殲滅波蘭軍隊(也是十天)或1940 年「弗蘭德斯和阿圖瓦戰役」(德國人幾乎總是用這個名字稱呼黃色方案)同樣偉大—《軍事周刊》宣布這是「敵軍的崩潰」,並稱這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勝利」。

這類文章在7月出版的《軍事周刊》中持續發表,這些文章認為每場戰役都比上一場更龐大,每場勝利都會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抓獲更多俘虜,繳獲更多戰利品,摧毀更多坦克和戰機,每場戰役都宣布蘇聯紅軍的抵抗即將最終崩潰—明斯克包圍圈標誌著「蘇聯災難的到來」,隨著「蘇聯中央地帶的徹底崩潰」,通往維捷布斯克和斯摩棱斯克的道路已打開。此外,《軍事周刊》還稱蘇聯紅軍被俘人數已多達32.4 萬人。「就連辯稱敵坦克、火炮、戰機預備力量取之不盡的那些人也不得不承認,這種損失是災難性的,並將導致不可避免的最終失敗」,而接下來便是突破「斯大林防線」和斯摩棱斯克殲滅戰,「這是莫斯科前方最後一座大城市。」

可到了8 月1 日,《軍事周刊》不再使用必勝的語調,而是開始以一種新的調子總結戰役過程:

鑒於所涉及的龐大力量,一場宏大的「物資戰」正在發展。上一場戰爭的物資戰只是讓交戰雙方耗儘力量,沒能實現任何決定性結果。東部戰場恢復了運動戰的條件,類似於1940 年6 月初德軍在法國突破「魏剛」防線後的態勢。東線剛剛結束的第五周戰事,也同1940 年6 月7 日—14 日這一周的西線戰事存在明顯的相似之處—當初的戰役發生在默茲河與海峽之間一條僅400千米的戰線上。而目前針對蘇聯軍隊的決定性戰役,戰線總長度約2500 千米,自然需要耗費與戰線總長度相符合的時間。

顯然,一些事件推延了「蘇聯的災難」。《軍事周刊》現在談論的是鬥爭的「艱巨性、困難性、嚴酷性」,以及蘇聯人還在「頑強戰鬥」,並一次次把他們的部隊投入戰火之中。儘管8 月15 日出版的一期《軍事周刊》稱蘇聯俘虜的總數已達89.5 萬人(這個數字於9 月26 日上升到180 萬),但各處都存在「激烈抵抗」。這個數字太過龐大,以至於讀者們可能沒有注意兩個不和諧的音符:首先,是在將莫斯科列為主要目標數周后,《軍事周刊》出現了「現在顯然將在側翼尋求決定性勝利」這樣的描述。其次,在這期雜誌中首次提及了德方損失—稍稍超過10.2萬人,比以往諸次戰役高得多。

(上圖)詳細描述德軍1942年兩款主戰坦克(三號和四號)裝甲厚度的示意圖,摘自底特律坦克兵工廠戰時文件。注意,關於三號坦克的文字說明是錯誤的,這款坦克搭載的是一門50毫米主炮。美國陸軍坦克機動車輛與軍械司令部(TACOM)提供。

不過,德軍在基輔實現大規模合圍後,《軍事周刊》的編輯們又恢復了信心:

在我們的敵人喋喋不休、虛張聲勢之際,德國國防軍正在採取行動。東線,過去一周結束的龐大戰役決定了基輔東面和東南面布瓊尼集團軍群的命運。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習慣於我方軍隊在這場戰爭中贏得的勝利。可是,那裡發生的事情超出了我們能想像的範圍,它代表著一場與世界史上見過的東西截然不同的勝利—66.5 萬名俘虜—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軍隊的總兵力也就這麼多。

可即便是此時,這場戰事似乎也存有疑問。雖說截至10 月10 日,德國人已俘獲了250 萬名蘇聯紅軍士兵,但只有「殲滅性打擊」才能實現「具有深遠目標的新行動」。儘管運動戰學說已取得顯著成功,但蘇聯軍隊顯然不清楚這個事實。德軍迷失方向感和混亂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繼續進攻莫斯科」突然變為「東部陣地戰」,然後又改為「東線的頑強防禦作戰」—它似乎超越了訓練有素的德軍參謀人員的心態,畢竟在一連串的「殲滅戰」之後。「東部陣地戰」這句話肯定令他們心生恐懼—畢竟這不是德國軍隊來蘇聯的原因。

這是理解德國在東部作戰行動的關鍵,比重複希特勒與他那些將領之間相同的舊論點來說更為重要。雖然德軍在「巴巴羅薩」行動與「颱風」行動的頭幾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但這兩場戰役均以失敗告終—這不足為奇,因為它們的戰前計劃都是為較小的戰區和較為適宜的氣候條件設計的。通常古德里安將軍被視為20 世紀裝甲戰最偉大的實踐者之一,人們以為他會有更好的認識,但他對此的回應卻是在圖拉及其周圍進行戰鬥,直至麾下坦克力量幾乎徹底耗盡。發給他的偵察報告越來越多,這些偵查報告明確說明了該作戰地域蘇聯紅軍實力的增長情況,以及每天都有新銳敵軍開抵。有趣的是,這幾乎就是同一時刻隆美爾在北非針對「十字軍」行動採取的對策:戰至最後一輛坦克,最後一發炮彈。顯然,這就是運動戰未能奏效後所導致的結果。

因此,雖然希特勒解除他那些將領的職務是個極端之舉,但並非全無道理。

本文摘自《從閃電戰到沙漠風暴:戰爭戰役層級發展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苦澀的勝利,第八航空隊最後的「投彈」任務
代號「類人猿」,刺殺海德里希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