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皇帝構建的滿洲文化體系

乾隆皇帝構建的滿洲文化體系

近年來,有一思潮,就是進行中西方歷史對比。跳出歷史上自以為是的那種自我是世界中心的觀點,改變過去眼裡沒有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中原中心史觀,是研究歷史問題的進步。但以此就忽略中原歷史自身的進程,只作橫向對比,而不作縱向對比,也是不完全的。

談到乾隆皇帝,有些人願意拿乾隆皇帝與美國國父華盛頓相比,理由之一是他們死於同一年1799年,認為他們是同一時代人。

但很多人沒看到乾隆皇帝比華盛頓大21歲,也就是乾隆皇帝24歲登基掌握國家政權的時候,華盛頓只是3歲孩童。

當乾隆運籌帷幄,在努力平定準格爾和大小和卓叛亂,擴大疆域的的時候;華盛頓眼裡只有他的大農場,同時埋怨英國人的政策讓他少賺了很多錢。

就如當今的一位80後和一位00後,他們即使是死於同一年,他們的思想還是存在很大代溝。何況中西文化幾千年來就是走著不同的道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就實現代議制的民主,而中原從傳說時代就一人集權專制,即使傳說中出現過的堯舜禪讓,也是一人把王權轉給另一人,只不過沒有給自己兒子,就被傳唱幾千年。西方的海洋文化可以讓人們更多知道外邊世界,並通過航海去探索,而中原農耕民族,自給自足,不需要外界,而自認為是世界中心,自我尊大。幾千年文化積澱的不同,不能指望近代一位也不很了解外部世界的偉人去扭轉。

乾隆,不做橫向的與西方比,而是縱向的在中原封建王朝中比較,可謂有很多之最。

把新疆、西藏等納入版圖,疆域達到最大。

人口激增到三億多,漢族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乾隆時期經濟發展迅速,GDP總量曾佔世界的1/3左右,居世界第一位。

貝洛赫是較早對中國古代GDP進行推算的學者,他認為1800年的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為228美元(按1960年時的美元價值計算),高於西歐213美元的平均值。就蠲(juān)免天下錢糧。乾隆蠲免全國錢糧,其次數之多,地域之廣,數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王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乾隆在文化建設上很有建樹,集全國力量編修很多文化典籍,傳承中原文化。

西方歷史學家麥迪森就對乾隆盛世評價頗高:

「從17世紀末至19世紀初,清王朝在其自定的目標上表現得很出色。從1700~1820年,人口從1.38億增長到3.81億,增長速度幾乎是同期日本人口增長速度的8倍,歐洲的2倍。人口增長並沒有導致生活水平下降。在18世紀,儘管歐洲的人均收入擴張了1/4,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仍然快於歐洲。」

以上只是簡要說一下乾隆皇帝的歷史功績,而且是指對中國歷史貢獻。

民族一詞是來源歐洲,中國古代從不提什麼族。比如只說漢人、漢兒等,但史書中絕對沒有漢族一詞。蒙古也如此,史料中只有蒙古,沒有蒙古族。滿洲亦然。史料中只出現滿洲或是八旗,從沒有出現滿洲族,更不會有滿族一詞。

只是近代革命黨為推翻清朝,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引入西方的民族概念,才有漢族等民族稱謂。

乾隆皇帝肯定也不知道西方的民族概念,但他本人就會滿語、漢語、蒙古語、藏語等多種語言,知道各族群之間不同的文化體系,於是他也著手構建起滿洲這一族群文化體系建設。

一、國語騎射為民族之本

語言是復興民族文化的鑰匙,這是現代的語言,但自古我們的先人就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意識到進入中原,面對漢文化的,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很早就提出國語騎射為滿語之本。

國語就是滿洲語言和文字,騎射一定意義上代表了滿洲尚武精神,更多的是文化符號作用,就是要把滿洲語言文字和各種文化傳承下去。離開這些,滿洲人也就不能算是滿洲人了。

具體說一下乾隆加強民族語言學習的措施:

