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自己有不好的習慣,我們想到的首先是要改掉它。同樣,我們看到孩子有一些不好的習慣,我們也是想辦法讓孩子改掉它。那麼,讓不好的習慣行為不再發生,「改掉」是有效的方式嗎?是唯一的選擇嗎?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要改變行為習慣,我們需要了解行為模型和習慣迴路。


行為模型

每個行為都不是獨立出現的,是被環境觸發的,觸發這個行為的因素,我們稱之為「誘因」。誘因和行為看上去是一個連貫的序列,我們常常這樣表述:「一…就…」

"累的時候,我的脾氣不好"

「孩子回到家,想看電視」

「孩子有機會,想玩遊戲」

寫作業,唉聲嘆氣」

看到他那樣,我氣不打一處來」

似乎在誘因出現之後,沒有任何猶豫、反思、選擇的空間。那麼,我們真的就這樣容易被誘導嗎?誘因到底是怎樣對我們發揮影響的?在誘因和行為之間,是否還有其它內容?如果有的話,是什麼?

心理學中有一種分析行為的經典序列模型,叫做ABC模型,其中包括先行事件(Antecedent)、行為(Behavior)、結果(Consequence)三要素。

先行事件作為誘因誘發一種行為,這個行為又導致了結果。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舉個例子:

孩子磨蹭著不去寫作業(先行事件),你的反應是大發脾氣(行為),結果是孩子去寫作業了。

這件事的ABC序列就是:孩子磨蹭,導致你發脾氣,於是孩子去寫作業。

結論就是:你發脾氣是為了讓孩子去寫作業。

這是描述單個行為的模型。當這樣的行為重複多了之後,你可能就養成了「一看到孩子磨蹭,你就發脾氣」的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習慣迴路

行為重複多次,可能養成習慣,但這只是可能,並不一定。

你養成了「一看到孩子磨蹭,就發脾氣」的習慣,但是孩子在你督促之下很多次在你規定的時間去寫作業,很可能並沒有養成「一到規定時間,就自發去寫作業」的習慣。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有的行為重複幾次可以養成習慣,而有的行為重複再多次也不能養成習慣?差別在哪裡?

查爾斯.都希格在《習慣的力量》中,用暗示(Cue)、慣常行為(Routine)、獎賞(Reward)來描述習慣迴路的三個部分。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結合行為模型和習慣迴路,我們可以看到,習慣的形成需要獎賞這個要素。

當你發火後,孩子去寫作業了,這是你想要的結果,你的大腦得到了獎賞,幾次重複之後這個「誘因—行為—結果—獎賞」被強化,成為習慣迴路「暗示—慣常行為—獎賞」,於是你就形成了習慣,一遇到孩子磨蹭,你就會發脾氣。

而對於孩子來說,你發脾氣,他去寫作業,這樣的序列中並沒有得到獎賞——孩子的大腦並沒有體會到自發去寫作業的「好處」,所以這樣的行為重複在多次,也沒有形成習慣。於是,你發再多的脾氣,也只是暫時解決當下的問題,解決不了以後的問題。


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

查爾斯.都希格提出了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保持暗示和獎賞,改變中間的慣常行為。

改變個人習慣:「競爭反應」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舉一個簡單例子來理解習慣迴路,以及如何應用符合這個黃金法則的「競爭反應」來改變習慣:

明明喜歡咬手指甲,經常習慣性地不停地咬指甲,直到咬出血。媽媽想讓孩子戒掉這種習慣,學習了習慣迴路的知識之後,媽媽認識到,當孩子感覺手指有些不舒服的時候,就會把手指放進嘴裡。在孩子無聊或者緊張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不舒服的感覺。這就是暗示:他手指上不舒服的感覺,是由無聊和緊張引起的,咬指甲是孩子克服無聊和緊張的慣常行為。這種身體刺激,讓孩子得到滿足感,和舒緩緊張的感受,這就是孩子得到的獎賞。孩子渴望得到這種獎賞,結果養成了這種習慣。
於是媽媽教明明採用一種「競爭反應」:在一個手指上帶一個可以轉動的玩具戒指,一有想要咬指甲的衝動,就去轉動那個戒指,儘可能阻止把指甲放到嘴裡。
孩子學會了用轉動玩具戒指來代替咬指甲,給自己帶來身體上的滿足,舒緩緊張的感受。暗示和獎賞依然如故,但是慣常行為發生了改變。一個月後,明明已經不再咬指甲了,他用一種無傷大雅的習慣,代替了一種不好的習慣。

