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燃料彈藥不用光,我們就一直往西打:1986年蘇聯還惦記著三戰

燃料彈藥不用光,我們就一直往西打:1986年蘇聯還惦記著三戰

1945年7月17日,美、蘇、英三國首腦在柏林市西南郊的波茨坦召開會議,就戰後如何處置德國、解決歐洲問題展開討論。就在這場會議上,美國高層意識到自己同蘇聯畢竟在形態意識上畢竟處於根本對立,許多問題根本談不到一塊去,因此,美國方面做了最壞的打算——大不了就再打一仗。波茨坦會議剛一結束,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就命令艾森豪威爾制定一份專門用來對付蘇聯的作戰計劃。

燃料彈藥不用光,我們就一直往西打:1986年蘇聯還惦記著三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這份作戰計劃中,美國相當依賴核武器,也希望藉助它儘可能快速地解決麻煩。根據計劃,一旦與蘇聯爆發戰爭,美軍會將至少20個蘇聯主要城市作為打擊目標,在戰爭爆發初期就使大部分蘇聯戰略樞紐陷入癱瘓,極大地折損蘇聯的作戰實力;同時,部署在歐洲的美軍和盟友部隊會對蘇聯展開軍事打擊,以求在蘇聯的戰爭潛力得以兌現之前結束戰爭。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美國確實有這樣的資本;尷尬的是,一直到這份計劃作廢,美軍也沒能擁有足夠的核武器和投擲核武器的B-29轟炸機。

1949年8月25日,隨著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試爆,美軍先前的計劃宣告作廢。不過,此時美軍手中有了更好的底牌——核武庫大大充實,核武器的威力也得到極大提升。在新一輪的作戰計劃中,美軍將核打擊目標擴大到了200餘個,它們分布在蘇聯100座大城市或中小城鎮中。美軍希望通過一次性投入300枚核彈和3萬顆各類炸彈的地毯式毀滅性打擊,一次性使蘇聯工業體系陷入癱瘓,同時摧毀敵方超過80%的工業潛力。次年初,美軍又制定了一份專門應對蘇軍在東海岸登陸的反擊計劃,其中,美軍不但要憑藉陸、海、空一體作戰奪回失地,更要一舉將戰線推到歐洲,在敵人後方建立軍事基地以持續無間斷地對敵軍目標實施打擊。

燃料彈藥不用光,我們就一直往西打:1986年蘇聯還惦記著三戰

1957年,美國戰略空軍司令托馬斯·鮑爾提出,「第三次世界大戰」一定會是場核戰爭,因此,誰先動手便至關重要。因此,鮑爾建議美軍派出戰機在蘇聯邊境進行全天候巡邏,一旦對方有一點不對勁的動靜,美軍就立刻展開核打擊。古巴導彈危機後,鮑爾的建議得到了五角大樓的默許,隨後,越來越多的北約飛機和艦船頻頻出現在蘇聯領空領海,其中不乏後來在歷史上頗有名氣的小衝突。我們由此可見,隨著蘇聯軍力的不斷提升,美軍的計劃也在不斷修改,雖然規模在不斷提升,但美軍的計劃中明顯多出一份被動與無奈;蘇聯則恰恰相反。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講到二戰結束那會兒,損失慘重的蘇聯曾主動尋求同西方國家的合作,但美英法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令蘇聯高層忍無可忍。1947年,蘇聯軍事部發布政令,聲稱雖然經過數輪裁軍,蘇軍總規模僅有約500萬人,且根據當下的計劃,蘇軍總人數可能會進一步裁減,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為可能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做好準備。根據高層要求:「『反蘇維埃戰爭』一旦全面爆發,蘇軍將在10天內恢復到1100萬人。」這些部隊足以讓蘇軍在西部邊境和東歐諸國之間填充數十個滿編集團軍。

燃料彈藥不用光,我們就一直往西打:1986年蘇聯還惦記著三戰

不過,那會兒的蘇聯軍力跟美國畢竟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武器裝備水平的不足令蘇聯的處境相當尷尬。因此,我們從蘇聯最初版本的作戰計劃中不難看出,蘇聯高層的戰略戰術觀念仍停留在二戰時期,「人海戰術」的意味相當濃厚。當時美軍的轟炸機可以輕而易舉地突襲蘇聯本土,而蘇軍卻無法觸及美國,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據說當時的蘇聯專家居然想出了這樣一套方案:將一面聚光鏡送上太空,讓彙集起來的太陽能直射到美國城市,讓整座城市變為焦墟。這個放到今天也讓人有點不太敢想的「作戰計劃」居然得到了軍方的高度重視,高層甚至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組。

