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遺失在海外的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瑰寶:《西洋鏡:5—14世紀中國雕塑》

遺失在海外的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瑰寶:《西洋鏡:5—14世紀中國雕塑》

全文共2488字 | 閱讀需3分鐘

中國雕塑文物歷經歲月洗禮與歷史洪流留存下來的本就稀少,有些輾轉流落海外,成為海外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的珍藏。

喜仁龍 (Osvald Sirén,1879—1966)為20世紀西方極為重要的中國美術史專家,首屆查爾斯?蘭?弗利爾獎章獲得者,曾擔任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藝術史教授、瑞典國家博物館繪畫與雕塑部主任館員等職。1916年起,他先後赴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日本的諸多名校講學。1920年起六次來華,曾在末代皇帝溥儀陪同下拍攝故宮,對中國古代建築、雕塑、繪畫藝術研究極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牆和城門》(1924)、《中國雕塑》(1925)、《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1926)、《中國早期藝術史》(1929)、《中國繪畫史》(1929—1930)、《中國園林》(1949)等。

《西洋鏡:5—14世紀中國雕塑》一書展示了我國大量名勝古迹慘遭破壞前的珍貴影像。該書初版於1925年,為西方中國藝術史研究巨擘喜仁龍的名作,直至今天仍被西方學者奉為研究中國古代雕塑的「聖經」。這部作品對梁思成影響至深。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一書中提到:

外國各大美術館,對於我國雕塑多搜羅完備,按時分類,條理井然,便於研究。著名學者,如日本大村西崖、常盤大定、關野貞,法國之伯希和、沙畹,瑞典之喜仁龍等,俱有著述……

「梁思成的《中國雕塑史》講義大量參考甚至直接翻譯自喜仁龍的著作,放到那個時代背景中也不奇怪,而且梁思成本人就是把它當作教學材料,從來未打算出版。雖然梁思成的《中國雕塑史》大量篇幅直接翻譯自喜仁龍的著作,但是梁思成對於喜仁龍的中國建築史研究有嚴厲的批評,稱喜仁龍不懂中國建築的規律。不過李軍指出,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敘述方面也曾經受到喜仁龍的影響。」

梁思成

「外國藝術史學者的撰著對於國內學者也有很大影響:梁思成的《中國雕塑史》講義中很多部分直接翻譯自喜龍仁的著作,梁思成對中國建築史的敘述也受到喜龍仁的影響;一直很關注藝術和藝術史的魯迅也注意到並且高度評價喜龍仁的著作。」

該書的文字部分主要介紹了5—14世紀中國雕塑的歷史演變,以及各個時期的藝術特徵和代表作品。喜仁龍將中國雕塑史分為四個時期:古拙時期(南北朝、北魏、東魏、西魏)、過渡時期(北齊、北周、隋朝)、成熟時期(唐朝)、衰微以及復興時期(晚唐、宋、遼、元),認識到「進入公元5 世紀,佛教主題的雕塑開始佔據主導地位」,並分析了每個時期中國雕塑的發展與基本特徵,從藝術史的角度將中國雕塑與西方雕塑進行比較分析,認為「中國的佛教雕塑一方面有意忽略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形體結構,比西方的宗教雕塑更受約束、更為刻板;另一方面又具有更深、更廣的影響力,其中的佳作已經超越了西方社會生活與藝術的典範,達到了精神層面的成功和完美的平衡。」

圖錄部分收錄了近千張中國雕塑文物的圖片,既集中展示了同一時期不同地域雕塑的藝術特徵,又呈現了不同時期同一地域的風格演變。書中收錄的圖片「都是我(喜仁龍)自己拍攝的,其他照片則是從博物館購買的,或由這些機構提供的。有幾位私人收藏家和藝術品商人也為我提供了他們所藏雕塑作品的照片。」同時他也提到:「朝鮮和日本早期的佛教造像藝術受中國南朝雕塑的影響更多於北朝的雕塑。它們應該是經由海洋而非陸地運往朝鮮和日本,可以肯定的是,相當一部分已經損毀了。」的確,書中提到的雕塑文物大都傷痕纍纍,帶有明顯的切割、破損痕迹,還有不少單獨的頭像和殘缺的雕像,有些更是直接言明毀於地震。中國雕塑文物歷經歲月洗禮與歷史洪流留存下來的本就稀少,有些輾轉流落海外,成為海外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的珍藏,相當一部分已經下落不明,更有一些屢遭劫難,絕跡世間。由此可見,書中展示這些雕塑影像尤為珍貴,其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不容置疑。

西晉 公元265 年—317 年

坐獅。可能用於支撐神道石柱。只有獅子頭部和前半部分身體得以完整地雕刻出來,後半部分身體則處理成了方塊。由深灰色的石灰石打磨而成。高3 英尺,寬3 英尺4.5 英寸。大倉集古館收藏,東京。1923年9月毀於地震。

北朝·北魏 公元386年—534年

菩薩頭像。來自石窟寺。灰色砂質石灰石。高12 英寸。帝國大學文學院收藏,東京。1923年9月可能毀於地震。

北朝·東魏 公元534年—550年

造像碑正面。菩薩站在蓮座上,旁邊是兩個手持蓮花的比丘。葉形大背光只有下部保留下來,邊緣裝飾著火焰紋。高基座上是淺浮雕,一個蹲著的童子托舉起一個香爐,香爐兩側站著一男一女兩個供養人以及他們的僕人。天平四年(公元537年)。灰色石灰石。高1英尺11英寸。耶內收藏,於1923年4月在紐約售出。此前由端方收藏。

北朝·北齊和北周 公元550 年—581年

造像碑正面。釋迦牟尼佛立於蓮座上,施無畏印。兩側各有一菩薩,立於蓮座上,姿勢僵硬。身後有棵樹,樹榦上有兩那伽,身體彎曲。樹枝間有八飛天,托起一花環。兩那伽托起一寶塔,塔下有一坐佛。基座正面有一香爐兩坐獅,角上有一些守衛。白色大理石,有彩繪和鍍金痕迹。高5 英尺。大倉集古館收藏,東京。1923 年9 月毀於地震

五代和北宋公元907 年—1127 年

碧霞元君頭像。高髮飾,周圍有三隻鴿子。灰色石灰石。高1 英尺8 英寸。芝加哥藝術學院收藏,芝加哥。

元朝 公元1206年—1368 年

A. 坐虎。外形非常獨特,背部彎曲,脖子短而粗。雙頜微張,眼睛大而圓。長長的尾巴纏繞在爪子上。黃色軟質大理石。高(含底座)3 英尺5 英寸。范德海德收藏,海牙。

B. 坐虎。與上一隻類似,只是略顯笨拙,脖子略粗,和頭部區別不明顯。雙頜微張,眼睛大而圓,眉毛像圓球,耳朵像小短號。尾巴位於身體一側,長而彎曲,像蛇一樣。灰色軟質石灰石。高(含底座)4 英尺4 英寸。大英博物館收藏,倫敦。

這兩隻虎不是一對,尺寸不同,但是風格相近。它們都來自中國北方,有點像朝鮮的某些動物石雕。它們外形圓潤,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拙時期的結構,可能不會早於南宋時期。

參考資料:(瑞典)喜仁龍著,趙省偉編,欒曉敏、邱麗媛譯《西洋鏡:5—14世紀中國雕塑》,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之殤:流亡的國際難民(下)
為什麼北方河流稱「河」,南方和東北河流多稱「江」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