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師:卦七,坤上坎下,地水師;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

師:卦七,坤上坎下,地水師;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

在《周易》中,「師」卦和「同人」卦是與「戰爭」相關的兩卦,這兩卦最大的不同在於戰爭的發起方不同。「師」卦是主動,「同人」卦是被動;「師」卦是主動發起戰爭,「同人」卦是被動參戰、自衛反擊。這兩卦放在周公所在的西周時期,「師」卦講的是「征討、討伐」(征伐無道之邦),「同人」卦講的是「平叛」(平定方國、諸侯叛亂)。

因「師」卦、「同人」卦是與「戰爭」相關的兩卦,故在解讀這兩卦的卦爻辭本義、原義時,我借用《孫子兵法》用於輔助,關於古代戰爭的兵書,無出其右者(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唐太宗李世民)。(PS:個人認為解讀「師」卦和「同人」卦用《司馬法》最為合適,《司馬法》據傳為姜子牙所著,是現存最古老的軍事思想著作,比《孫子兵法》還要古老,但流傳至今亡佚很多,現僅殘存五篇;且戰國齊國齊威王時期有進行重修編纂,爭議頗多;不可否認的是該書記載有從殷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古代作戰原則和方法,對我們研究先秦尤其是西周時期的軍事思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現今我們熟知的「以殺止殺,以戰止戰,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最早皆出自此書;個人認為《司馬法》與《孫子兵法》的區別在於,《孫子兵法》講戰略戰術思想,《司馬法》則是講軍事訓練、戰爭原則的教材。)

:會意。從帀,從垖。垖( duī)是小土山,帀( zā)是環周、包圍義。四周、四下里都是小土山,會意眾軍人圍集成高坡之形、表示眾多;故「師」有「眾」之義,是「眾人聚集」的意思。,古代軍隊編製的一級,二千五百人為一師。

「師」卦講的是統領眾人,帶兵打仗。卦序上是繼「訟」卦而來,《周易·易傳·序卦傳·上》:「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師卦是興師動眾以解決爭端,也是戰爭、聚眾討伐之意。討伐他人要師出有名,名正言順,這便是「師」卦的本義。

【卦象】

師卦:坤上坎下,地水師。《周易·彖》「師,眾也。」,《周易·象》「地中有水,師」。1、坤為地,坎為水,水在地下。「師」的卦象取自「師」的「眾」、「聚集」之義,地面上的所有的水都會向地下聚集,最終都會聚集於地下,此為師之卦象。坤上坎下,水聚集於地下,「師」之卦象。(PS:《尚書···周書···洪範》「水曰潤下」。水是向下潤濕的,水往低處奔流,向下滋潤萬物);2、坤為地,坎為水,水在地下。水在地下,從現今的認知來講,所有的水確實是都在地下,向地下聚集,不管是地下水、河水、江水、海水,所有的水的水平面都不會高於它們所處周圍環境的地面,如果水的水平面高於地面變會淹沒周遭的大地、地面,但是總會有地面高於水的水平面,不然的話現今的整個地球會全部變成汪澤、大海,不適合人類居住。坤上坎下,水聚集於地下,「師」之卦象。

【卦辭】

師:貞,丈人吉,無咎。

(帛書):師:貞,丈人吉,無咎。

【譯文】

在戰爭中,兵強馬壯吉利,沒有過失。

【注釋】

貞:此處的「貞」是「貞…吉」結構,故義為「定、固、從一不變、固定」;講的是一直處於師、戰爭的狀態中,則丈人吉

丈人:身材高大、強壯之人,此處為「兵強馬壯」之義。現今多數註解為尊嚴、賢明、老成持重、備受尊重、經驗豐富等等之人,但我認為這些註解都不符合西周時期周公的本義、原義,主要是因為西周初期與春秋戰國及其後的戰爭觀念和作戰方式完全不同,我會在【解析】中詳細論述。

