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張亮稱女兒不能親嘴:寵愛孩子的高級方式,從建立界限感開始

張亮稱女兒不能親嘴:寵愛孩子的高級方式,從建立界限感開始

作者:魚白(爸媽精讀主筆)

01

電影《銀行補習班》里有個橋段,讓人印象深刻。

影片里的馬飛,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渣」,成績在班級墊底。

學校的教導主任毫不吝嗇地諷刺馬飛:「煤球再怎麼洗,永遠變不成鑽石」。

聽多了這樣的否定,馬飛自己也覺得他就是個煤球,放棄算了。

這個時候,鄧超扮演的爸爸馬皓文,用力鼓勵兒子。

甚至不惜用了極度誇張的手法:「你是這個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

一句話,讓信心瀕臨死亡的馬飛,重新找回了幹勁,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人生。

馬皓文坦然面對孩子落後的現狀,他沒有大吼大叫,打罵孩子。

他只是認真地而又平和地告訴兒子:

「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影片的最後,馬飛不僅在學習成績上突飛猛進,完成了逆襲,還把自己的人生打理得很精彩。

看到這一幕,我的心猛地一顫,同時汗顏。

馬皓文對兒子的不急不躁,充滿愛和智慧的引導,這些都是我在教育孩子時沒有做到的。

兒子三年級,成績不上不下,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乖寶寶。

但也算是一個好孩子,可以說,比起《銀行補習班》中的馬飛,他要好很多。

可是,我卻總是對孩子發脾氣,動不動就批評,指責他。

練琴時不夠專註,考試粗心,沒有拿到滿分,吃飯磨磨蹭蹭,就知道看動畫片。

諸如此類的雞毛蒜皮,總讓我情緒失控,對孩子吼叫責罵。

比起馬皓文這樣的好爸爸,我這個媽媽錯大了。

02

教育學家蒙台梭利說: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這其中就包括我們不穩定的情緒,以及壞情緒帶來的失當言行。

曾幾何時,我以為父母管教孩子,發脾氣是很正常的,畢竟孩子小犯錯多,需要嚴加管教。

但是我忽略了一點,當我生氣發火時,當我面目猙獰對孩子大吼大叫時。

孩子把這一切都默默地刻畫在腦海中,也許終生都無法抹去。

更有甚者,會被父母的壞情緒逼入人生的死胡同。

比如今年四月,一位母親從職高接兒子回家時。

為了學校的事情,母子在車裡就發生了爭吵,母親一直在批評孩子。

情緒激動到在車來車往的高架上突然停車,全然不顧後方來車。

母親想走到車後排,面對面和兒子說話,悲劇就在這時發生。

坐在後排的兒子,突然拉開車門下車,直奔高架橋,縱身一跳,沒有絲毫猶豫。

等母親飛撲過去時,兒子的身影就在母親眼前消失。

如果母親可以控制情緒,盡量平和地跟兒子溝通,也許孩子更容易聽進去。

如果母親沒有氣急敗壞,違規停車,孩子也沒有機會下車跳橋,生命也不會戛然而止。

可惜的是,人生只有後果,沒有如果。

網上有句話:家長的壞情緒要孩子來買單,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

深以為然。

孩子都是純潔的白紙,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就要做什麼樣的父母。

發怒,指責,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的心漸行漸遠。

父母教育的最大敗筆莫過於輕易動怒,情緒失控,而這一切,都讓孩子來承擔後果。

03

知乎上有個問題:父母情緒不穩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小時候父母爭吵的畫面現在還記得,導致現如今的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心智不成熟時期甚至想過以自殺結束。

