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何黑科技?說出來你別不信

長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何黑科技?說出來你別不信

說起長城的歷史,秦始皇可能不是最初的建設者,最早要追溯到西周,至今為止,長城已經有了2000年的歷史,那這些建設者到底使用了什麼黑科技,使得長城屹立不倒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一,先說說長城的起源

這事兒要從公元前221年說起,那年,華夏大地發生了劇烈動蕩,雄踞西部的大秦帝國一統中土,為了徹底斬斷六國最後的反抗土壤,始皇帝命令將原來各諸侯國禦敵的城牆拆毀。

據《史記》記載:「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也就是說,利用城牆防禦敵人並不是秦始皇的專利,各國的城牆最早修建於西周,在公元前215年開始於北方興建長城。

在秦昭王時,秦國便已經開始了於邊界修城牆抵禦異族的工程,但是秦始皇長城,論規模和跨度都再無出其右者,大秦在掃平華夏之後,唯一的威脅就是對面漸漸崛起的匈奴,以秦帝國為代表的農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間充滿著天然的敵意,那些來去如風的鐵騎常常打劫邊境,或時刻覬覦中原寶座,秦長城算得上是帝國奠基之後第一個舉國工程,在當初具有無比重要的戰略意義。

自從秦代開始,歷代專制王朝都不曾鬆懈對長城的維護,材料,工藝,越來越精湛,直到明朝開始使用結構較為穩固的青磚,事實上,秦長城大部分都是用夯土夯成的,也就是後世所謂的三合土,只有少部分是精美的磚石結構,即便如此,它千年來依舊雄居北疆,哪怕修建者早已化為塵土,可秦長城卻在時間的風化下高昂著頭顱。

公元前215年,秦朝剛打完統一戰爭,北方匈奴便開始犯境,大將蒙恬得到皇帝詔令,率數十萬大軍北征,連破匈奴數陣,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方威脅,在皇帝的授意下,蒙恬命人於臨洮至遼東郡築起長城。

參看地圖便知,它的距離綿延萬里,全部建築在山谷,隘口和必經通道上,烽火相望,每隔一段距離還增設防禦設施,構築堡壘,在生產力極度低下的2000年前,這便是奇蹟,龐大的工程到今天還能尋到遺迹,憑的又是什麼呢?

第二,長城的建築秘密

現代建築設計年限往往不過70年,百年工程亦屬罕見,有賴於鋼筋混凝土的普及,人們終於能很容易將建築保存到下個世紀。

可是2000年前的大秦帝國,憑什麼讓萬里長城保存至今呢?

原來,那個耗時多年的巨大工程,事先也做了相當多的技術調研,秦人掌握了一項建築秘密,便是將糯米熬成汁,然後混合土木等材料,變成類似於混凝土的某種材料,一層層鋪上去,如此結構,任憑雨水沖刷,地質變遷,都依然穩如磐石。

當然,古代運輸並不便利,大多材料無法大跨度運輸,於是建設人員只好就地取材,例如玉門關正處戈壁,由於黃土資源缺少,又沒有運輸工具,當時的設計者便巧妙的採用沙爍和蘆葦相結合的方法,沙爍中富含鹼份,蘆葦中富含鹽分,兩者堆疊在一起會形成奇妙的化學反應,最終凝固在一起。

秦長城每數百至一千步建設一處烽火台,設置大多在山巒最開闊處,極目遠眺,敵情自知,除了城牆部分外,長城還建築有堡壘專供士兵使用,長城的修建綿延個朝代,熬死了不知多少企圖覬覦中原的異族,保持了邊疆的穩定,也可見得,秦始皇當初拍板這個舉國工程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的。

第三,長城的實際作用

據《後漢演義》記載:「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築長城之固,延袤萬里,轉輸之行,起於負海,疆境雖完,中國內竭,卒喪社稷,是謂無策。」2000年前,始皇帝決定修建長城,即便放在今天,工程量依舊非常浩大,在當初簡直可以稱得上勞民傷財,否則後世也不會把孟姜女哭長城描繪成凄美的愛情故事,在國防領域,長城真的能抵抗異族嗎?

事實上,反對者旗幟鮮明的指出,後來的五胡亂華,鮮卑崛起,再到蒙古入主中原,乃至皇太極率八旗軍繞過了明長城直抵京師,無數次大漢子民的血淚,似乎見證了長城只是一座防好人不妨惡棍的君子之牆,但歷史往往不可通過極少數孤例去證明這處國防設施的有效與否,事實上,2000多年的皇權社會如果沒有長城,中原王朝被攻破的次數恐怕會更多。

如今,人們看到的更多是明長城,但它大多是建築在秦長城的基礎之上,在我國西北,很多荒無人煙的地區,哪怕崇山峻岭,依舊能夠看到秦長城的殘垣斷瓦,守護著當年漢胡的分界,一代又一代的戍邊將士用青山埋骨的方式守護了家園,這歷經千年的不破之牆,雖然採用的是糯米,蘆葦,黃土和磚石,卻已經變成華夏民族的脊樑,它的精神意義早已超越了實用價值。

參考資料:《後漢演義》《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度歷史觀說 的精彩文章:

水滸中最被「高估」的兩個人,其實都是炮灰,沒什麼真本事
甄嬛傳:甄嬛晚年看見嬪妃放風箏,為何想起的人是安陵容不是淳兒

TAG:一度歷史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