丈:十尺也。我國古代,各個朝代的一尺,所代表的長度是不一致的。殷商時期,一尺約16.95cm,人高約一丈左右(169.5cm),故有「丈夫」之稱。西周時期改為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一尺約19.91cm;周制人高八尺(159.28cm)曰丈夫;周朝時期丈人,一丈高的人約高199.1 cm,故丈人為身材高大、強壯之人,卦辭中代指兵強馬壯。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古人的平均身高是矮於現代人的。

【解析】

西周時期及春秋早期的戰爭觀念、作戰方式完全不同於春秋中後期及戰國時期。春秋時期作為我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階段,具有動態性、過渡性以及多樣性等鮮明的時代特徵,其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經歷著劇烈而深刻的嬗變過程,這在軍事領域也不例外

西周時期及春秋早期的戰爭觀是「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以禮為固,以仁為勝,君子貴之」(《司馬法》);作戰方式是「成列而鼓、爭義不爭利」,「結日定地,各居一面,嗚鼓而戰,不相詐」(《司馬法》),「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這一時期戰爭本「仁」宗「禮」,講求「偏戰」(各佔一面相對)的「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的貴族之戰,以「車戰」為主。大白話就是雙方作戰前要約好時間地點,大家準備妥當後,一起喊個「1、2、3」(擂鼓),向敵陣衝去,這一時期戰爭以「車戰」為主,作戰雙方是硬碰硬,不講戰術、沒有詭計,堂堂正正的作戰,贏的也堂堂正正(這一時期的戰爭更像是雙方約定時間決鬥,不像戰爭)。

春秋中後期以及戰國及其之後,這一時期禮樂崩壞,戰爭觀轉變為「兵以詐立」、「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作戰方式是「出奇設伏、兵不厭詐」、「以利為先」,逐漸以「步戰」為主,「軍陣」趨於成熟並在戰爭中發揮重大作用。這一時期由於戰爭觀念及作戰方式的轉變,未及時順應形勢發展而調整作戰原則與方式的最大苦主便是春秋時期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宋襄公,秉持貴族風度,以仁義為標榜,與楚軍對陣泓水河,空講「仁義」,結果泓水之戰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亡,被後人恥笑千年,得了一個「好名而無實,輕信而寡謀」的評語。(PS1:《孟子》「春秋無義戰」;《淮南子·氾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PS2: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處於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四大思想的發源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墨子、莊子和惠子三位聖人皆出自於宋國,孔子的祖籍也在宋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綜上,我們知道西周時期講求「偏戰」、「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的貴族之戰,雙方是硬碰硬的作戰方式,故這一時期如果「」、作戰的話,當然是對兵強馬壯的一方有利、贏面大,故卦辭講說師:貞,丈人吉,無咎。

【爻辭】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帛書):初六:師出以律,不臧凶。

【譯文】

初爻陰爻:大軍出動要符合普遍遵循的「仁、義、禮」等原則;不善、不好的理由出動軍隊,兇險。(師出需有名;師出無名,兇險。

【注釋】

律:本義為「普遍遵循、效法的東西」。《說文解字》:「律,均衡廣佈於萬物之中的真諦。字形採用「彳」作邊旁,採用「聿」作聲旁」。現今多數註解為:軍律、軍規、軍樂(軍隊行軍作戰時的禮樂)等等,個人認為這都不符合西周時期的現狀,「」應該是西周時期的「仁、義、禮」等戰爭觀念,也就是我們現今講的師出有名(師出以律)。

否:不,帛書寫作「不」。

臧:【zāng,善,好。《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否臧:不善、不好;也就是無名,講說師出無名,故凶。

【解析】

初爻是地位,地下;表示「師」卦初萌,卦象成形前的時期;「師」、戰爭前期便是作戰之前的軍隊出動、出征;此爻講的是軍隊出征的原則、前提。

從古至今,作戰都講求、對外宣稱自己是「仁義之師」、「正義之師」、「遵循正道」、「有道伐無道」等等,即使是現今美國打伊拉克、敘利亞,打這個打那個國家時,都要給對方安插一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殺害平民等等的帽子,為的就是「師出有名」,若「師出無名」便會眾人反之,眾叛親離,故爻辭講說否臧凶。

