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50年前,宇航員登月之路步步驚心

50年前,宇航員登月之路步步驚心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胡定坤

1969年7月20日

「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

人類的足跡首次踏上月球

50年前,科技遠沒有今天發達,宇航員靠什麼飛到38萬公里外,並在月球是安全著陸?科技日報記者調研了那些在「阿波羅」計劃中用到的神奇裝備,帶您回顧那「步步驚心」的登月之路。

乘坐「土星五號」踏上奔月之旅

為了把宇航員送上月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專門研製了「土星五號」超重型運載火箭。「土星五號」高達111米,重量超過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8噸,起飛推力達到3400噸,推力和運載能力僅次於因蘇聯解體未能量產的「能源號」運載火箭。

「土星五號」由「三級」組成。第一級稱為S-IC,裝備五個F-1火箭發動機,只燃燒2.5分鐘,將搭載宇航員「阿波羅」飛船送到大約61公里的高度。第二級稱為S-II,由五台J-2發動機提供推力,在一級燃燒結束後立即開始工作大約6分鐘,將飛船帶到大約185公里的高度,進入宇宙空間。S-IVB是「土星五號」的第三級,其在任務過程中啟動兩次:第一次將飛船送入近地軌道,第二次則將其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土星五號」由NASA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主持研製,共發射了13次,包括除「阿波羅5號和7號」之外的從「阿波羅4號」到「阿波羅17號」的所有任務。另外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發射是在1973年,將NASA「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送入近地軌道。

漫漫長路陪「不靠譜」的飛船度過

「阿波羅」飛船由控制艙、服務艙和登月艙構成。其中控制艙和服務艙共同構成「控制與服務模塊(CSM)」,將宇航員送到月球軌道再帶回地球家園。

控制艙是宇航員太空飛行時的居住地,同時作為「返回艙」,在任務完成時搭載乘員再入大氣層。該艙高3.9米,重5.5噸,能夠容納3人,內層材料為鋁板,外層材料為銅焊不鏽鋼並塗有樹脂隔熱層,艙內裝有控制面板和顯示器,供宇航員駕駛飛船。

阿波羅飛船的指揮艙和服務艙

服務艙則像是一個直徑3.9米,高7.5米的圓筒,發射時重達23噸。其內部包括推進系統、燃料存儲罐、給燃料系統加壓的氦氣罐、燃料電池及氧氣和氫氣存儲罐等部分。服務艙的作用,就是為飛船提供飛行的動力和能源等。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阿波羅」計劃中和宇航員相處時間最長的航天器,CSM在「阿波羅」計劃中的表現卻最「不靠譜」。1967年1月,「阿波羅1號」發射前測試中,控制艙突發火災,造成三名宇航員全部喪生。1970年4月,「阿波羅13號」在奔月過程中服務艙爆炸,三名宇航員在地面工程師的指揮下經過「險象環生」地自救才得以平安返回。

此外,CSM除了參與「阿波羅」計劃,還客串過一次「太空外交官」。1975年7月,被人們稱之為「阿波羅18號」的CSM與蘇聯的「聯盟-19號」飛船在太空交會對接,象徵著兩個「超級大國」的太空握手。

月面起降的登月艙還能避險

在發射階段,登月艙置於CSM下方,二者由「航天器/登月艙適配器(SLA)」分開。到達月球軌道後,SLA脫離,「控制與服務模塊」與登月艙對接,宇航員可由控制艙進入登月艙。

月球表面的登月艙

登月艙能夠攜帶兩名宇航員在月球上起降,其上段負責起飛,名為「上升段」,包括乘員艙、顯示與控制系統、S波段雷達、推進系統、燃料罐以及氧氣罐等部分。下段負責降落,名為下降段,除了存儲宇航員在月球上所需的設備,還裝有下降火箭發動機,起落架和燃料罐等。

登月艙降落在月球後。宇航員首先將調試上升段準備好「退路」。之後,他們才開始執行月面探測任務。

通常情況下,宇航員在月面停留一到三天,從事收集岩石、開展實驗、駕駛月球車、測試宇航服等工作。

任務完成後,他們將返回乘員艙。上升段使用爆炸螺栓與下降段分離,起飛進入月球軌道,並與CSM交會對接。宇航員返回控制艙後,上升段將脫離,CSM隨即開始「回家之旅」。

「阿波羅13號」遇險時,CSM能源系統受損,控制艙內失去氧氣,宇航員只能將登月艙作為「避難所」,直至再入大氣層前才返回控制艙。更值得注意的是,SpaceX「獵鷹」火箭上使用的「灰背隼」系列發動機的針栓式噴注器技術,正是源於「阿波羅」計劃中登月艙的下降發動機。

來源:科技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的精彩文章:

我們為什麼要為大腸桿菌單獨發射一顆衛星
「火星2020」登陸區附近發現怪異礦床 有助揭示火星演化

TAG: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