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反思華為「新影像」:為什麼缺少人文思考的科技沒有靈魂?

反思華為「新影像」:為什麼缺少人文思考的科技沒有靈魂?

科技,儼然已成為華為手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標籤之一。很多人也許認為科技含量主要依靠高額研發投入,但好的科技產品絕不一味強調技術,真正為產品注入靈魂的,恐怕是科技背後蘊藏的人文思考。

手機構築的審美新秩序

手機對現代人來說是形影不離的裝備。如果有可能的話,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手機能有符合自己訴求的獨特外觀,成為自己人格的一種外部延伸——這種人文訴求是既現代又現實的。現今智能手機的總體形態,大體上都遵循著相似的概念,整個行業長時間處於個性缺失、流於同質的漩渦中。

在手機產品整齊劃一的美學秩序已經主導行業長達10多年的背景下,要輸出一種差異化的審美傾向並確實影響到用戶,是很困難的。但華為不僅想做純粹的技術革新,也想建立屬於自己的美學秩序體系。

「華為P系列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代表著華為的美學高地,也承載了很多華為對於品牌、美學以及設計的思考。」

——華為手機Product Brand Image部總監蘇婷婷

華為希望P系列能夠代表個體的靈感、格調以及可能性。P系列的核心美學秩序,建立在廣義的「設計」和「攝影」之上。而無論設計還是攝影,都與美和創造直接相關,即與人的感性和能動性緊密相連。

華為P系列蘊含經典攝影語義

從P20系列開始,華為在系列的設計上融入了完全以攝影為導向的語義:用戶橫置手機拍照時,其姿態即呈現攝影行為的原生樣貌。這讓熱衷攝影的人體驗到一種自然而然的、回歸原點的快感。

華為P30 Pro赤茶橘(上)、天空之鏡(下)

當然,P系列更重要的設計理念體現在配色上。在P20系列上,華為截取光弧上最奇妙的一段,首創了具有漸變特性的「極光色」配色,以「視覺不確定」的特性給用戶帶來動態的興奮和刺激。今年,華為手機設計團隊又在P30系列中帶來了面向高級時尚品味的「赤茶橘」配色和致敬大自然、傳遞更鬆弛情緒的「天空之鏡」配色。這些更加大膽、前衛的高級配色設計,對整個手機行業來說已經成為重要啟迪,啟示手機廠商更多體察當今用戶已日漸深遠的潛在訴求、更多釋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為產品增添人文附加值。

從全民手機到全民攝影

外觀設計體現的是產品外在的人文關懷和先進的材料加工工藝,而華為手機的影像實力則展現了華為在影像方面的硬核科技和對全球影像文化趨勢的把握。

智能手機不斷向專業影像設備靠攏,對普通人來說意味著攝影設備和技術門檻的降低。而網路帶寬的飛速增長、社交媒體的不斷湧現,則讓影像的消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全民攝影、全民影像社交的時代迅速到來。

華為與徠卡的合作正是在這種全民攝影成為風潮的背景下促成的,華為的初代「徠卡雙攝」P9,憑藉像素數量相同的彩色和黑白攝像頭對於色彩信息和灰度信息的分別捕捉,實現了畫質表現的大幅度躍升,而惹眼的「徠卡色彩」的加持,也助力P9系列達成更高的攝影表現力。

徠卡雙攝方案隨著華為手機的兩條旗艦產品線先後經歷P9系列、Mate 9系列、P10系列和Mate 10系列,對手機攝影的全球化趨勢起到了推動作用。兩年的時間裡,華為手機攝影性能出眾這一印象深入人心,並且其獨樹一幟的徠卡色彩和高精細的黑白照片表現力最為值得稱讚。特別是2017年,以街頭攝影而聞名的瑪格南攝影師Alex Webb應華為之邀,來華擔任首屆「華為新影像大賽」終審評委以及「華為新影像大師班」講師。Webb親自使用Mate 10 Pro機型在上海實地取材拍攝,展示了華為徠卡雙攝系統的實力和高易用性。

瑪格南攝影大師Alex Webb使用華為Mate 10 Pro進行創作體驗(2017)

對於手機攝影而言,徠卡的意義並不在於品牌輸出、也不在於技術輸出,更重要的是文化輸出,也正是傳承著影像文化,才讓徠卡這一關鍵詞成為手機攝影發展史上最為獨特的印記。

「新影像」,不止所見

「不止所見」是華為新影像大賽一直沿用的slogan,深層的含義是華為希望通過賽事平台和全世界的用戶一起挖掘手機攝影的更多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華為一方面持續推動手機攝影技術的升級,向用戶開放更為強勁的攝影性能,另一方面也打造了新影像大賽,為用戶開闢了一個探索「新影像」的舞台。