《司馬法·仁本》:「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出於戰,不出於中人。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孫子兵法·始計篇》: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禮記·檀弓下》:「師必有名」

《策林·四十三·議兵(用舍、逆順、興亡。)(白居易):「兵不妄動,師必有名。議之者,頗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帛書):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譯文】

二爻陽爻:在中軍指揮作戰,吉利,沒有過失,周王多次發布嘉獎、獎賞的命令。

【注釋】

中:中軍、主將、主帥、指揮部的代稱。一個古代的軍事概念,前軍,為大部隊探路;中軍,是主力大部隊;後軍,輸送糧草等輜重,並為大部隊提供後衛;另外還有:左軍和右軍,保護大部隊的兩翼,並策應大部隊的行動。中軍由主帥親自率領,是軍隊的指揮中樞。

錫:【xī】,通「賜」;給予,賜予。

三:多次。三是「虛數」,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王三錫命:周王多次發布嘉獎、獎賞的命令。有的依據《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典命/職喪》「典命掌諸侯之五儀諸臣之五等之命。」等的內容,註解為周王三次賜給主將命令,一命授職(職務),再命授服(禮服),三命授位(爵位),讓他安撫天下萬邦;也就是授予主將官職,以便名正言順的主掌軍隊出征作戰。個人認為發布嘉獎、獎賞的命令更符合爻辭本義。

【解析】

二爻為地位,地上;表示「師」卦已成形並顯現,世道已進入「師」卦象預示的狀態,即已在戰爭、作戰的狀態之中。

在軍隊作戰中,主帥在中軍進行指揮,可以縱觀全局,及時把握戰爭形勢作出調整,故「吉,無咎」,能夠連續作戰勝利,進而「王三錫命」。

《司馬法·嚴位》:「凡勝,三軍一人,勝。」(凡是要取得勝利,一定要使三軍將士協調、統一得像一個人一樣,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孫子兵法·兵勢篇》:「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孫子兵法·謀攻篇》:「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六三:師或,輿屍,凶。

(帛書):六三:師或,輿屍,凶。

【譯文】

三爻陰爻:士兵對於主帥的指揮產生迷惑、疑惑,會導致大敗,用馬車運載士兵的屍體,兇險。

【注釋】

或:通「惑」,迷惑、疑惑。《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不智也」。現今有的註解為「有時、間或」,個人認為不符合爻義,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戰爭不論勝敗,雙方都會產生傷亡的,故戰爭死人是一定的,不論是大勝還是戰敗。

輿:車,尤指馬車。

【解析】

三爻為人位,小人位,平民位;講的是「小人」處於卦象顯示的世道中的行為處事。因西周時期的兵製為兵農合一,軍政合一,寓兵於農的形式,故平民也是軍、軍隊。此爻講的是士兵。

在戰爭戰鬥過程中,普通士兵要依據平素的訓練,熟記各種戰鬥命令,依據主帥、上官的指令,及時快速的進行戰術調整,如此才可自保進而戰勝。如果平時訓練懈怠,戰時看不懂聽不懂戰鬥指令,會導致自己跟不上陣型變化,進而落入敵陣中身亡。進一步講如果出現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情形話,軍隊指揮混亂,會導致軍隊大敗,傷亡無數。

《司馬法·定爵》:「不服、不信、不和、怠、疑、厭、懾、枝、拄、詘、頓、肆、崩、緩,是謂戰患。驕傲,懾懾,吟曠,虞懼,事悔,是謂毀折。」

《孫子兵法·謀攻篇》:「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國君給軍隊造成危害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命令他們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命令他們後退,這叫束縛、羈縻軍隊;不了懂軍隊事務卻干涉軍對管理,那麼,軍士們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不了解作戰的權宜變化而參與軍隊指揮戰鬥,那麼將士們就會產生疑慮。如果三軍將士既迷惑無所適從又心生疑慮,諸侯就會乘機而起發難,這樣就會在擾亂己方軍心的同時而使敵人取得勝利。)

