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必然影響教學?我明白了為何總有人這麼說
兩種觀念的衝突與西部高校的人才流失
作者 | 蔡寧
最近,一個女生的演講視頻引起了廣泛關注。女生的演講中有一句口號:「這個世界本不公平,唯有努力前行」。
無疑,女生的這句口號是正確的。人與人之間,資源和資質是很不一樣的。但是,只要勤奮努力就有回報,那麼規則體系就還是良性的、正常的。
這個女生就是在良性的規則體系下培養出了正確的三觀。
但是,在很多西部或東北的高校,情況卻有所不同。在這些高校,存在比較明顯的兩種觀念的衝突。
一種觀念,是崇尚勤奮努力的。能力面前人人平等,技不如人則心服口服。
另外一種觀念,卻表現出相反的一面。
很多人內心對科研活動非常抵觸,不願搞科研,但是,卻對各種利益十分看重。這些人人數眾多,其觀念會佔據主流。
了解兩種觀念,學校里的種種現象都可以找到解釋。
以職稱問題為例。
在高校,職稱是最關乎利益分配的大事。
某西部地區高校2017年開始自評高級職稱,該高校制定的職稱申報條件中,學術方面是這樣要求的:論文條件——以第一作者發表2篇會議論文;項目條件——排名前3參與國家級項目,或獲批2個實用新型專利。
其他還有很多教學與學生工作方面嚴格的硬杠杠。
這樣的職稱條件顯然不合理:沒有什麼科研成果的人能評上教授;而學術型人才哪怕評上傑青,可能依然不夠教授條件。
所以該職稱條件僅僅在2018年實施了一次,就被大幅修改,推出了第二版。
第二版職稱條件明顯修正了bug,趨於合理:論文條件只認可期刊論文;項目條件不可拿實用新型專利折抵;降低了教學和學生管理指標,且科研突出者論文和項目達到一定條件可繞過這些杠杠直接晉陞。
我本以為新版職稱條件體現了合理性、公正性,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誰知,竟然有很多人非但不高興,反而心情沉重,甚至強烈反對!
他們的理由是:根據新版條件,職稱難評了許多。在這一剎那,我突然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明白了,兩種觀念的尖銳衝突是無法避免的!
我明白了為什麼總有人喜歡在會議上以「搞科研必然影響教學」為由慨然攻擊科研活動,明白了為什麼有人在公開場合表達一些正確的觀念卻會被指責「不懂人情世故」「個性太強」......
難了?只是學術方面的標準變嚴格了。難了,嚴了,但對大家一致,有什麼關係呢?
事實上,他們只是希望不搞科研也能當教授而已。
另外,他們也不願意看到教授都是學術型人才。因為如果學術型人才佔主導,會導致評價體系進一步傾向於科研。
他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觀念?因為長期以來都如此,早已習以為常。
至於為什麼有大批人對科研那麼反感,寧可把心思花在反對科研上,都不願在科研上投入精力,我至今難以理解其心態。
第一版職稱條件不合理,跟學校定位並無關係。學校定位於「教學型」,也不能不講學術。
即便在教學型大學,單純因為科研突出晉陞正高也是妥當的,教授大部分都不搞科研也是不妥當的。
認清了這個現象,其他的一些看似「奇怪」的現象,也就不難解釋了。
比如,評研究生導師的條件是「發表5篇論文,出1本專著/教材」,結果發表4篇SCI的教師評不上碩導,而發表5篇省刊的教師卻能評上。
再如,學術非常突出、論文SCI引用4000+的教授,已評上博導3年卻因未獲招生指標而從沒指導過博士生。
兩種觀念的衝突影響了公正性,影響了學術生態,對人才引進和培養,對學科建設工作的負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前述高校為什麼迅速修正了職稱條件,一下子全面合理化?因為管理層開始深刻反思人才流失的原因!
這是個好事。體現了物極必反,負反饋機制的有效性。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蔡寧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1189817.html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女性第二高發的癌症,在這裡5年生存率已經達98.35%
※臭名海上「偷渡者」,或是石油「清道夫」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