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學榮:我看袁世凱這一生

馮學榮:我看袁世凱這一生

袁世凱生於1859年,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袁世凱的叔公袁甲三是大清淮軍的重要將領,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也是一個當官的。

袁世凱自幼過繼給叔叔袁保慶為子,袁世凱年輕時,也曾經立志當文官,他考科舉,但是,多次名落孫山。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袁世凱的(過繼)父親袁保慶有個拜把子兄弟,名叫吳長慶,這個吳長慶,是當時大清帝國淮軍的一個高級將領,袁世凱走了這個後門,他去山東,投靠了吳長慶,幫辦軍務。

袁世凱,就是這樣出道的。

圖:袁世凱

袁世凱人生的第一個機會,出現在朝鮮。

1882年,朝鮮爆發「壬午事變」,朝鮮的高宗李熙的父親李是應策劃奪權,朝鮮爆發內亂,在混亂中,朝鮮宮廷的親華派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於是追隨吳長慶帶清兵入朝干涉,在此事的平定過程中,袁世凱行事機敏,屢立功勞,嶄露頭角。

1884年,日本帝國扶持朝鮮開化黨人金玉均,發動「甲申政變」,擬奪取朝鮮王室的政權、建立一個親日的新朝鮮,袁世凱奉命率清軍入朝平亂,他指揮有度,擊潰了開化黨人和涉事的日軍,因為本案,日本人對袁世凱的的怨恨,已經埋下。

圖:袁世凱在朝鮮,中間是袁世凱

成功平定「甲申政變」,使袁世凱在朝鮮的地位突升,後來已經榮升至大清帝國駐朝鮮的通商代表,在這段時間裡,袁世凱從朝鮮帶回了三個老婆:李氏、金氏和閔氏。(袁世凱一妻九妾,其中三個小妾是朝鮮女子)

甲午戰爭之後,袁世凱受朝廷重臣舉薦,被派往天津小站練兵,袁世凱操練的北洋新軍,全面仿照德國軍隊操法,頗有所成,小站練兵,奠定了北洋軍隊的堅實基礎,馮國璋、段祺瑞等等一系列的北洋人物,都是在這段時間,被袁世凱培養起來的。

圖:袁世凱練兵

1901年李鴻章去世之後,袁世凱接替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期間頗有建樹,然而好景不長,1908 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先後去世,溥儀繼位,溥儀的父親載灃攝政,載灃對袁世凱一向不滿,於是解除了袁世凱的職務。

袁世凱深知自己遇到了人生的低潮,於是索性退回河南老家隱居,但是家中架設電台, 遙控北洋新軍,其操練的北洋新軍,都是自己提拔和培養出來的人馬,中國人以「恩義」 治事,儘管人不在軍中,北洋新軍仍然姓「袁」,而不姓「愛新覺羅」。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義爆發,朝廷命滿清貴族、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南下平叛,然而北洋新軍畢竟是袁世凱的部隊,他們並不聽蔭昌的使喚,走一步,停三步,於是,以奕劻為代表的朝中人物提出:這個局面,非袁世凱出山救局不可。

於是,清廷火速組織內閣,並由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時北洋新軍與革命軍呈僵持之勢,革命黨沒有足夠的軍費攻打北洋新軍,而北洋新軍也對朝廷以「軍餉空虛」為由, 按兵不動,時社會各界,包括革命黨在內,高聲呼籲袁世凱和平解決局面,可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位,虛位以待之。

袁世凱順勢而為,他向革命黨拿到《優待清室條件》,並通過滿清皇族做隆裕太后的思想工作,同時也命北洋新軍各將領致電清廷,呼籲清廷退位,隆裕太后在內外夾攻的情況下,對局勢感到絕望,只好宣布退位,入關268年之後的大清帝國,轟然倒台。

圖:隆裕太后在內外夾攻的情況下,頒發懿旨,命袁世凱等人與革命黨談判

清廷覆滅之後,袁世凱與國民黨的冤讎和矛盾,看似錯綜複雜,但是抽絲剝繭,其實只有一件事:

國民黨要架空袁世凱,而袁世凱要掌握實權。

1915年2月,日本政府向袁世凱的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條》,擬大步擴張在華殖民勢力,袁世凱將日本代表送走之後,大發雷霆,並立馬召開軍事會議,認真討論對日開戰問題,然而在席主要軍事將領都說:如果與日本開戰,只有一個結果——速敗。

於是,袁世凱使出「以夷制夷」的舊招,將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偷偷抄送英國駐華公使館,一經媒體公布,輿論嘩然,國際上對日本指責之聲不絕,日本只好大幅削減《二十一條》的要求,最後以草草簽署《民四條約》了事。

我們有許多的歷史作者說「袁世凱為了換取日本對他稱帝的支持,簽署《二十一條》」, 這種說法其實是三人成虎的典型案例,事實的真相是:

當時日本代表日置益對袁世凱說:只要你簽了《二十一條》,我們日本可以幫你「取締」在日活動的孫中山一派革命黨。

然而,日本從來沒有說過支持袁世凱稱帝,恰恰相反,在袁世凱籌備稱帝的期間,日本政府代表至少兩次進京,面見北洋政府的代表,規勸袁世凱不要稱帝。

談到袁世凱稱帝的問題,不得不提到蔡鍔這個人,與許多人的印象不同,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蔡鍔,曾經帶頭簽名、規勸袁世凱稱帝。

圖:蔡鍔

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從來就不是老百姓所認識的那麼簡單。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於尿毒症,終年57歲。

後朝否定前朝,乃歷史定律。

所以,國民黨既然上台了,袁世凱以賣國賊的名聲寫進歷史,也就稱為必然。

尾聲一:袁世凱死後,以北洋為首的中國國防部隊失去核心,彼此不服,分裂為多派, 頻頻爆發內戰,即所謂「軍閥混戰」。

尾聲二:袁世凱死後,其瘸腿(墜馬摔斷的腿)大公子袁克定隱居天津德租界,1958年,袁克定病逝於中國大陸,享年80歲。

尾聲三:袁世凱死後,其次子袁克文(三妾朝鮮女子金氏所生)遠離政壇,吟詩作對, 妻妾成群,風流名震上海灘,1931 年病逝於天津,年僅 42 歲,其子袁家騮系知名物理學家。

尾聲四:1957 年,袁世凱的一個孫子袁家誠填寫高考志願,在家庭出身一欄,他寫下:祖父,袁世凱,北洋軍閥。未被錄取。

尾聲五:1960 年代,四清運動,經過有關部門做思想工作,袁世凱的孫子袁家誠簽字同意:放棄袁家祖業十六套房產,上交國家。

尾聲六:袁世凱的另一名孫子袁家禧,因「家庭出身不好」,頻頻受社會歧視,後來患上精神病,於 1964 年跳海河自殺身亡。

小公告:為免失聯,

請加馮學榮備用號「有趣靈魂研究所」

長按掃碼 即可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孫中山演講:民族主義第二講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