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頭可斷髮不能剃,記江陰人民捍衛正統的「護髮」之戰

頭可斷髮不能剃,記江陰人民捍衛正統的「護髮」之戰

清軍入關後,首先在京城發布了剃髮易服的命令,不久又將此國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但讓最高統治者始料未及的是,剃髮令在江南各地遭到了民眾的激烈抵抗,並因此引發了持續時間長、規模力度大的反清鬥爭。江陰這個倔強的小城,就因此上演了一幕可歌可泣、捍衛正統的「護髮」之戰。

江陰是長江下游南岸一個水陸交通要衝,也是一個繁華的城鎮,歷朝歷代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宋滅亡後,這裡成了抵抗金兵入侵的先頭陣地。因此這個地方的民眾向來崇尚氣節,不屑於以謀取富貴為能事。

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克南京等地後,命御史劉光斗招撫常州府屬各州縣,劉光斗傳檄至江陰,時任江陰知縣林之驥不肯屈膝投降,但又無能為力,最終選擇棄官還家,甘願為民。此後,清廷派出方亨出任江陰知縣,他的到來,也預示著風暴的來臨。

方亨引起的激變

是年六月下旬,方亨上任。方亨,河南人,進士出身,他到任時仍然未改明服,頭戴烏紗帽,身穿藍布服,不用想,方亨顯然是主動投降了清軍。到了江陰縣衙後,他馬上發布了剃髮令,很快,多鐸也從南京發出了限三日內剃髮的消息,常州知府宗灝還專門派來了四名清兵監視剃髮之事。

剃髮令一下達,北州地方鄉紳何茂、周順、楊芳等人便面見方亨,請求留髮。此舉遭到方亨辱罵,眾人憤怒指斥方亨:「你身為大明進士,頭戴紗帽,身穿圓領,來做清朝知縣,羞也不羞,丑也不醜!」一席話說得方亨啞口無言。

閏六月初一,方亨到文廟進香,諸生百餘人以及城中父老百姓都趕到文廟,向他請求暫緩剃髮日期。方亨大放厥詞,說這是大清法律,不得違反,說完後便返回縣衙。他走後,生員許用等人於明倫堂對眾發誓:「頭可斷,發不可剃!」

至此,當地民眾與方亨的矛盾不斷加深,方亨不顧反對,很快又公布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語。他還讓書吏把這句話寫出來貼到衙門外,但這位書吏頗有骨氣,告訴方亨誓死不寫這句話,然後拂袖而出。

這天下午,方亨強迫剃髮的消息傳遍了江陰城,素有習武風氣的北州地方少年推舉季世美、季從孝、王試何、常何泰為首,攜帶兵器,沿途鳴鑼聚向縣城前進,人數很快增至上萬。方亨在縣衙大堂接見民眾時故作鎮靜,喝令衙役收繳群眾手中的武器。

這個時候恰巧方亨的老師聽說自己的學生當了知縣,派僕人來向他祝賀。那個僕人見縣衙內人聲鼎沸,竟狗仗人勢走到大堂之上,破口對群眾罵道:你們這些奴才,各個都該砍頭。此舉本是想幫助方亨恐嚇群眾,豈料反而火上澆油,憤怒的人群齊擁上前,當即把他擊斃於堂下。

方亨見狀頓覺大事不妙,表示願向上面請求暫免剃髮,因此保全性命。待民眾離開後,方亨馬上派人給常州知府宗灝送信,請求發兵征剿。縣吏透露了這個消息,民眾再次衝進縣衙,捉住方亨,將他看守起來。

民眾誓師起兵

第二天,方亨請兵前來鎮壓江陰人民的消息傳開,「四鄉民不約而至者數十萬計。三尺童子,皆以蹈白刃無憾,有不至此。分隊伍,樹旗幟,鳴金進止,集教場議戰守。」全城士紳、百姓在明倫堂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前,誓死起兵。

曾任江陰典史的陳明遇平日素有官聲,被推舉為城主。但當時城中餉銀不足,徽商程壁主動捐銀三萬兩充作兵餉,萬眾一心,誓死保衛江陰。

閏六月初十日,大隊清軍向江陰撲來,沿途受到鄉兵的阻擊,進軍遲緩。江陰城中徽商邵康公勇敢,被眾人拜為守將。原明都司周瑞瓏駐江口,與邵康公合兵出城進攻清軍,不料反被清軍擊敗。城主陳明遇自料單憑江陰城的力量難以抵抗清軍,讓徽商程壁前往駐在太湖的明總兵黃蜚和駐防福山的總兵吳升嘉兩處求援。

但是,這兩支部隊均未答應援助江陰,程壁四處求助,但計劃全部落空。如此,江陰人民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守城。

閏六月二十一日,清軍以原明降將廣昌伯劉良佐為先鋒,包圍了江陰城,城外百姓遭到清軍的劫掠。二十四日,劉良佐將招降書射入城中,強調江陰地區如違反剃髮令,身家性命難保。同時,他又對官員百姓作出承諾:

「傳諭鄉紳庶人等知曉:照得本府原為安撫地方,況南北兩直、川陝、河南、山東等處地方,俱已剃髮,惟爾江陰一處,大兵一二日即到。爾等速剃髮投順,保全身家,本府斷不動爾一絲一粒也。特諭。」

