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康熙初年,財政困難局面仍舊未見好轉

在康熙初年,財政困難局面仍舊未見好轉

從順治朝開始,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順治十七年(60年)為例,國正賦收入銀2566餘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加上福建、廣東兩省共儒2000餘萬兩,「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到了康熙初年,財政困難局面仍舊未見好轉。三藩在自己的獨立王國里,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佔土地,掠賣人口。平西王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康熙帝除拜後,三藩成為他最大的心病。他要削平三藩,強化皇權當時,朝廷上主張不可撤藩的占絕大多數,支持撤藩的只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輸等少數官員。20歲的康熙帝力排眾議,他認為:「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

於是下令撤藩。一石激起千層浪。「東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裡有楊起隆舉事,察哈爾有阿爾尼叛亂。而且,先後發生京師大地震、太和殿火災,康熙帝愛後赫舍里氏也崩逝。朝里與朝外,外叛與內變,雷火與地震,天災與人禍,連連擊到年輕的康熙皇帝身上。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官員甚至把家著送歸江南鄉里。臨大事,有靜氣。青年天子玄燁在危急時刻,持心堅定,氣靜不慌。原來主張不可撤藩的大學土索額圖、戶部侍郎魏象樞等,提出要處斬建議撤的大臣。

康熙帝義正詞嚴:撤藩出自朕意,他們何罪之有?這就堅定了主張平叛的大臣的決心。他下詔削奪吳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狀。不久又將留居京師的吳三桂之子應熊、孫世霖等速捕處死。消息傳到吳軍,吳三桂正在吃飯,聞訊大驚。後西藏五世達賴喇嘛為吳三桂說情,請求朝廷「裂土罷兵」,遭到康熙帝的堅決駁斥。他為了安定驚恐的軍心,慌亂的民心,每天游景山,觀騎射,以示胸有成竹。有人進行諷諫,康煕置若罔聞。事後他說:「當時我要是表現出一絲驚恐來,就會人心動搖,說不定會出現意外的情況!」

他的堅定決心和平靜心態,對於穩定大局和安定人起了很大的作用。經過八年平叛戰爭,終於取得削平藩的勝利。群臣請上尊號,康熙帝嚴詞拒絕。他認為,八年戰火,生民塗炭,應該務實,切戒虛名。隨後,他開始著手統一台灣。第二,統一台灣,開府設縣。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侵佔台灣。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奉南明正朔(即承認南明的正統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抓住鄭經死後,其子鄭克塊( shuang)年幼、部屬內江、台灣政局不穩的時機,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軍統一了台灣。成功像設台灣府,隸屬於福建。

台灣府下設三縣ー一台灣縣(今台南)、風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派總兵官員、率官兵八千,駐防颱灣。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第三,抵禦外侵,締結和約。黑龍江地域在皇太極時已經歸屬清朝清軍入關後,沙俄東進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地區,佔領雅克薩(今阿爾巴津)、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呼瑪爾(今呼瑪)等城。康熙統一台灣後,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劃定了以額爾古納河、格爾畢齊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整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鳥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都是中國的領土這是中國歷史上同雞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表明照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第四,親征朔漠,善治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解決了南蒙古向題,康熙則進一步解決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問題。從秦漢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難題,到康熙時才算得解。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咯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域更為堅固。

蒙古成為清朝北部的堅固長城。第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清軍入關後,最大的弊政莫過於圈佔土地,胞馬占田,任意圈奪,順治帝曾諭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帝頒令,停止圈地,招徠墾荒,恢復生產。為促進衣業生產,康帝六次南巡,治理黃河、准河、運河、永定並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第六,移天縮地,興建同林先後興建暢春園、是山木場等,乾隆又大興「三山五園」園香山靜宜園、王泉山靜明萬壽山清漪園和圓後改名顧和園)明國等,將中國古典同林藝術推向高峰。第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他重視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律歷淵源》、《全唐詩》、《清文鑒》、《皇奧全覽圖》等,總計60餘種,2萬餘卷。

第八,吸納西學,學習科技。這一點將在下文詳述。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康熙時的大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國力最強盛的大帝國。那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康熙皇帝是中國自秦始皇以來少有的好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康熙為什麼會取得上述的巨大成功?他的為君之道是怎樣的?以下從五個方面來探索康熙事業成功的秘訣,也可以說是探索康熙為君之道的五把歷史鑰匙。

對自己:好學不倦過人的功業,因有過人的思想;而過人的思想,因有過人的學習。「學習」二字,是解開康熙一生開創大業秘密的把鑰匙。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很是可憐。母親重病時,小玄燁「朝夕度待,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小玄燁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哭不停。一個年齡才9周歲的孩子,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弔,應當說是人生幼年的最大不幸。他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人常是這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憂患既使人痛苦,憂患也激人奮進。幼年的憂患,激勵了康熙奮發學習、自立自強的精神。康熙身上有著三種血統、三種文化和三種品格。他的父親是滿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親是漢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誨,又向蘇麻喇姑(蘇墨兒,庄的隨嫁貼身待女)學習蒙古語,向滿洲師傅學習騎射,跟漢族師傅接受家教育。

康熙的勇武與奮進,受到了滿洲文化的影響;高遠與大度,得益於蒙古文化的熏陶;仁愛與韜略,來自漢族儒學的營養;後來,他的開放與求新,則是受了耶穌會士西方文化的票染。康熙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悠久而又新進、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營養,具有當時最高的文化素質這為他展現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奠定了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身孤旅 的精彩文章:

胡林翼似乎更優越於曾國藩,他對事局更有較明白的看法
像曾國藩居這樣的高官崇爵,能有對自家倡儉戒奢的真心難能可貴

TAG:一身孤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