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觸電」的親密伴侶,能不能只靠觸摸就認出彼此?

「觸電」的親密伴侶,能不能只靠觸摸就認出彼此?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作為視覺動物的人類為什麼在描述愛情時,特別愛用「觸電的感覺」呢?

這種所謂的「觸電」通常發生在男女皮膚之間的觸碰,它也理所應當是一種觸覺感受。

說起來也很奇怪,我們通常說的五種知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偏偏在終身大事上會依賴排在第五的觸覺,當然也有人更相信虛無縹緲的「第六感」。

其實不太被重視的觸覺要遠比我們想像的重要。

如果你語文學的還不錯的話就會知道有一種修辭手法叫作「通感」,也就是用在描述事物的時候將不同的感覺交錯轉移,比如「你今天的打扮有螺螄粉的香氣」,「這碟叉燒的口感和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曲一樣」。

這種所謂的「通感」在我們腦中是切實存在的。

想像一下,在洗臉結束的尾聲,你閉著眼用手找毛巾的時候,腦子裡浮現出它的樣子,當摸到疑似物體時大腦會仔細比對觸覺感受到的大小、質地等等信息,以免誤拿旁邊的那條擦腳巾。

這種視覺與觸覺整合的過程是已經被證實的現象,有很多研究通過對腦部區域的檢測,發現我們在僅進行觸覺感知的時候,大腦的視覺皮層同樣會被激活,並且二者是在生理層面就已經存在關聯。

我們在觸摸事物的時候,甚至能在腦中根據觸摸的性狀、大小和質地形成對應的圖像。對於後天失明的人來說觸覺幾乎就是替代視覺識別物體性狀、大小、質地的唯一選擇。

在進行觸摸質地判斷過程中位於枕葉的視覺中樞也會被激活 [1]

對於常人而言,我們自然不會擁有盲人那樣敏銳的觸覺,可能無法通過觸摸來辨別和判斷大多數事物。根據研究實驗,盲人手指要比正常人敏感度30%-36.6%(兩點域)。

可是如果面對的是讓你「觸電」、朝夕相處、肌膚之親的伴侶呢?有沒有可能只通過觸摸皮膚就辨認出你親密的伴侶呢?

這樣的疑問其實並不新鮮,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社會實驗想要求證這個問題。

視頻里的這個活動是最近半畝花田做的一個線下挑戰活動,參與者可以是任何自認為足夠熟悉彼此的兩個人,可能是好基友、閨蜜、小情侶、老夫妻。

在其中一人的手臂上使用磨砂膏,另一人蒙上雙眼通過觸摸手臂皮膚在5人中選出同伴,選擇正確就算挑戰成功。

皮膚的最外層是角質層,由10-14層死亡的角質細胞組成,能起到保護的作用。磨砂膏含有磨砂微粒,搓洗過程中能夠適當去除那些已經老化即將脫落的角質層,讓皮膚變得更光滑,同時也不會破壞角質層對皮膚的保護。

雖然能夠預料到使用磨砂膏後的辨認難度變高,但是結果還是非常令人出乎意料的。

相處幾個月的小情侶挑戰失敗還情有可原,幾十年的老夫妻也束手就擒,甚至有的人連性別都辨認錯。在有限的幾個案例中,唯一挑戰成功的基友組合其實還有些「作弊」嫌疑。

肯定有人會指出磨砂膏的干擾過大,並且認為去除這樣一個環節就肯定沒問題。但其實就算不對皮膚進行任何處理,我們也不太可能僅憑皮膚的觸感就認出哪怕是最親密的人。

那這是為什麼?難道是因為我們對伴侶皮膚觸感的記憶還不夠深嗎?是我們手的觸覺不夠敏感?要理性的分析它,我們要一步一步來看。

手指的觸覺足夠敏感嗎?

假如我們手指的觸覺精度無法分辨皮膚的微小差異,那我們整個探討的話題就會變得沒有意義。

按照常理,我們會用「嬰兒般嬌嫩」或「衰老粗糙」這樣的詞來形容皮膚的觸感,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常人是能夠輕易的通過撫摸就能分辨出不同皮膚的差異。

但是感覺終究是虛無縹緲的,要客觀分析還得看研究數據。

手指摩擦觸覺感知過程示意圖 [2]

手指是我們觸覺感受器分布最密集的部位,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我們指腹的皮下分布著4中感受器(麥斯納氏小體、梅克爾氏小盤、魯菲尼氏終末、帕西尼氏小體),它們組合在一起,能夠感受壓力、溫度、拉伸等等變化。

簡單來說,這4種感受器能夠讓我們分辨物體的硬度、粗糙程度、紋理質感、溫度這些屬性。

皮膚的基本結構及4種感受器(黑框框出)[2]

舉個例子,假如我們用手摸帆布,首先手指接觸到帆布,我們通過感受壓力的變化能夠知道這是一種表面比較硬的東西。

接下來,我們的手指感受到帆布反饋而來的溫度變化,能夠感知這是一種導熱不太快的東西,肯定不是金屬。再通過手部的對帆布的摩擦,我們能夠感受到表面的粗糙度和薄厚。

這些過程我們在短短的一瞬間就在腦子裡判斷完成了,最終得出結論,這是一種質地比較硬比較粗糙的織物。

對於辨別不同的皮膚這一項任務來說,皮膚的差異在於表面粗糙度、硬度、彈性。

在胖瘦程度相似的情況下,手部皮膚較薄硬度和彈性差異並不大,所以區別皮膚最重要的參數就是表面粗糙度。

人手指划過物體表面時的觸覺精度其實非常高,最小能夠區分1微米左右的凸起,如果把這個凸起與手指頭作對比,類似於山峰之於地球(比例大概萬分之一)。

而人類的皮膚粗糙度是遠大於這個數值的。

一項178名成年女性參與調查顯示,她們顴部和眼角處皮膚的平均粗糙度都在4微米左右,皮紋最高點到最低點的值在6微米左右,遠大於手指1微米的觸覺精度。

換言之,以我們手指觸覺的精度完全足夠感受成年女性面部皮膚的凸起或粗糙程度,換成手部的皮膚更是綽綽有餘的,這也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

真的能靠皮膚區分不同的人嗎?