用「競爭反應」來改變習慣,對於孩子來說比較適合,對於我們來講,改變不涉及他人的個人習慣,也是比較適合的,比如愛刷手機、總是熬夜等等。

改變人際行為習慣:「慢反應」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相比於改變個人習慣來說,想要改變我們人際行為方面的習慣,就不是這麼簡單了,因為平添了一層叫做「他人」的複雜性。我們被誘發的反應不可能總是自動的、習慣的、不假思索的。作為有感情的人類,我們必然會考慮他人對我們行為的反應。

在生活中,人們非常在乎我們是屈服於不禮貌的第一衝動,比如粗魯、不耐煩、憤怒,還是遏制這種衝動,做出更好的選擇。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光靠習慣無法指導我們的行為,否則就是給人「沒有教養」「不專業」「自私」等印象,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必須學會靈活應對,而不是只按衝動和習慣做事,這樣的風險太高了。

關於改變我們的人際行為習慣,需要我們保持警覺,讓自己「慢反應」:在誘因觸發衝動的時刻,在執行慣常行為之前,做一個短暫的暫停,插入察覺這個環節。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於是新的行為序列就增加了三個非常短暫的時刻:先是衝動,然後是察覺,之後是選擇。這包括了從接觸誘因到最終行動之間的關鍵過程。

如此一來,同樣的誘因,就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不再是那個自動而倉促、屈服於第一衝動的反應,而是經歷了暫停、反思、篩選更好的選擇的過程。

如果你有一看到孩子磨蹭就發火的習慣,那麼可以用「慢反應」的方式,在大吼之前察覺到這個衝動,選擇更有效的方式去行動。這個行動產生更好的結果,你的大腦得到這個獎勵,新的習慣就形成了。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父母的修鍊:抑制第一衝動,「慢反應」

在工作和交際場合,面對領導、同事、客戶、朋友的時候,我們通常能夠保持警覺,盡量不按衝動或者習慣行事,放慢速度三思而後行,做出更加深思熟慮的選擇。一些重要的場合,我們還會提前準備如何應對,不會屈服於衝動,我們會思考、選擇,然後做出反應。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然而,在與家人、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就對自己的第一衝動或者習慣就沒有警惕性了。在他們面前,我們感覺自己可以隨意說話、做事。因為他們對我們很寬容,所以我們不必偽裝自己,可以盡情表達自己的衝動。正因為這樣,在最親密的關係中,我們與對方因為種種誘因衝突不斷,怒氣沖沖地朝他們大喊大叫。而我們與其他人之間卻很少發生這種情況,這真是「越親近,越傷害」。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例如,孩子去小夥伴家玩的時候,水杯忘記拿回來了。作為家長,你會怎樣反應?你可能暴跳如雷,說出類似「我早告訴過你…」"你總是這樣丟三落四"之類的花,傳遞的信息是:你總是那麼差勁。當然你也可啟發他思考,「怎樣才能記得管理好自己的物品?」,你有更好的選擇。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看到孩子磨蹭著不去寫作業,我們可以為自己屢次提醒不起作用而惱火、大發雷霆,這也許解決了這次的作業問題,但是對孩子變得更好沒有任何幫助,並且傷害了親子關係。

我們也可以暫停一下,「慢反應」,思考一下,是什麼阻礙了孩子養成及時去寫作業的習慣,是有哪些誘因給孩子提供了好處:是拖延寫作業時間可以不用做我們強加的「附加練習」「練琴」?還是拖延到一定程度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儘快解決他認為自己很難解決的題目?或者是電視、遊戲給了他更有誘惑的選擇?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氣,也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找到誘因和獎勵,我們就有了改變孩子習慣的方法。



不論如何,相比於第一衝動,我們總有更好的選擇。我們用「慢反應」來改變自己的習慣行為,才有機會找到更好的辦法,讓孩子形成更好的習慣。「人在事上立」,每個第一衝動來臨的時刻,都是我們和孩子一起變得更好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