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她13歲被關進密室,兩年後悲慘離世,卻讓無數人重拾信心

她13歲被關進密室,兩年後悲慘離世,卻讓無數人重拾信心

有人說,世界上有兩個民族是最聰明的,一個是中國人,另一個是猶太人;

也有人說,世界上有兩個民族是最悲慘的,一個是中國人,另一個是猶太人。

德國少女安妮·弗蘭克,是二戰時被納粹迫害致死的600萬猶太人中的一員。

為了躲避納粹屠殺,她在1942年6月跟隨家人躲進密室,在法西斯恐怖籠罩下屏息躲藏了兩年一個月後,被人告密抓到集中營最終死去,年僅15歲。

她在藏匿期間寫的日記被後世稱為《安妮日記》,上億的讀者們,無比驚訝安妮在最黑暗的時代散發的樂觀——「儘管經歷了這一切,但我依然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

本文轉載自:真實人物

1

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

1929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

1933年希特勒上台,

在德國掀起迫害猶太人的浪潮,

安妮一家被迫遷居荷蘭。

安妮在曬日光浴

安妮生性活潑,

有著天生的表達欲。

因為太愛說話,

老師喚她「話匣子」,

安妮專門寫了一篇《話匣子》的作文反擊,

反而被老師當成範文,

四處炫耀自己教學有方。

她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

針對一個問題總能剖析得頭頭是道,

鄰居笑稱

「上帝無所不知,

安妮比上帝還明白」。

儘管安妮在猶太人的圈子裡很自在,

卻不得不注意自己特殊的身份。

每一個猶太人被勒令遵守諸多規定:

6歲以上的猶太人胸前必須佩戴黃色六角形標識;

必須上交自行車,禁止乘坐電車,更不允許駕車;

猶太人還必須得在8點之前進屋,8點過後,就必須得悶在屋子裡,連自家的花園裡都不可以坐一坐;

猶太人不可以到劇院、電影院及其他娛樂場所逗留;

公園的長椅上貼著「猶太人與狗不得靠近」的字條……

儘管如此,

安妮仍覺得可以忍受。

但父親卻不願意過提心弔膽的日子,

一直在尋找絕佳的藏匿地點。

他和安妮透過風:

「我們不想讓財產落到德國人手裡,

包括自己。

所以,

我們要主動離開,

不能讓他們來抓。」

安妮第一次感覺緊張,

問父親什麼時候走。

父親告訴她不用操心,

抓緊享受眼前的自由吧。

2

藏匿這件事,

奧托·弗蘭克考慮很久了。

幾個月前,

他已經把傢具雜物和衣服

轉移到一個神秘的屋子裡。

他選擇了公司辦公樓不起眼的閣樓,

原來的用途是公司的實驗室。

從主樓進去,

會經過左右兩扇門,

左門通向倉庫,

右門連著後屋閣樓。

為了掩人耳目,

奧托將右門改造成可以旋轉的書架,

狹窄的通道盡頭的後屋變作生的希望。

隱藏入口的可移動書架

在一個細雨霏霏的早上,

因為不能帶行李箱,

包裹著兩件襯衫、三條褲子和一件連衣裙的安妮

氣喘吁吁的跟著家人逃向「密室」。

奧托委託助手和其他三位密友,

為「囚禁」於此的八個猶太人提供必備的食物和水,

樓下的辦公室則若無其事的工作著,

負責盯梢。

不足五十平米的密室,

圈成一個沉默世界。

這裡終年拉著窗帘,

白天不能有任何聲響,

這對於活潑開朗的安妮來講,

就是監獄。

聰明的她只有把所有想說的話,

放到日記本里。

安妮的紅白格子日記本

這個粉色的日記本是父親送給她的13歲的生日禮物。

每當憂鬱襲來,

安妮總會想起猶太人那句著名諺語:

紙比人有耐心。

儘管身邊有愛她的父母和姐姐瑪格特,

但她此刻沒有一個朋友。

有人會對一個13歲小女孩

敞開心扉敘述的事情感興趣嗎?

除了她的父母。

但又能怎樣呢?