2017年3月,華為推出的P20 Pro創新性地啟用了徠卡三攝影像系統,在手機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高超的感光性能、變焦性能、防抖性能和高智慧的AI應用功能等,讓普通用戶能輕鬆地實現極暗場景拍攝,即便在沒有三腳架的情況下也能做到長時間曝光拍攝,此外,長焦能力也能做到輕鬆拍到遠處的特寫,還能藉由AI算力獲得畫面的穩定性、驚艷的色彩和以假亂真的淺景深模擬效果。這款產品讓用戶切實感受到「不止所見「的意味:即使是肉眼察覺不到的景象,仍能切真地記錄下來。

同年的新影像大賽還特別的新增了「夜之美」單元,在此之前,新影像大賽的參賽單元設置就以打破常規不落窠臼而聞名,而「夜之美」單元的設立不僅僅是迎合P20 Pro超強夜景拍攝能力的舉措,本質上也折射出了手機影像科技的發展脈絡,同時大大鼓勵了用戶開放思維進行暗光題材創作。而當屆賽事的最終總冠軍,即出自這一單元。

2018華為新影像大賽總冠軍、「夜之美「單元冠軍作品《Caught in a Beam of Light》

「令人驚嘆的影像,既營造了氣氛又極具神秘感。我的目光一直被這件作品深深吸引,堪稱詮釋『新影像』的一個絕佳範例。」

——2018新影像大賽評委、瑪格南圖片社攝影師Alec Soth

今年,華為在手機產品和影像文化兩方面又都繼續邁進。3月份推出的P30 Pro,大膽採用了RYYB排列的感光器濾色鏡,將感光性能再次大幅度提升;引入淺望式結構的5倍光學變焦攝像頭,結合成熟演算法更實現了高達10倍的無損混合變焦功能;加入ToF,通過硬體能力令景深模擬效果大幅精進。可以說P30 Pro帶來的影像震撼足以讓用戶充分體會全新的「不止所見」概念——當然,也不能忘記在Mate 20系列中便已得到展現的優質超廣角拍攝體驗。

2019華為新影像大賽「地理位置」單元投稿作品 型號:P30 Pro 作者:Free

*華為手機引入高畫質長焦攝像頭後,為消費者打開了基於不同空間感進行創作的思路

除了產品功能上的豐富和進化,今年的新影像大賽也有著不同以往的高規格——共有4位瑪格南圖片社攝影師將來華參與大賽終審,分別是:《阿富汗少女》的作者、大名鼎鼎的Steve McCurry、以「藝術報道「著稱的Gueorgui Pinkhassov、25歲時便已加入瑪格南的年輕有為的Bieke Depoorter以及第二次出任新影像評委的」攝影詩人「Alec Soth。而在完整的評委團中,還有兩位重量級的攝影界名人:曾獲普利策獎的著名華人攝影記者劉香成(已是連續第三屆出任評委)和在時尚攝影界炙手可熱的Erik Madigan Heck。

構建如此高規格的「全明星「評委陣容,令人不得不相信華為面向影像文化領域抱有巨大決心。也許,華為從一開始踏入影像圈層時,就註定了它將推動基於手機攝影的全球影像文化新浪潮的進一步發展。「新影像」所承載的「不止所見」的邊界到底將延申至何處?這樣的人文探索,確實值得期待和見證。

2019華為新影像大賽的徵稿進程將在七月底結束。若是想要以參與投稿的方式來成為這場影像變革的見證者,不如馬上行動起來,自由地創作、把握最後的投稿機會。大賽的各種獎項都很誘人——等待總冠軍的不僅有2萬美元的「新影像創作基金」和一部P30 Pro手機,甚至還有受邀赴法國參加Paris Photo大展的機會——這可是殿堂級的藝術展示舞台。

================

讀者可以在百度百家、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網易新聞、騰訊新聞、新浪博客、UC大魚號、新浪微博等各大專欄查看李瀛寰的文章更新。

「李瀛寰」(ID:yinghuanlee)是2013年十佳自媒體、2014/15/16年度最有影響力自媒體,2015年微博十大科技觀察大V、2017年度最具影響力TMT自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瀛寰 的精彩文章:

挑戰越大成就越大 華為手機持續深耕中國市場
華為的nova棋局:成熟之後依然是少年

TAG:李瀛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