1、八旗官員國語不好的,不能提陞官職。對於國語不好的八旗官員和士兵「嚴行議處」。

2、宗學和八旗官學加強滿語學習。

3、諭定新清語,增補滿語文辭彙;重訂十二字頭音訓;編輯出版《御制增訂清文鑒》、《六部成語》、《欽定清漢對音字式》等工具書。乾隆十三年創製滿文篆字32體,完備了滿文的書寫。《御制五體清文鑒》,相當於當時編輯出滿、藏、蒙、維吾爾、漢五種文字的大型詞典,而且標有滿文注音和滿文解釋。

二、建立滿洲歷史體系

1、加強早期國史的整理工作

整理《無圈點老檔》。《無圈點老檔》(又稱《滿文老檔》、《老滿文原檔》、《舊滿洲檔》)是以無圈點老滿文為主書寫的,現存最為原始、系統、詳盡、珍貴的清太祖、太宗時期編年體史料長編。該檔形成於清入關前,到乾隆中期已經百餘年,以老滿文書寫,文字難以辨識,紙張年久糟舊,字跡漫漶不清。乾隆命對《無圈點老檔》進行整理,用無圈點老滿文和加圈點新滿文分別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內閣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瀋陽崇謨閣各一部,並抄出存上書房一部。總計共抄錄七份:《無圈點字檔》(草本)、《加圈點字檔》(草本),《無圈點字檔》(內閣本)、《加圈點字檔》(內閣本),《無圈點字檔》(崇謨閣本)、《加圈點字檔》(崇謨閣本),還有《加圈點字檔》(上書房本)。《無圈點老檔》原本40冊,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2、由阿桂等奉敕纂修《滿洲源流考》,此書前邊掛名欽定,可見是乾隆皇帝主抓的政治任務,就是乾隆要求梳理起滿洲悠久的歷史。

因為客觀原因,乾隆以前缺乏對滿洲整體歷史的梳理,包括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國,《金史》也只是在開始的世紀部分對民族歷史有簡單回顧。

而乾隆皇帝主抓編修《滿洲源流考》,可以說是歷史性的第一次。此書彙輯歷代史書文獻中涉及肅慎、夫餘、挹婁、三韓、勿吉、百濟、新羅、榦褐、渤海、金初完顏部、明建州諸衛等清以前東北地區諸主要部族的記載。但此書的編輯工作還是讓人們存在幾點疑問。

疑問A,此書歷史不僅涉及的肅慎、挹婁、勿吉、榦褐、渤海、女真的歷史,還涉及夫餘和朝鮮半島上的一些歷史,可缺失重要的高句麗。高句麗與渤海存在很強的繼承關係,而且漢軍八旗吸收的遼東地區居民,這裡大多就是高句麗、渤海國的後裔,為何缺失高句麗,而增加關係不大的朝鮮半島上的三韓、百濟、新羅?

我認為增加三韓、百濟、新羅,其真實目的還是要增加高句麗,但為何繞過高句麗不加,可能是乾隆考慮到一些漢軍八旗在薩滿祭祀中有唐王東征,也就是與高句麗作戰的部分。這或許是乾隆猶豫再三,最後只增加三韓、百濟、新羅,而放棄高句麗的原因。

疑問B,乾隆為構建滿洲文化體系,編修出歷史上第一部滿洲歷史的書籍,為何不用滿文,或是翻譯成滿文呢?我個人認為,就如乾隆猶豫再三,放棄了高句麗一樣,此書還有很多遺憾的地方,比如鮮卑、契丹這些與滿洲關係密切,且有相當一部分融入到滿洲之中,也沒有加入到《滿洲源流考》,也就是說,乾隆認為時機還不夠成熟。這部《滿洲源流考》,也只是歷史彙編性文件,一些重要的東西還沒加進去,乾隆或許認為不能以此作滿洲歷史的定本,所以也就沒著手翻譯出滿文,可能是考慮再編寫一部理想的滿洲歷史,再用滿文寫或是翻譯成滿文。

