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與乾隆,誰才是最大文化浩劫的製造者?魯迅評價一針見血

秦始皇與乾隆,誰才是最大文化浩劫的製造者?魯迅評價一針見血

中國是一個極度重視文化傳承的國家,最典型的是《尚書》,就是上古之書,講述三皇五帝到春秋戰國的事迹,在全世界對自己祖先只能靠考古了解的時候,中國人卻可以通過文獻記載了解先民的事迹。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歷史上卻又有多次文化浩劫,比如秦孝公焚書(韓非子記載,商君教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當然實際沒有認真執行,且局限於秦國,影響不大)、秦始皇焚書坑儒、梁元帝焚書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

那麼,中國最大的文化浩劫,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嗎?其實並非如此,而是來源於一個獨霸文壇的皇帝之手,這就是清朝的乾隆!

眾所周知,乾隆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詩人,一生作詩41863首,而《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餘首。乾隆一人就差不多滅了整個唐朝詩人,單就詩作數量而言,可謂獨霸文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然,也可能是「毒霸文壇」,原因很簡單,除了乾隆這些「注水」、甚至「捉刀」的詩作之外,乾隆還製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浩劫,以至流毒至今。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與之相比,簡直是螢蟲之比皓月。

那麼,乾隆究竟如何製造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文化浩劫?其實,乾隆做的太多,很難一一道明,筆者只從兩個方面簡要談一下。

乾隆製造的文化浩劫,最嚴重的莫過於《四庫全書》。如今,很多學者讚揚四庫全書,但卻不提《四庫全書》到底是什麼!實際上,《四庫全書》只是一本整理古書的書籍,相當於把之前的古書,重新整理錄入。

要說《四庫全書》一點功勞沒有,肯定是胡說八道,因為整理收錄書籍的辦法,整理古書的「苦勞」,以及的確保存了一些孤本。然而,沒有四庫全書,或許有些孤本會遺失,但絕大多數還會流傳下來,不會因為沒有四庫全書就沒了,所以此書功勞沒學者渲染的那麼大。

更為嚴重的是,相比四庫全書的整理之功,對中國文化的毀滅影響卻更大,比如篡改、刪除各種古書內容等,以至流毒至今。至於四庫全書究竟如何毀滅文化,只要看一個數據即可:四庫全書一共收錄3461種,成書79000卷,近7.7億字,但禁毀6766部,93556卷,超過收錄數字,還不包括民間害怕「文字違禁」而主動毀掉的書籍。

禁毀的書籍,不是一兩部書,而是「禁毀6766部,93556卷」,超過收錄的書籍,簡直駭人聽聞。因此,說乾隆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文化毀滅者,相信一點都沒有錯。

魯迅評價一針見血:「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有趣的是,魯迅對秦始皇焚書坑儒也有過評價,關鍵詞句是「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顯然,在魯迅看來,乾隆的《四庫全書》流毒更甚!

乾隆製造的第二個文化浩劫,影響力相對較小,卻讓中國最頂尖藝術作品渾身沾滿了「牛皮癬」!

眾所周知,名人字畫是一個民族的藝術精髓,先人留下的珍貴珍寶。儘管可能屬於某人,但卻也屬於整個民族。尤其是一些超級珍貴的藝術品,更是不容隨便破壞。而且,乾隆得到的眾多名人字畫,大家總不會以為是「公平買賣」吧?手段很多,即便不是「巧取豪奪」,但乾隆也肯定有「以權謀私」,所以才獲得了大量古董字畫。

不管乾隆如何得到這些字畫,關鍵是乾隆在這些字畫上到處塗鴉,嚴重影響了字畫的藝術價值:一者乾隆在字畫上蓋章、題字之類,對字畫本身藝術性造成了破壞,二者乾隆的書法、詩作等只能算一般,卻公然在各種名人字畫上題字、題詩。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見上圖),可謂超級珍寶,王獻之只寫了28個字,字字神韻十足,令人回味無窮,但如今這本字畫上面,卻有73處的乾隆遺迹,比如乾隆在上面題字賦詩和寫小議論文,還有密密麻麻像牛皮癬一樣的印章,嚴重影響《快雪時晴帖》的藝術性。

不僅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還有王獻之的《中秋帖》,王洵的《伯遠帖》,以及鼎鼎大名的《富春山居圖》。在《富春山居圖》上面,乾隆留下的遺迹可謂密密麻麻,還不是在犄角旮旯,而是專門找顯眼的地方。

乾隆開心了,中國瑰寶卻遭殃了,留下了一地牛皮癬。

關於乾隆對文化的毀滅,可謂數之不清,餘毒至今還在。只是令人奇怪的是,乾隆形象卻極為正面,民間親切的稱他「風流皇帝」,很多學者提起他的時候,都會肅然起敬的稱之為「乾隆爺」。

一個製造了中國、甚至是世界最大文化浩劫的皇帝,卻有如此之高的評價,可能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相反,只製造了一次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卻被無數文人墨客口誅筆伐,以至名聲掃地。可見,文人墨客的節操,真讓人哭笑不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的四條用人之道,條條大氣而磅礴,至今仍有學習價值!
最慘痛的三次「難民收容」,差點讓中國亡國滅種,可惜鮮有人知!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