次日城主陳明遇與城中士民共同商討後,起草回信,信中義正言辭地指出:

「江陰禮樂之邦,忠義素著,止以變革大故,隨時從俗,方謂雖經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舊;豈意剃髮一令,大拂人心。是以鄉城老少,誓死不從,堅持不二……江陰死守之志已決,斷不苟且求生也!」

在剃髮還是不剃髮這個原則性問題上,江陰人民毫不退讓,這充分顯示了江陰人民抗清鬥爭的正義性,進而表明反剃髮鬥爭是反抗清朝推行的民族壓迫的實質。

雙方激戰互有勝負

清軍與江陰民眾談不攏,馬上發動進攻,陳明遇和江陰民眾畢竟戰鬥經驗不足,在防禦戰中損失慘重。七月初九日,前明廣東英德主簿閻應元被陳明遇請出山,讓他擔任守城指揮。

閻應元入城之後,馬上重新部署城防,並將大量的火器、火藥運至城牆備用。經過重新整頓之後,閻應元祭旗發令,命武舉人王公略守東門,把總汪某守南門,陳明遇守西門,閻應元親自守北門,這個時候,江陰城萬眾一心,城內義兵也達到了20萬人。

七月十一日,清軍猛攻北門,在閻應元的指揮下,清軍此次進攻受阻,傷亡千餘人,經過激烈的爭奪後,清軍暫時退兵。但這只是取得了暫時的勝利,更大的挑戰正在向江陰逼近。

七月十五日,清軍主將劉良佐再次發動猛攻,城上義軍向城下投擲火箭、磚石,殺傷清軍數百人。劉良佐命清軍頂著三層牛皮帳繼續進攻,義軍採取桐油火攻的辦法逼退清軍。劉良佐無計可施,移至十方庵紮營修整。

強攻不下,劉良佐又玩起了勸降之計。他與閻應元在城下對話,說:「南明弘光帝已投降,江南皆下,若足下轉禍為福,爵位豈在良佐之下?何自苦如此!」

閻應元正色作答:「江陰士民咸謂三百年食毛踐土,深戴國恩,不忍望風降附。應元乃大明典史,義不得事二君。將軍為侯伯,身擁重兵,進不能恢復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何面見我江陰忠義士民乎?」劉良佐無地自容,羞愧地離城而去。

這個時候,清軍平定了松江,大將軍博洛率20萬精銳來到江陰。博洛以絕對優勢,下令限三日內攻下江陰,從七月二十日起,清軍不停發起進攻,江陰保衛戰進入最困難的階段。

閻應元和陳明遇二人不分晝夜堅守在城牆之上,眾志成城,決心和江陰共存亡。博洛也沒想到區區小城江陰竟有如此堅固,幾次進攻均告失敗。銳氣受挫後,博洛也玩起了誘降手段,他以多鐸的名義向城中射入一封書信,內稱:「已亡,何苦死守?」義軍在書信背後寫下:「願受炮打,寧死不降」,將信射出城外,還給了清軍。

八月初八日,清軍恢復進攻。儘管天下著大雨,但清軍整天冒雨放炮轟城。閻應元於半夜派善於泅水的陳憲法欽出城潛渡過河,乘清軍不備,將其大炮炮眼釘死,城中則抓緊修復被炮炸毀的城垛。博洛怕城中再來人釘死炮眼,命令清軍晝夜放炮攻城。

八月十四日,中秋佳節臨近,閻應元命令城中百姓趕製月餅,照常過節。兵民於中秋節攜酒登城賞月,負責掌管軍糧器械的許用仿楚歌作五更轉曲,制弓箭的黃弩師演奏胡琴,眾人高唱道:

宜興人一把槍,

無錫人團團一股香,

靖江人連忙跪在沙灘上,

常州人獻了女兒又獻娘,

江陰人打仗八十餘日寧死不投降!

八月二十日,清軍由南京調來巨炮24門,外加各種火炮共兩百餘門,準備對江陰發起最後的進攻。是夜,清軍晝夜炮聲不絕,第二天,清軍從東北角攻上城頭,閻應元見清軍進城,揮筆在城牆下寫下: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江陰城破之後,閻應元身中三箭被俘,博洛親自勸降,閻應元罵不絕口,終被清軍殺害,其他義軍領導也都英勇戰死。清軍入城後,實行野蠻的屠城,滿城殺盡,然後封刀。

八月二十三日下午,清軍停止屠殺,出榜安民。此時,江陰城中僅剩五十三人,據後來統計,江陰守城前後八十一天,城內死亡人數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亡七萬五千餘人,城外死亡人數,是攻城清兵被打死的人數。

江陰人民為了他們的頭髮和尊嚴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們的血並沒有白流,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動員起了廣大人民積极參加反剃髮鬥爭,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漢族各個階層參加的包括農民軍和明朝官員在內的抗清聯合陣線,為隆武政權和魯王政權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清軍的野蠻鎮壓和對江陰的屠城,更加激怒了江南人民,反剃髮鬥爭的烈火燃遍各地,清統治者同樣也為此付出代價,此後,他們花了十餘年的時間,才平定了江南地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刺殺張嘯林連軍統特務都無計可施,放眼上海灘只有此人可勝任
內閣、司禮監鷸蚌相爭皇帝漁翁得利,然玩火不慎終致大明亡國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