3、對滿洲歷史傳承,乾隆繼續康熙開始東巡迴老家祭祖,屬於加強國史教育部分。

三、民族與宗教信仰

宗教,尤其是全民信教的情況下,對散居的民族保持民族文化傳統是有巨大作用的。如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一直保持猶太教,猶太教對傳承和保存其民族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我國的回族也是散居的民族,但因為靠全民信奉伊斯蘭教,而保存和傳承民族文化。

乾隆皇帝也是看到這一點,所以也加強和規範民族的傳統宗教。比如也是掛名欽定由乾隆主抓編修《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滿文本、漢文本),就是對滿洲民間薩滿祭神儀式的系統化。尤其在近代出現文化斷檔後,對恢復滿洲薩滿文化有重要意義。

乾隆應該是對民族未來發展作了很多設想,他也曾模仿蒙古族在滿洲推廣藏傳佛教,乾隆命將漢文、蒙古文《大藏經》譯成滿文,由章嘉呼圖克圖總其事,「每得一卷,即行進呈,以候裁定」。後用朱文刻印的《滿文大藏經》,是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又刻印《大藏經》(也稱「龍藏」)。乾隆還主抓建設有念滿文大藏經的僧侶的寺廟,但滿洲人竟無人報名出家當僧侶,後有幾位錫伯人報名當僧侶,才避免了尷尬。這至少說明,佛教在滿洲人心中還沒有虔誠到願意出家的地步。所以模仿蒙古族全民信仰藏傳佛教,可能性幾乎沒有。

四、加強建設家族文化,提倡修譜

大部分滿洲人家譜,一般都在600年歷史左右,各家譜的始祖基本與清太祖努爾哈赤六世祖蒙哥帖木兒的時間相當。只有少數的家譜時間比較長,如有的瓜爾佳家譜達到800多歷史,已經傳承28代。還有的完顏家譜可以與金末銜接。這些只算是少數。乾隆年間之前,各家譜一般在長房出傳承,修譜續譜還不普遍。從乾隆年開始,國家建立八旗戶籍,國家也保存相應八旗各家族家譜。各家要求繼承相應職務,都要拿出家譜與國家保存的家譜對照,核對無誤後,頒發許可繼承相應職務。從乾隆年間開始實施此制度,這就要求滿洲人幾乎家家都要保存家譜。

按照乾隆皇帝的敕令而組織編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全書80卷,是當時以國力支持編修的通譜。現在的滿洲各大家族也陸續開展修家譜活動,但要編修出某一大家族的通譜,還是非常困難。

另外在現實中也發現有一些稀少的滿洲姓氏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沒有,或許是人數少且沒有有出歷史名人,可能存在遺漏的。另外就是最初家譜都是滿文,家譜姓氏和名字都是滿文,在譯成漢字的時候選用漢字不同,而出現的歧義。

五、實施部分漢軍的出旗為民政策,加強八旗整體的民族認同感

乾隆年間,為強八旗整體的純潔度和民族認同感,同時也考慮到八旗生計問題,乾隆皇帝開始實施針對漢軍的出旗為民。乾隆發的諭旨是這樣說的:「八旗另記檔案之人,原系開戶家奴,冒入另戶,後經自行首明,及旗人抱養民人為子者。至開戶家奴,則均系旗下世仆,因效力年久,伊主情願令其出戶,現在各旗及外省駐防內,似此者頗多,凡一切差使,必先 盡另戶正身挑選之後,方准將伊等挑補,而伊等欲自行謀生,則又以身隸旗籍,不能自由。現今八旗戶口日繁 ,與其拘於成例,致生計日益艱窘,不若聽從其便,俾得各自為謀。著加恩將現今在京八旗在外駐防內另記檔 案及養子開戶人等,俱准其出旗為民,其情願入籍何處,各聽其便,所有本身田產,並許其帶往。此番辦理之 後,隔數年,似此查辦一次之處,侯朕酌量降旨。此內不食錢糧者,即令出旗外,其食錢糧之人,若一時遽行出旗,於伊等生計,不無拮据,其如何定以年限,裁汰出旗之處,交與該部會同八旗都統,詳悉定議具奏。」

