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萬物與生命,人的身體心理,都自然在變化中

南懷瑾老師:萬物與生命,人的身體心理,都自然在變化中

南懷瑾老師:萬物與生命,人的身體心理,都自然在變化中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萬物與生命,人的身體心理,都自然在變化中!

本文摘錄自 《莊子諵譁》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這四個人是好朋友,也是同學道友,他們討論世界上有誰能夠「以無為首」,就是把空無當成頭。拿人的身體來比方,空是我們的頭,空是道的體。「以生為脊」,現在活著的生命拿背脊來代表,「以死為尻」,死嘛,像屁股一樣,是最後了。換句話說,這個人隨時在空靈中,活著也無所謂,就是那麼活著,死了就把這個身體丟下來不管了。講一句很透徹很土的話,等於屙一坨大便在這個世界上就跑掉了。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把這個肉體一丟像排泄了一樣,就走了,「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誰能知道死生是一體,是道的過程,是個現象的話,就跟他做朋友。那是佛家唯識所謂的法相,是個現象,這個本能道體沒有動過。假使世界上有人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可以跟他做朋友,就叫他入會了;不然,沒有資格入會。你看這四個人很可惡吧!傲視天下人,好像沒有一個人夠得上當朋友。這四個人站在四方就這麼看天下。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

這四個人啊,彼此迴轉來看,看不到有人懂得,就你看我,我看你,大家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逆就是反對,莫逆就是沒有反對,彼此完全心同意合。所以後來中國文學,稱交情好的朋友為莫逆之交,典故就是這裡來的。「遂相與為友」,這四個人做了朋友。「俄而子輿有病」,後來子輿生病了,「子祀往問之」。我們探病,一定帶一籃水果呀,或者送一束花呀,探病都是這樣,但是子祀去了就說:「偉哉!」好偉大啊,人家生病,他來叫好偉大。

「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他說,你現在好偉大,你快要高升了,好了不起!我來恭喜你。「造物者」,就是這個造化,生命的主宰。他說真是討厭,造物者弄這樣一個東西,把我們拘束住,「為此拘拘」,我看你現在刑期夠了,快要解脫了,快要跳出牢籠了,哈!

【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頇,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沴,其心閑而無事,跰[插圖]而鑒於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

你看那個造物者,造化人的好可惡,就拿這個肉體幾十斤,一個骨架子,就把我們扛住了。「曲僂」,我們人體不是完全直的,這個背脊骨那麼彎的。「發背」,背上駝起來,上面弄一個頭有五官。「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下巴快接近肚臍,兩個肩膀又比頭還高,頭面朝上。「陰陽之氣有沴,其心閑而無事」,不過這個子輿雖然陰陽不調,生了病,但是他心中還洒脫不以為意。我看你快要升天了,偉大偉大。生病了嘛,刑期快要滿了,我來恭喜你。

「跰」是一個形體不正跛腳的人,「而鑒於井」,他對著井水看自己的像,就很感嘆地說,造物者要這樣一個身體拘束著我!「造物」這個專有名詞,在道家的學術思想,代表了天地造萬物的功能,宗教家就叫主宰,哲學上所謂第一因。中國文化沒有這一套,宗教哲學的問題都拔掉了,另外給一個名稱,叫做造物者,能夠創造萬物的。

【子祀曰:女惡之乎?曰:亡,予何惡!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戰!】

子祀問子輿,你討厭自己這個身體嗎?子輿說,你想到哪裡去了!「亡,予何惡?」假使我們知道了沒有我,這一切的變化,長得漂亮不漂亮,生與死這一切等等啊,都沒有關係了。「浸假」,又是莊子用的詞,這兩個字是文學上特有的名詞,「庸詎知」和「浸假」,都是虛字,語助詞,等於我們現在講話,這個……那裡……有時候一個問題答不出來,這個這個,這個了半天,或者是哪裡哪裡,就是那麼一個意思。浸假就是假使的意思。

假使你感覺討厭自己的身體,受這個身體的拘束,他說一個得道的人就了解,這個並沒有什麼拘束;假使天地把我們的左膀子變成雞,那很好嘛!我用不著買手錶了!一叫就知道時間。古人沒有鐘錶,就是靠雞報時,夜裡叫個兩三次,白天叫個兩三次。一個雞叫的聲音,一個貓眼睛的變化,古人就靠這兩個天然的大鐘知道時間。假定把我們右膀子又化成彈弓,「以求鴞炙」那麼好了,打鳥去,鳥打來了以後,就烤著吃了,這樣不是很好嗎?隨便怎麼變化都可以。假定把我們背脊骨,從上到最下尾閭骨這裡,變成了輪子,那好嘛,只要我精神還在,我就把我的精神當成馬,拖著這個輪子,把車子就開走了,自己坐在車子上,不必另外叫計程車了!

