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代紙窗一捅就破?面對狂風暴雨怎麼辦

古代紙窗一捅就破?面對狂風暴雨怎麼辦

相信每個人都曾在古裝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在窗外偷聽講話的人,拿口水沾濕手指捅破窗紙,屋內的情況盡收眼底,該看的、不應該看的都看到了。更有甚至,直接戳破窗戶紙,用一根類似竹管的東西向屋內吹迷煙......

每每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一定都和小編一樣產生過這樣的疑問:古代的窗戶紙是不是太不靠譜了?沾上點口水就破了,那面對狂風暴雨時古人可怎麼辦?

所以,今天要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古人的窗戶。

紙窗的產生

古代最早的房屋其實是沒有窗戶的,後來為了讓房屋能夠更加的亮堂和透氣,人們開闢了窗戶,從此,窗戶便成為人類居住環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過最早的窗戶並非是用紙糊的,而是一塊不透明的木板掛在牆上。每當需要通風和透光的時候,就用木棍支撐起木板。

在漢代以前,窮人家一般用草席等麻製品來糊窗戶,而有錢人家會選用絹布來糊窗戶。這些材料可以抵抗風寒,但不太透光。直到漢代造紙術的發明,出現了專門用來糊窗戶的窗戶紙,於是,屋內的採光也有了提高。

不過這時候,紙還沒有普及,質量也不是很好,容易爛,不能大面積的當窗戶紙用。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術突飛猛進,紙張才被大規模被使用。《晉書·文苑·左思傳》書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此時的尋常百姓也能用得上紙張了。此後,由於技術的進步,產生了一種韌皮紙專門用於糊窗。

窗戶的材質

不過百姓們雖然用得上,但是還沒到可以隨意用來糊窗戶的程度,普通人家仍舊是木板裝卸採光通風,有的是用草席掛在窗上方用木棍支起,有用紗布,窮人也有用稻草遮蔽的。唐宋時期,窗子的樣式發生改變,出現了窗欞(窗裡面的橫的或豎的格),這種形式的改變使得窗戶又多了裝飾的作用,由透光性比較好,少數富人家開始用油紙來糊窗戶。

那麼這種窗戶紙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唐宋白孔六帖》里記載:「糊窗用桃花紙塗以水油,取其甚明」。用蘆葦、蒲草棒、花麻、線麻和繩子頭,將這些原料剁碎。其次,將這些原料交融在一起,用大鍋蒸溶成液態。第三,進行打線(分割),打完線放在水裡浸泡幾天,撈出來晾乾就成了窗戶紙。最後,把晾乾的紙刷個桐油。桐油有防水的作用,這樣製作而成的窗戶紙非常厚,有著防水防潮的功能。

這種窗戶紙,夏天可以阻擋風雨,冬天可以阻擋雪花,非常結實耐用。這種材料除了被用於糊窗戶,還用來做紙傘。大家想想,用來做傘的紙一定是非常結實耐用,不會輕易被雨淋濕的。所以,電視劇里,用手指沾點口水輕輕一捅,窗戶紙就破個洞這種場景是不存在的

古代的窗戶紙是怎樣抵擋風雨的?

用紙來糊窗戶確實好處不少,但是紙是一種極脆弱的材質,它的硬度小,遇水容易爛,易破裂。這樣的它真能抵擋住風雨嗎?當然如果不是強風暴雨,這個窗戶紙還是能抵擋住風雨的。

1、 寬大的屋檐設計與內陷的窗戶設計

中國古代的建築,都是有很深的屋檐,他們的屋檐往往設計的特別寬大。而有錢的大戶人家的屋檐更是加了三四層的飛檐,現在我們在參觀古建築的時,都能見到這樣的設計。這種寬大的屋檐能很好地遮風擋雨,雨水不容易打到窗戶上。

而且古人還有他聰明的地方,就是窗戶都是內陷的。就是在牆體上凹進去一大截,在外面留下一個大窗檯。這樣呢如果是垂直降落的雨,肯定是打不到窗戶的。再加上有屋檐設計,還是能很好地防範颳風雨的。

2、 窗戶欞的設計可以防止風的刮破

就是因為古代沒有玻璃,所以遇到大風天氣,窗戶上的紙還真是容易破壞,所以窗戶就加上了窗欞。窗欞就是在窗戶上用木頭加的格子,有豎的,有橫的,還有做成一個個的小方格的。後來為了美觀,還會把窗欞做成各種好看的圖案。窗子上加了窗欞,這樣的窗欞格子就保證了窗戶的強度,同時也分散了風力,所以紙糊在上面也不會輕易就會被風給吹破了。

3、 糊窗戶的紙也是特殊的紙

古代的建築雖然有屋檐,但是下雨的時候還是會有一些雨水濺到窗戶的去的。所以在古代用來糊窗戶的紙,可不是他們用來寫字的紙,當然更不是我們現在用的A4紙什麼紙了,而是一種專門的窗戶用紙。

這種紙被稱「毛頭紙」,它是用蘆葦、蒲草棒、花麻、線麻和繩子做的原料。一聽這個大家肯定就都清楚了吧,這就麻紙,因為有特別長的纖維當然比較結實了。就是現在的麻紙也是比普通紙結實的。

光結實不防水也是不行的呀,所以古人就在窗戶紙上刷上桐油 ,油浸過的紙張,不僅不怕水,且吸水性也好,不反光,也不怎麼打滑,而且還可以增加窗戶的明亮度呢。所以這油紙不僅可用作窗戶,當然也是做油紙傘的好材料。所以從這來看,這個窗戶紙就結實多了吧,既防風又防雨,的確是很實用。

而且,古人為了保險,會用木板或是蘆葦做的葦席當做雨簾。每當晚上,或者颳風下雨的時候,古人就會把雨簾裝上去。等到平時天晴的時候,就把雨簾拆卸掉或者用一根木頭支撐起來。

當然,這樣的紙是需要隔一段時間就得換,紙本身脆弱再加上在外風吹日晒,壽命必定不長,反正紙便宜,補救也方便,製作也方便,壞了大不了再換就行。

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有一種手藝人是專門換窗戶紙的,就如同現在換紗窗一樣。

這種紙窗的運用一直持續到清末。隨著玻璃的普及,在今天,人們再也不會回到紙窗戶的那個年代,也許你也常常被古裝劇中那些雕欄玉砌,寧靜優雅,格調非凡的居所驚艷到,這也許便是古代勞動人民最值得讚歎的工匠精神。

現代人對窗戶的需求已不僅僅是美觀實用等,更加註重隔音,保溫,密閉等等一系列性能,這也是紙窗戶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的。雖然這些紙做到窗早已離我們的生活遠去,但民族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依然被傳承著,好的設計理念,精湛的工藝依然在今天發揮著巨大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U鑒 的精彩文章:

觀音菩薩喜歡它嗎
明清傢具收藏熱 做舊舊物修復欺騙大

TAG:YU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