如果我們的手指能夠感受出皮膚的細微差別,那為什麼還會出現無法通過皮膚辨認伴侶的結果呢?

原因在於皮膚的變化實在太大了。就算不擺數據,僅憑生活經驗我們也會知道敷完面膜之後臉部皮膚會變得更加光滑有彈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還是那個178名女性參與的那個臉部皮膚粗糙度調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都有差異,秋季的顴部皮膚測量數據比夏季的要高出45%,眼角皮膚的數據則高出47.7%。

這其中最關鍵的影響因素就是相對濕度,眼角皮膚還受到紫外線輻射水平的影響。

季節變化對女性面部皮膚粗糙度的影響 [4]

相對濕度能夠影響皮膚的含水量,尤其是對於那些皮膚受損程度高的個體。夏季烈日當頭的中午你的皮膚可能摸起來很糟糕,等到一場雷陣雨後,空氣相對濕度變大,皮膚就可能變得更加平滑。

除了這些環境因素,還有一些個人因素,比如是否使用護膚品。就算是最普通的護膚霜也能很大程度地改變皮膚的觸感。一般護膚霜中都含有羥基、胺基、羧基等親水基團,可能夠吸收水分從而提高皮膚的含水量。

皮膚含水量的變化能夠影響皮膚表面的摩擦係數、粗糙度、彈性、硬度,這些被影響的指標基本涵蓋了我們通過觸摸能感受到的部分。

除此之外,角質層的厚度也對皮膚觸感有很大的影響。使用磨砂洗面奶或磨砂膏能去除皮膚表面老化的角質層,因此同樣會減小粗糙度、降低摩擦係數。

我們知道從統計上來說,男性皮膚的表面粗糙度普遍大於女性,原因是男性皮膚的角質層更厚,但經過磨砂護膚品的處理後,男性皮膚的粗糙度和女性之間的差異不僅消除了,甚至能反超。

不同性別受試者使用3種磨砂洗面奶後皮膚表面粗糙度 [5]

去除老化的角質層後,皮膚的滲透率增加,保濕的成分更容易作用於皮膚,從而增加了皮膚的含水量,不單單只是降低了表面粗糙度。

在前文提到的半畝花田親密關係大考驗里,男性使用了磨砂膏之後,皮膚狀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才會出現把女孩子誤認為是自己丈夫的尷尬結果。

所以回到我們最初想要探討的問題里,通過觸摸皮膚來辨認伴侶是非常困難的,搞不好真的連男女都無法分辨。

可能也會有人提出質疑,這些個人化的因素是相對固定的,如果成為習慣的話應該不會成為辨認障礙吧?

對不起,護膚品也是有時效的,使用後也會逐漸恢復到皮膚原本的狀態,這個時間通常也就是幾個小時。除非你能主動通過時間心算校正這種變化,否則就別想了。

使用保濕護膚品後皮膚摩擦係數隨時間的變化 [6]

同一個人的皮膚狀態可能要比女人心更難猜,天氣乾燥了有影響,太陽暴晒了有影響,抹護膚品了有影響,出汗了也有影響……

最關鍵的是這些影響全都可能發生在一天之內,甚至是幾個小時之內,別說是用手觸摸了,就算是用專業的儀器測量也沒辦法用某一時刻的皮膚狀態去辨認某一個人。

總而言之,不管當初觸摸時有沒有「觸電的感覺」,不管你有多熟悉另一半的方方面面,不管你的觸覺是不是足夠敏感,遇上皮膚這個說變就變的最大人體器官,肌膚之親也不管用。

不信的話你可以去親自挑戰一下。

*參考資料

[1]傅凱峰. 質地與形狀的視覺辨別中的觸覺成分[D].浙江大學,2009.

[2]陳思. 皮膚摩擦觸覺感知的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6.

[3]張冰玉. 手指皮膚摩擦感知功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

[4]萬苗堅,蘇向陽,謝淑霞,黃濤,謝小元,龔子鑒,鄭躍,易金玲,關曉敏,賴維.季節因素對廣州地區健康女性面部皮膚粗糙度指標的影響及校正[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誌,2010,17(05):340-343.

[5]翟正繪. 去角質洗面奶對皮膚摩擦性能的影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6]翟正繪,李煒,龐強.去角質化妝品對皮膚摩擦性能的影響研究[J].摩擦學學報,2012,32(06):606-611.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或許分享太難,不妨點個【在看】

別讓好文章被埋沒

SME正在有償招募優質科普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科技故事 的精彩文章:

房價高居不下?日本虎杖:在英國我可以讓它暴跌80%
撓痒痒發笑,真的與癢無關?

TAG:SME科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