莊子這一段,看起來講得不倫不類,都是莫名其妙的話,但是中間有一個道理,一切的萬有生命,都是自然的變化,萬物與生命,人的身體心理,都自然在變化中。所謂「造物」,另外有一個名詞「造化」,也是莊子所講的。「造物」,是講宇宙間有一個功能,有一個力量,能夠創造萬物,不是宗教家所講人格化的東西,或者固定形體化一個全能的東西。這個功能無所謂能不能,因此定個名稱叫「造物」,它創造萬物,萬物很自然都在變化中。

譬如我們人的身體上有植物、礦物、動物,什麼都有,累積起來,就變成這個形體。所以我們有病吃的葯,譬如西藥裡頭,礦物植物什麼都有,中藥偏重於植物。葯吃下去病就好了,這也是化學的作用;所以一切皆在變化中。這個變化是非常自然的,彼此相互為生命,彼此互相為生死。我們吃了菜,菜就可以叫做草。所以陳教授吃素的時候,他就說是吃草,也沒有錯,菜跟草本來都差不多。吃肉就叫做吃人,吃別人的肉,都是互相在變化。一切的變化非常自然,所以叫造化,造作萬物,互相變化。因此,生來也是一個變化的現象,死去也是一個變化的現象。有了這個生命,也無所謂是拘束,沒有這個形體也無所謂是悲哀,這個就是中國道家所謂的自然。這個自然並非是個主宰,也不是印度或西方哲學所講的自然,而是很自然的變化。

他說,你這個人怎麼不通呢!一切萬物皆自然在變化,人由生變老,老了就是老了,老了就要老得好看。你說我老了很可憐,年輕人想要這個可憐還做不到呢!我有一個朋友,有一天跑來吃飯,他說現在我們年紀大了,碰到的都是老朋友,老朋友們一碰面啊,就是唐人的詩所講的「訪舊半為鬼」, 「相悲各問年」,問問老朋友一半都做了鬼,另外見面就問你幾歲了!啊!七十九了,哦!我八十二了,相悲各問年齡。

他說,你們怎麼這麼討厭!我們碰面談談別的嘛!一看到就問你血壓高不高?心臟好不好?最近去檢查過沒有?這個多討厭啊!那些老朋友講,老了很難過,所以跑公保門診醫院,真是笨。他說,我覺得自己非常幸福,上帝如果不給我這個生命,我還沒有死的機會;既然給了我這個生命,有一天會叫我死,我非常光榮,死的機會多難得!人生只得一次,你們老害怕那個死幹什麼?

雖然這個朋友一點都不學道,也不研究《莊子》,但他講話素來很痛快。他說假使得了癌症,叫我去開刀也好,不開刀也好,都是很難得的機會,最後一個大機會就是死,這要看通嘛!在我沒有死以前,什麼東西吃了會得癌症,我照吃不誤,總是個機會嘛!所以他說,最近跑到國外去走一趟,去看看女兒、兒子,我哪裡想去呢!就是因為中華航空最近飛機失事,我一想就買張票去了。我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說我很想找一個機會這麼掉下去,不是簡單明了嗎?萬一將來還要上氧氣,這個多討厭。結果運氣不好,也沒有掉下去,在外國走了半個月,也不會講洋文,上了飛機以後,一路就被人家帶著走。

他在國內也蠻有地位的,當然不會洋文,他說幾乎就掛了個牌子,我是哪裡人,到哪裡去;所以空中小姐看我實在不懂洋話,一個一個交待。到了地方,飛機一停,就想下飛機。旁邊那個招呼的人受了拜託的,就說NO、NO,他說NO,我就不下飛機了。後來我問他飛機上吃東西怎麼辦?唉呀,就是這個討厭,他說那個西餐啊,又難吃,我就把胡椒、辣椒醬一起都倒進去了。人家問我喝什麼?我只會說咖啡,這半個月喝了一肚子咖啡。這個老朋友一來,總有笑話講,都是現場的故事。所以我現在要勉勵你們,不要出國去像他一樣,喝了一肚子咖啡,至少菜單要認得啊!他這個人雖然不學道,不學什麼,他的思想倒很通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智慧人生:守身必謹嚴,養心須淡泊
用佛法來協調人際關係,結歡喜緣,是最好不過的!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