一手導演「西方-81」軍演的蘇軍元帥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曾表示:「中歐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對西方國家來說,它的戰略地位尤其重要。」在蘇軍的「三戰計劃」中,戰火可能觸及的地區被劃分為14個戰區,而中歐地區則是整場戰爭的關鍵。圍繞著這個核心,蘇軍最初的作戰計劃大概可以概括如下:以坦克、火炮和輕型戰術轟炸機組成的突擊集群沿易北河向西攻擊前進,「只要燃料不斷,彈藥不完,向西的進攻絕不停止。」為了勝利,蘇軍甚至可能「像法西斯一樣兇殘的敵人使用非人道武器」——這頗有不擇手段的意味。

燃料彈藥不用光,我們就一直往西打:1986年蘇聯還惦記著三戰

這份作戰方案有點「光腳不怕穿鞋的」意思,但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蘇聯立馬鹹魚翻身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蘇軍不但收穫了原子彈,遠程轟炸機和彈道導彈的研究也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隨後的十年里,蘇軍軍力得到長足發展,不過有趣的是,蘇聯人似乎更加倚仗常規武器,同時,蘇聯也並不急於同美國搶先手,而是重點考慮如何在西方國家的核打擊後仍然保持相當強度的反攻。直到6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後,蘇聯才漸漸改變戰略觀念;70年代初期,蘇軍核洲際導彈數量超過美國,同時手握無堅不摧的「鋼鐵洪流」,在這種優勢下,蘇聯制定了一套以「主動進攻」為主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作戰計劃」。

根據這套計劃,蘇軍要「一周內渡過萊茵河」,蘇軍將協同民主德國部隊從中路突破,捷克斯洛伐克軍隊負責對巴伐利亞州方向展開進攻;蘇聯喀爾巴阡、敖德薩軍區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國部隊則「借道」南斯拉夫,一舉摧毀位於那不勒斯的北約南歐司令部。最終,多股部隊將在法國里昂會師,整個過程不超過兩三周。在陸戰發生的同時,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會將整個歐洲大陸的北約入海口封鎖,切斷美英對大陸上盟國的支援。另外,一旦美國對蘇聯城市展開核打擊,作為回應,蘇聯將會核平北約的所有戰略樞紐和重要城市,其中包括布魯塞爾、漢堡、法蘭克福、安特衛普等。

燃料彈藥不用光,我們就一直往西打:1986年蘇聯還惦記著三戰

2007年,當一份與蘇聯「第三次世界大戰作戰計劃」的文件在布拉格被發現時,北約軍事專家們驚訝地發現,蘇聯的作戰安排精確到了小時。就拿民主德國為例,僅20萬民主德國部隊能夠在2小時內完成作戰動員,而海軍則隨時可以發動進攻。相比之下,美軍「長達」兩個星期的部署顯然是遲了許多。得益於強大的動員能力,莫斯科似乎對這場計劃中的戰爭志在必得,根據檔案,蘇聯方面甚至印好了佔領各國後接管對方政府的官員證件,甚至為聯邦德國準備了新的貨幣。

值得一提的是,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做準備的不僅僅是美蘇兩國,不敢落寞的英國同樣也有一手準備。然而面對蘇聯這個強悍的對手,驕傲的「日不落帝國」卻有點耍賴的意思。根據一份20世紀70年代解密的英國機密文件顯示,英軍的作戰計劃就是用核武器轟炸蘇聯主要城市;「如果能殺死1000萬俄國人,這種巨大的、難以承受的傷亡會讓他們停止戰爭。」隨著冷戰的推進,「第三次世界大戰」反而越拉越遠,西方國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爾虞我詐上,唯獨蘇聯仍在不斷地壯大軍力。

燃料彈藥不用光,我們就一直往西打:1986年蘇聯還惦記著三戰

北約專家彼得·盧尼亞克說:「直到柏林牆被推倒前三年,蘇聯人還在不斷完善第三次世界大戰計劃。」站在當今的視角看,為一個搭眼一看就知道很難發生的事情還如此動真格,蘇聯人的「執著」還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