六四:師左次,無咎。

(帛書):六四:師左次,無咎。

【譯文】

四爻陰爻:行師作戰,首先安營紮寨,使自己先處於不敗之地,這沒有過失。

【注釋】

左:第一、首先。關於「左」大都註解為「左邊」,依據《道德經》「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司馬法·用眾》「凡戰,背風,背高,右高左險;歷沛歷圮,兼舍環龜。」《漢書》「韓信曰:兵法欲右背山陵,前左水澤。」等等,註解為「在左邊安營紮寨」,個人認為都不準確,在下面【解析】中詳細論述。

次:指行軍在一處停留三宿以上,也指軍隊紮營。《說文解字》「次,行旅中停滯不前,品質精劣不精。字形採用「欠」作邊旁,「二」作聲旁。」;《尚書·周書·泰誓·中》「戊午,王次於河朔。」;《禮記·檀弓上》「次,舍也。」;《左傳·庄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次於魚陵。」。

【解析】

四爻為人位,諸侯、貴族位。講的是「諸侯」處於卦象顯示的世道中的行為處事。

西周時期,周公分封諸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諸侯屏藩帶兵打仗,故此爻講的是諸侯行軍打仗。

關於「」的註解大都註解為「左邊」,依據的是「用兵則貴右」,用兵的話「左代表退,右代表進、攻擊。」,本人並不贊同。我認為只有「左右」的話,那肯定是先左後右,故「」為「第一、首先」,「」為「第二、其次」。古代有先秦時期的「虛左以待」,書法也是由紙張的左到右書寫;現今,我們軍訓時「稍息」是左腳向前伸出,暗合「左次」;跑步時起跑、立定都從都左腳開始;拼刺刀訓練,左手在前握槍掌方向,右手在後托槍用力;綜上我認為「」為「第一、首先」義。

古代行軍打仗,到了作戰地點,首要任務是安營紮寨,先使自己無後顧之憂,先利於不敗之地,故爻辭講說師左次,無咎。

《司馬法·嚴位》:「凡戰:以力久,以氣勝。以固久,以危勝。」

《孫子兵法·軍形篇》:「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孫子兵法·軍形篇》:「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凶。

(帛書):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率師,弟子輿屍,貞凶。

【譯文】

五爻陰爻:農田裡有飛禽偷吃糧食,拘捕偷懶之人,(這樣做)是有利的,沒有過錯;(如果因這種小事而發動戰爭)長子帥師出戰,弟子(歲數小於長子的兒子)用馬車運送屍體而還(可能是打敗,也可能是慘勝),貞固(因小事而發動戰爭)這種情形兇險。

【注釋】

田:種植農作物的土地、農田。有的註解為:通「畋」,打獵;個人認為不符合爻義。

禽:鳥類的總稱;《說文解字》「禽,獸的總稱。字形採用「厹」作字根,像捕鳥之形,採用「今」作聲旁。「禽」、「離」、「兕」三個字的頂部形狀相似。」飛禽走獸:禽是鳥類的總稱;獸是四足的哺乳動物,多指野獸。飛禽偷吃農作物但不傷人,偷吃糧食時,人只需驅趕即可,不一定非要殺害飛禽;走獸不僅偷吃糧食和家畜,還傷人害人,故人在驅趕走獸時還將其殺死以示眾,作為警示。

執:拘捕、捉拿。

言:過失、小錯、小過。通「愆」,過錯、過失;《周易·易經》中多次出現「有言」之爻辭,例:有言終吉,有言不信等等;「」之過,是小過,不足以構成處罰或犯罪,屬於無心之過,無意之錯。只需要口頭訓斥、懲戒的過失稱之為「」。