也就是說出旗的主要是旗鼓包衣、開戶人、抱養民子、旗下家奴等。並且每幾年放出一次。出旗的主要是清軍入關以後加入漢軍八旗的,這部分屬於純漢族,對滿洲認同感不強。這些人如果還願意當兵,就轉到綠營兵。

在清軍入關前加入的陳漢軍是不會出旗的。陳漢軍就包括原居住在遼東的女真人,還有就是高句麗、渤海國的後裔,純漢族的很少。

乾隆年間還編輯出版了大量冠名八旗的大型書籍,如《八旗通志》,加強八旗整體的共同認同感。而且事實上,八旗內部的認同感還是非常強。進入民國,其中就有呼聲把滿族改名旗族,這樣就可以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所有人。新中國的在民族登記的時候,也是很多漢軍八旗報了滿族。蒙古八旗一些人雖恢復報蒙古族,但是各駐防地的八旗後裔們還是一起搞民族文化活動,八旗後裔內部一直保持團結。

六、鞏固老家滿洲、實施京旗屯墾政策

清軍入關後,一度曾打算把北京作為滿洲大本營,由北京派往各地駐防。在各地駐防的,去世的要回北京安葬,不許安葬在外地。清政府本打算定期換崗,但要調軍換崗,開支太大,所以後來就取消了各地輪崗的想法。

一民族出外多久,還是要有故鄉。失去故鄉就如同失去了自己的根。乾隆皇帝意識到這點,同時也為解決八旗生計問題,開始實行京旗回滿洲老家屯墾。從乾隆開始執行,後代一直延續,最後到光緒年間還在執行。

晚清華北一些地方鬧饑荒,慈禧放開了滿洲蒙古的地禁,這樣清末民初就有幾千萬的難民進入滿洲,滿洲人在自己老家也就瞬間變為少數民族。這也打消了乾隆最初設計的逐步安置滿洲人口回老家的打算。

七、民族多元化設想,放開經商

原來人們一般認為,在清朝八旗內的人只能當兵,經商等從事其他行業一律不許可。但現在發現,就是從乾隆開始已經有了放寬。

比如著名的和珅,他就開了很多商鋪,當然大多是讓下人或包衣去經營。曾擔任總管內務府大臣、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而英勇獻身的文豐後裔,經回憶,其家也開了很多商鋪。這些或許就證明,在北京算管的比較嚴格,但從乾隆開始是許可滿洲人家僱人開辦商鋪。

7月13日我們發的鳳城白旗三台的文章《老滿洲旗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做買賣商號的?》,經鳳城白旗三台回憶,遼東鳳凰城滿州老營子就有很多從乾隆年間開始旗人開的買賣商號。這就如讓京旗回老家屯墾一樣,也許可一部分旗人開買賣商號。在雲南昆明,滿洲正藍旗庫雅拉氏漢姓胡家在咸豐年間開辦的老字號合香樓,開創了滇式糕點。清代四川成都名氣最大的包席館正興園的創始人就是蒙古旗人瓜爾佳氏關潤臣開辦的,北京衛視《檔案》節目曾作了報道。

這說明,自乾隆開始,已經放送了一些限制,至少說明乾隆開始設想滿洲多元化發展,並付諸實施。可惜後邊沒有把步伐邁的大一些,如果後代也有乾隆這樣的敢作為的皇帝,那麼晚清的八旗生計問題或許能早日解決。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漢軍薩滿祭祀儀式的象徵與功能
滿族剪紙在茶葉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