過於敏感多疑,習慣性猜測人的內心,且把自己的性格習慣向對方希望的方面貼近。十分害怕被討厭及忽視,易產生孤獨感,經常壓抑自己,甚至扭曲。」

眾多網友,紛紛跟帖發言,高度認同這個說法。

當父母動輒發怒,情緒激動時,孩子就會莫名感到緊張害怕,他們戰戰兢兢,生怕自己撞到槍口上,惹怒父母,換來打罵。

如果父母一直都是情緒化的,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就是敏感脆弱,喪失安全感的。

兒時缺失的安全感,直到成年,都找不回來。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性格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當他們成人後,多疑敏感,更糟糕的是,他們會將自己的遭遇,如出一轍地複製到下一代身上。

這將是幾代人的悲劇。

《銀行補習班》里有句話:「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個神奇的感受器,他們就是能感覺到,大人是不是真的愛。」

真愛孩子,無需用激烈的言語,暴躁的情緒去指責孩子做錯了什麼。

心平氣和、就事論事,坦誠直接地告訴孩子問題在哪裡,他們會明白。

在父母壞情緒的背後,孩子感知到只有父母的厭惡、嫌棄和不被認可。

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中寫道:「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其實,胡適的母親對他的教育也很嚴格,但從沒有歇斯底里的打罵,她會私下懲罰孩子,讓他們明白錯在哪裡。

有這樣一位好母親,是胡適的幸運。

他曾在書中寫道:「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別人體諒別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04

著名的費斯丁格法則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因此,面對那些生活中已經發生的事情,如何正確處理,才是更為關鍵的。

人都有七情六慾,負面情緒也是不可避免的。

不管孩子多麼聽話,懂事,他們也總會有讓父母「不滿意」的時候,我很難想像有人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會一直保持好情緒,從沒有負面情緒。

當我們想要發脾氣時、即將情緒失控時,不妨深呼吸三秒,思考幾個問題:

一味地發泄情緒,能解決問題嗎?

孩子發火,就能教育好他嗎?

如果我控制住脾氣,和顏悅色,能否走進孩子的心?

面對孩子的調皮和不聽話,很多父母主張嚴厲對待,要麼暴打一頓,要麼歇斯底里地吼上一通。

希望藉此震懾孩子,不再犯錯。孩子被打罵後,很快會有所改善,這讓父母沾沾自喜,覺得孩子被管住了。

表面上看,暫時解決或壓制了現狀。

但父母猙獰的面目,惡毒的語言,都會保留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給他們帶來揮之不去的陰影和創傷。

愛之深,責之切也。

父母愛孩子,看到孩子犯錯,很難不動聲色,波瀾不驚,情緒難免激動。殊不知,碰到問題時,情緒穩定的父母,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有醫學專家研究發現,父母情緒不穩定,經常性地表現出易怒的狀態。他們孩子的智力要遠低於來自情緒穩定家庭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做一個淡定的父母,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認可孩子,鼓勵他們,支持他們。

面對孩子的過錯,學會控制情緒,用充滿愛和智慧的心,去教育引導孩子。

這篇文章並不是叫大家一定不能對孩子發脾氣,因為「憤怒」是一個人自然會有的情緒,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

氣大傷身,多少父母陪娃寫作業時被氣得高血壓發作,或者腦梗住院,這都是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釋放導致的。

所以說,有時候壞情緒的確要發出來才好,而不在孩子面前發脾氣父母,並不能培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在不影響親子關係和不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的前提下,偶爾發發脾氣還是可以的。只是發脾氣要適可而止,注意場合,盡量在家裡發,甚至可以對著枕頭對著布偶發。

而且在事後一定要向孩子解釋和道歉,告訴孩子自己對他的愛並沒有改變,這樣孩子長大後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幸福。

別讓孩子,在父母的喜怒無常中受到傷害,別讓我們的壞情緒毀了孩子的未來。

父母情夠緒穩定,孩子未來才可期。共勉。

作者簡介:魚白,富書專欄作者,多平台撰稿作者,愛旅行愛碼字的外企經理人,懂生活,懂職場,相信越努力越幸運,相信好的文字都有暖心的力量,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精讀 的精彩文章:

Get這4招,輕鬆解決孩子吃飯「老大難」問題
婚姻最殘酷的真相:一場離婚就能讓你一無所有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