貞:此處的「貞」是「貞 吉凶悔吝」結構,故義為「定、固、從一不變、固定」

【解析】

五爻是天位,天子位。講的是「天子」處於卦象顯示的世道中的行為處事。

西周時期,周王之子除嫡長子將來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成年後一般都會外封為諸侯或卿大夫。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西周時期,除非四方夷族、諸侯反叛,否則戰爭的發動權只能出自「周天子」,只有周天子才可以「征伐」,諸侯只能出兵輔助,不能主動出師。

「兵者,國之大事」周天子不可隨自己喜惡,隨意發動戰爭,需合「天命」、符「周禮」,做到「師出有名」,師出無名,即使勝利也是慘勝,埋下禍亂的種子,最終「失天命」,為天命所棄,殷商的滅亡便是前車之鑒。《尚書·周書·牧誓》中周武王列舉的商紂王四大罪狀第四條便是「殘暴的鎮壓百姓」,故才有周武王的「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恭敬的按照上天的意志討伐商紂。

這一爻辭講的是周公的「明德」思想,天子需「敬德保民」、「明德慎罰」,《尚書·周書》中「康鋯、酒誥、梓材」等多篇都講到這一思想。

《論語·季氏篇》「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帛書): 上六:大人君有命,啟國承家,小人勿用。

【譯文】

上爻陰爻:按天命大人君(王族、功臣、先代貴族)可以授封為諸侯、大夫,分封土地和人民,可以封疆建國、封城承家,平民(小人)不可以採用。

【注釋】

大君:帛書寫作「大人君」,楚竹簡「大君子」。「」、「」都是一種尊稱、敬稱,一般用在貴族、掌權之人之前,表示尊敬『』在《尚書·周書》中有三篇文章君奭君陳君牙,講的是人名為奭、陳、牙三人,「君」是對這三人的尊稱。在《尚書·周書·無逸》「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中「君子」指的是貴族、統治階層、為官之人的統稱、尊稱;「」尊稱;「」對人的稱呼。「大君」現在大都將此解釋為「周王」,我認為這是不準確的,我會在【解析】中進行論述。

有命:上天的命令,上天的安排。有命,有三種詞義,此處是第一種詞義:1、天命。有,助詞。《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2、天命所歸之人;古代稱天子。《尚書·商書·伊訓》:「於其子孫弗率,皇天降災,假手於我有命。」 《尚書·商書·咸有一德》:「皇天不保,監於萬方,啟迪有命。」3、由命運主宰,既定的命運。《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開國承家:國、家指的是封地;「諸侯有國、大夫有家」。

小人:民、平常百姓。《尚書》中講說人分五等「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民」。天子富有天下,諸侯封國屏藩,大夫封城承家,按天命只有這三類人才可以擁有封地采邑,這三類人才是貴族、統治階層。

用:施行,使用,採用。

【解析】

上爻是天位,上天;顯示的是卦象的最終狀態或物極必反時的狀態。「」是戰爭,戰爭的最終狀態便是戰勝平定,天下太平,班師回朝,周天子論功行賞,功大封國,功小封城,士兵(小人)封金

上爻的爻辭體現的是西周時期的「天命觀」「等級制」。西周時期的「天命觀」,周王是按照上天的命令來統治天下,成為萬民之主(《尚書·周書·多方》「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於成湯,刑殄有夏。」;《尚書·周書·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天下平定後周天子按「天命」對天下進行分封,對貴族實行等級爵位制。王都內的貴族分為公卿、大夫、士三級;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諸侯之臣又有卿、大夫、士的劃分,每個等級的貴族各自遵守不同的禮儀規定,不得逾越。諸侯國的卿、大夫由周天子任命,諸侯國君無權任命。每一位新的諸侯國君即位時,必須得到周王的冊命,他的身份才能得到正式的認可。

以上,便是我對《周易·易經·》的釋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梓歸 的精彩文章:

TAG:梓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