安妮想不吐不快,

就是想把心裡的秘密統統寫出來,

所以想寫日記,

一定要寫日記。

在日記本上,

安妮莊重地寫下:

「我將向你傾訴,

因為我從來沒有向別人傾訴過。

我希望你能給我帶來巨大的安慰與支持。」

3

在這個避難所,

並非每天都其樂融融,

矛盾吵架天然的發生著。

他們沒有發泄的出口,

只能向最親的人下手。

也許有人會覺得,

生活在密室的人們,

成年人承受著最大的壓力,

好似真的「囚徒」。

但像安妮這樣的少女也許更難過,

糟糕的形勢逼得她

在幼小的年紀不得不思考沉重的命題。

1940年冬天

安妮與其他孩子不同,

她天性樂觀,

「只要我還活著,

能看到這陽光,

這無雲的天空——

只要這一切還在——

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她深信不疑地告訴自己:

"上帝是不會拋棄你的,

因為你是他的兒女."

為了保持自己的信心,

她決定吃飯時不與別人交談,

而是在心裡自言自語。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一是少說話大家都高興,

二是她不必對別人的意見生氣。

再說,

她還有好朋友「吉蒂」,

一切不開心的事情都可以向她傾訴。

安妮對生活滿懷著期待和理想,

憧憬著將來要成為一名記者和一名作家。

相比閣樓裡面無聊和惶恐,

閣樓外面的世界要殘酷的多。

猶太人的工廠和財富被洗劫,

成批的猶太人被抓走,

塞到悶罐火車裡,

運往集中營關押,

然後被屠殺。

納粹惡魔煽動反猶情緒,

支付線人優厚的酬勞,

瘋狂盤查猶太人藏匿地點。

也就是說,

安妮隨時有可能被人告密抓走。

有好幾次,

士兵已經衝到了堵住密室的書架前面。

日子就這樣顫抖著,

安妮逐漸成熟。

不久,

一個好的消息傳來了——

盟軍開始反攻了。

這給安妮帶來了極大的喜悅和期望,

她想,

也許到了秋天,

自己就可以告別這個囚牢般的密室,

重返美麗的校園。

她始終堅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殘酷的現實也會結束,

和平和安寧將重返人間,

此時此刻,

我必須堅持自己的理想,

也許當我能實現理想的時候,

那一天就會到來了。」

4

可是「那一天」很懶,

被「另一天」鑽了空子。

1944年8月4日因被人告密,

蓋世太保(納粹黨衛隊控制下的恐怖機構)

沖入後屋,

抓走了安妮以及後屋裡的所有猶太人。

25個月連續的恐懼終於變成了現實。

一同被抓的猶太人,

被送進了毒氣室很快死掉。

安妮一家「幸運」地被帶到

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在被抓走的路上,

安妮甚至有點欣喜,

終於能呼吸到新鮮空氣了,

但很快她就不這樣想了。

先是父親被帶走不知何處,

後來母親也被迫分開,

因病死於奧斯維辛集中營。

伯根貝爾森集中營關押的猶太少女們

剩下安妮和姐姐,

運往德國的伯根貝爾森集中營,

成為待宰的羔羊。

每天生活在孤獨、恐懼之中,

命運將給她們帶來什麼?

1945年3月,

姐姐瑪格特因傷寒病去世,

安妮的身體比姐姐也好不了哪去。

形銷骨立的安妮突然意識到,

她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親人了。

沒有人告訴她,

父親奧托·弗蘭克在集中營死裡逃生,

幸運地存活下來。

安妮失去了親人,

失去了日記,

失去了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下去的勇氣。

在姐姐去世兩天後,

安妮死了,

安靜地躺在護士的懷裡。

1945年3月,

荷蘭解放前兩個月,

安妮像一支枯萎的玫瑰

凄涼的凋零於伯根貝爾森集中營,

離她16歲生日僅差三個月。

面對盟軍的步步逼近,

納粹抓緊毀屍滅跡。

那座吞噬了無數猶太人屍體的萬人坑,

絲毫不在乎再咽下一條青春的胴體。

在安妮死後一個月,

伯根貝爾森集中營被英軍解放。

除了安妮的父親被蘇軍營救外,

其他一同從密室被抓的猶太人無一倖免。

那個藏身兩年的閣樓地板上,

散落著不被人注意的舊書報,

以及安妮的日記。

她的日記停在了

1944年8月1日。

5

二戰結束後,

唯一倖存的安妮的父親從友人手裡,

拿回了安妮寫的日記。

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

父親見到一個「深沉」的安妮,

不再是「輕鬆「的安妮。

她擁有了理想:

