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你相信,一隻箱子能容納一個宇宙嗎?

有一隻看似不起眼的木箱,

長71cm,寬47cm,高40.5cm,

與浩瀚的宇宙相比,十分地渺小,

可是,它卻真的存放著一個宇宙,

一放,就是2400年。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公元前5世紀的某一天,一位宮廷木匠選擇了兩根上好的整木作材,一根挖空,製成了箱體,一根鑿出一個弧面,製成了箱蓋,箱與蓋上下契合,成為一隻完整的方型木箱,當時的人們把它叫做匫。

木箱的主人出身高貴,地位顯赫,是為一方諸侯,這隻箱子準備用作盛放主人夜晚餉宴的華美禮服與衣冠。

因此,箱上的裝飾必需精心設計,迎合主人的審美與喜好,經過幾番商討,方案最終被敲定——一幅兼具現實與想像,綺麗又奇幻的星空被完整地繪製到了這隻衣箱上:

這是一幅二十八星宿圖。蓋面正中,有一個用篆文書寫的「斗」字,字的四周,從東開始,順時針方向旋轉,字體蒼勁有力的二十八星宿名稱繞成一圈。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星宿的東西兩側,分別繪有一龍與一虎,龍身上的麟紋至今仍然清晰可辨,老虎的尾巴捲曲微翹,生動又頗具情趣,它們代表的正是古代天文四象中的蒼龍與白虎。

中間的「斗」字,代表的就是北斗七星,北斗、青龍與白虎,再加以二十八星宿,組成一個完整的星空。

這個衣箱的主人,就是曾侯乙。

北極星與北斗星

在我國傳統的天文學中,北斗七星、北極星、二十八星宿與四象,都是常見的概念。

其中最核心的是北極星,它相當於星空中的帝王,位於天空北部,距離北天極最近,故稱之為北極星。

從北半球觀察,它幾乎是固定不動的,所以在古人心中,它的地位極其特殊,《論語》里就有「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呂氏春秋》也有「天極不移」,北極星如眾星拱月般被群星圍繞著運轉,地位超然。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與北極星關係最為密切的就是北斗七星,如果北極星是天帝,那北斗七星就是天帝的座駕,一年四季不停地奔走於四方。

通過觀察,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人發現,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不同的方向,地下的季節也會發生相應變化:斗柄指東則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則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則天下皆春秋,斗柄指北則天下皆冬。

所以北斗星「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這一點,對於農耕社會,非常重要。


何謂二十八星宿?

前面兩者大多數人比較熟悉,但,若說到二十八星宿,現代人就有點茫然了。

眾所周知,在古人眼中,太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並把天上太陽的視運動所運行的軌跡叫做黃道,同時,又假想了一個與地軸相垂直的圓圈,把它叫做天赤道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人們就在天赤道與黃道相交的這個區域內,選定了一些恆星,作為觀察日月星象變化的坐標,這些恆星就被統稱為二十八星宿。

要注意的是,一個星宿指的不是一顆星,而是類似西方的星座一樣,由若干顆相鄰的星星組成的一個集合體。古人對它們進行區域劃分,分別聯繫,加以想像,進行命名。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二十八星宿根據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可分為: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主春天;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主夏天;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主秋天;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主冬天。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這四種想像出來的動物形象,就稱為四象。曾侯乙的這個衣箱上,展現的就是其中的東方蒼龍與西方白虎。

古人如何通過星宿來描述天體運動和監測天象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蘇東坡的《赤壁賦》有句這樣寫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蘇大學士正是用斗宿和牛宿來描述了月亮此時在天空中的位置。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另外,我們都常聽說的「七月流火」,這說的可不是七月熱得似火,恰恰相反,它指的是心宿中的大火星向西而去,預示著夏季即將結束,涼爽的秋季將要到來,預示著天氣轉涼。

說到大火星,曾侯乙的這隻衣箱箱體的東立面,其正中,繪製的正是這顆明星。

畫師的對它的描繪非常形象:居中,有一把熊熊燃燒的大火,火的中心有一顆耀眼的星星,兩者相合,代表正是東方七宿之一,心宿的主星——心宿二,又稱大火星。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火的上方有兩叢草,昭示大火星從東方升起,心宿下方,左右兩角,也繪有兩顆星,分別代表與心宿前後相連的房宿與尾宿。

如果說箱蓋正面是一幅星空的全景圖,那麼,箱體東、西、北三個裡面所呈現的就是三張星空的特寫。

除了東立面以外,北立面繪製的是北方七宿的女、虛、危三宿;

西立面也繪有一把火,代表的也是大火星,但與東立面不同的是,這把火是實心的,蓋住了裡面的心宿二,顯然,這是東立面的延續,暗示著大火星從西方落到地平線上,再也看不到蹤跡。