戰後要做一名記者和著名作家,

要把這段藏匿密室的經歷出版成書,

書名都起好了,

就叫做《密室》。

安妮生前曾說,

我要活下去,就是死了也要活下去。」

斯人已去,

這些藏滿溫度的日記彷彿讓女兒重生。

父親決定幫助安妮實現這個理想。

他將女兒從1942年開始寫的日記整理成《密室》出版。

甫一出版,

這份德籍猶太少女記載的二戰真實記錄,

便震撼了世界。

《密室》被改編成話劇《安妮日記》

在東德、西德、奧地利和瑞士四個德語系國家輪番上演,

人們陷入了沉思和反省之中。

一個前納粹黨黨員給劇團寄來了懺悔信:

「我曾是一個忠實的納粹黨黨員,

但知道那天夜裡看這齣戲之前

一直不知道納粹意味著什麼。」

劫後餘生的奧托·弗蘭克先生

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傳播女兒的日記中。

「我每天都在不停的工作,

心裡想著那些死去的和或者的同胞,

我們必須盡一切的努力,

反對種族偏見和歧視,

這就是我肩負的使命。」

《密室》被翻譯成65種語言,

暢銷全球3000多萬冊,

成為世界上最多人閱讀的一百本書之一。

在中國,

它被翻譯成《安妮日記》(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在恐怖氣氛下猶太人的壓抑,

讓同樣遇到苦難的中國讀者感同身受。

《安妮日記》,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9月

在美國,

《安妮日記》幾乎家喻戶曉。

這本書不僅讓人們認識到了大屠殺、反猶主義,

而且最讓人感動的是

安妮在極端恐怖下

依然存在的善良、仁慈和渴望。

曼德拉在讀了《安妮日記》後,

「從中獲得許多鼓勵」。

希拉里說「《安妮日記》提醒我們不要再做出愚蠢的歧視行為。」

《時代周刊》將安妮·弗蘭克評為

「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百名人物」之一。

在二戰中,

600萬猶太人被迫害失去家園,

安妮只是他們中的一個。

區別是,

在白色恐怖和殘酷鎮壓下,

大多數猶太人默默地死去,

而少女安妮的聲音鏗鏘有力,

對未來依然保持樂觀。

她的生命看似走向了遙遠的終點,

本質上卻是邁向了生命的原點。

6

雖然安妮出生在德國,

但被荷蘭人視為國家英雄。

安妮藏身的地方,

成了歐洲最值得去的十大博物館之一,

阿姆斯特丹的著名景點。

在逼仄的閣樓里,

8個人,

25個月的時間,

暗無天日,

惶惶不安,

卻有一個小女孩在書桌上

用文字堅持書寫著純真的理想。

讀過《安妮日記》的人們,

無比驚訝安妮的樂觀——

儘管經歷了這一切,

但我依然相信,

人的本性是善的。

如果安妮能幸運的從集中營逃脫活到現在,

她會否定自己嗎?

歷史不能假設,

但安妮的樂觀卻讓她「死而復生」,

用人性的溫暖焐熱了歷史,

激勵了世界上的青少年對這個星球重拾信心。

法國著名思想家羅曼·羅蘭說過: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

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

依然愛它。

這便是我們讀《安妮日記》的初心。

主要參考資料:

1.《安妮日記》,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

2.《人物》,《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

本文授權自公眾號:真實人物

薦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自學畫畫60年,他用一支鉛筆畫出《國家地理》巨制大片,連西班牙國王都向他求畫!
性本能的兩個層次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