這可不就是咱們前面提到的「七月流火」嗎?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東與西首尾呼應,動靜結合,一個完整的天體運動軌跡躍然箱體之上,不得不佩服古人巧妙的心思。

曾侯乙的這個衣箱的出土,可不僅僅是讓後人感嘆古人的巧妙構思或者貴族的奢華生活這麼簡單。

最重要的是,它的出現,為我國的古代天文學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正名。


二十八星宿起源的爭議

在此之前,國際學術界,一直對於二十八星宿學說的起源爭論不休。

在古代,除了中國以外,印度、埃及、希臘,還有更早的巴比倫,都有過類似的天文學理論。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學術界就曾流行一個觀點,認為文明的發祥地是兩河流域,天文學也應該起源於新月地區,然後再經阿拉伯人傳到東方。

日本有一位學者叫飯島忠夫,他甚至進一步論述,認為在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滅了波斯帝國後,來自兩河流域的天文學得以向東傳播,最後到了中國。

我們暫且不論時間先後問題,只需稍微地對比下古巴比倫最主流的天文學說——黃道十二宮,與中國的天文曆法學,我們就可看出二者分明是兩種不同的學術體系,怎麼可能同出一源?

古巴比倫人根據太陽的視運動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十二宮指的就是十二塊區域,太陽每進入一個區域,時間就前進一個月。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這與我國的陰陽曆的劃分方式完全不同,我國是按照月亮繞地一周的時間——約28天,為一月。

至於二十八星宿,兩河文明壓根兒就沒找到類似的理論體系,完全沒有可比性,不知諸如飯島忠夫的一批學者到底是如何想當然的提出兩河流域起源說的?

排除兩河流域起源說,又有學者說我們的二十八星宿是印度傳過來的,理由是兩國都有二十八星宿體系,裡面還有些名稱比較相似。

對,印度也有二十八星宿的說法,裡面的部分星宿名稱也是和我們的類似,但單憑這點就妄下定論,那就太不嚴謹,也太武斷了。

印度的二十八星宿或者二十七星宿(後者使用更廣)被稱為「納沙特拉」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兩國的星宿體系乍一看很像,可仔細對比,會發現存在很多差異,比如,竺可楨先生提出的兩個體系中存在亮星、暗星的差別,不過這一論證太過專業,在此就不細說了。

事實上,僅從實用度來看,我們就可以發現誰是老師,誰是徒弟:

正如前面提過的,北斗七星是黃河流域的先民通過觀察所得,在這一緯度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得見,人們通過它的運行,就可預測春夏秋冬,所以在二十八星宿體系中,北斗星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但是,印度的緯度明顯比中國低很多,北斗七星在印度,並不能一年四季都看得到;

此外,印度把一年分為六季——春季、熱季、雨季、秋季、寒季、冬季,這六個季節與北斗星也是明顯不匹配,故而,北斗星的存在,對於印度人來說,顯得有點雞肋;

再者,印度的納沙特拉也把二十八星宿分為東南西北四宮,可他們的季節是六個,無法相互對應......

通過這些淺顯的對比,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發現印度拜師學藝的痕迹,因此,所謂的印度起源說也完全是無稽之談。


曾侯乙的鐵證

好了,我們再回到曾侯乙的這隻衣箱,為何說它是對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次重要正名呢?

因為,上面說的這些對比論證都只是基於文獻的論述與佐證,並不能說服所有人,但曾侯乙衣箱上,二十八星宿圖的出現,成為了證明中國獨立起源說的鐵證!

我們來看下其他存在類似天文體系的文明,其文獻或文物中所能追溯的最早時間吧:

阿拉伯的二十八星宿被稱為馬納吉爾,研究表明,其出現最早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2世紀;

埃及的相關學說出現時間與阿拉伯人接近,在公元前3世紀前後;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而曾侯乙的這隻衣箱,其入葬的時間為公元前433年,是目前考古出土中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圖實物,也是中國目前為止,發現最完整的二十八宿名稱的最早文字記載,比埃及早200年,阿拉伯人早100年,表明最遲在戰國早期,我國已經有了非常完整的二十八星宿的天文體系。

無獨有偶,在曾侯乙墓出土的9年後,河南濮陽西水坡發掘了一處仰韶文化時期的墓葬,裡面出土的北斗龍虎堆塑圖,更是把我國的天文學的起源又往前推了4000年!

引用考古學家鄒衡的話,那就是:「華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俱在,鐵證如山

曾侯乙墓的這隻衣箱,昭告天下何謂「華夏文明,淵源有自」

濮陽西水坡45號墓

沒有天文,就沒有曆法,

沒有曆法,就沒有農作物的四季輪迴,

對宇宙的探索,對時間的劃分,

不僅帶來了糧食的富餘,

也改變了人類;

每一個偉大的文明,

都有屬於自己的天文與曆法,

中華大地,也必是文明的濫觴之一。

  • 本文內容為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