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揭秘真實的烏茲鋼大馬士革刀,冷兵器巔峰之作,造型篇

揭秘真實的烏茲鋼大馬士革刀,冷兵器巔峰之作,造型篇

我們今天接觸到的大馬士革刀,全部是古代烏茲鋼大馬士革刀文化的延續。作為一種冷兵器,大馬士革刀對後世的影響如此深遠,以至於直到今天還被人們孜孜不倦地研究,津津樂道地談論。本文搜集了一些珍貴史料和實物,將你帶回2000年前的西亞波斯地區,領略真實的烏茲鋼大馬士革刀。

公元6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多為沙漠戈壁,居民以游牧為生。這一地區的波斯諸族,先後經歷了四大哈里發時期、倭馬亞王朝時期、阿巴斯王朝時期、奧斯曼帝國時期,阿拉伯人始終在對外擴張和被外族征服兩種狀態之間切換,歐亞大陸上的各種文化、習俗和技術,在這裡碰撞交融。

阿拉伯人始終以武力作為對外征服的強有力的工具,把武力作為權力、尊嚴和榮耀的象徵。我發現世界三大名刀的發源地,波斯(大馬士革刀)、日本(武士刀)、東南亞(克力士劍),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武力的膜拜。或許這才是他們不斷追求刀劍鍛造的極致,衍生出世界名刀的原因。

不管怎麼說,當時的阿拉伯的確需要武力,對兵器特別是刀劍的需求十分強烈,它是阿拉伯戰士榮譽、尊貴和正義的象徵。其技術與材料的結合最終造就了大馬士革刀在世界冷兵器時代的輝煌地位,被公認為世界三大名刀之首,也成為阿拉伯工藝設計的標誌。

古代的波斯大馬士革刀,從造型和刀刃形式上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基利(Qilidj)型、亞泰干(Yataghans)型和沙穆希爾(Shamshir)型。這些刀劍的造型都是在充分研究戰時需求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外來兵器的優點設計而成的。

在奴隸時期和奧斯曼帝國時期,基利刀在波斯和印度被廣泛使用。它最主要的特徵是,刀尖末端變寬,施加血槽並變成雙刃,重量也隨即增加。如此一來,在格鬥時無形中增加了劈砍的力度。

和基利類似的還有帕拉刀(Pala),其長度一般超過 80 厘米,有的甚至達到 1米以上。也是將刀背的前端設計成雙刃增加殺傷力,其攻擊性的作用與基利刀相似,刀柄設計為十字形護手並將刀柄末端設計成一個膨大的圓球形造型,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在激烈的搏鬥中脫手。

亞泰干是一種單刃形刀,其特點在於形狀十分特別。一般類型的彎刀刀刃朝外,而亞泰乾的刀刃則朝向內側,刀長在60-70厘米左右,寬度為 3-5厘米。這種刀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沒有設計護手 , 這樣一來不僅整個刀身可以插進刀鞘而且握柄的一部分也能插入,外面只留下握柄的其餘部分,攜帶更加便利。

亞泰干雖然重量較輕,但刀形向刀刃方向彎曲,因而造成了刀具的重心處於刀身的前部,在砍殺時能夠將力度放大至最大,加強殺傷力。由於沒有了護手的羈絆,因而這種刀具在攜帶時可以更方便地將刀鞘橫插在腰間。亞泰干刀在伊斯蘭世界廣為人知,特別是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在歐洲十分流行。

此外,沙穆希爾也是伊斯蘭刀劍中極富有特點的一類。這是一種刃身厚且窄的單刃彎刀,在阿拉伯語意為獅子的尾巴。這種刀具形如新月,握柄前為十字形護手,後面則是彎向一邊的柄頭。沙穆希爾刀不僅用於戰爭,在狩獵活動中也時常被使用。刀身上常刻有刀主人或制刀者的名字以及製造日期、產地等,有時還有動物及狩獵的場景等。

流傳至今的古代大馬士革刀,大多為彎刀。但事實上,和中國早期的刀劍一樣,大馬士革刀也經歷了從直型向彎型的過渡。

早期的大馬士革刀多為直型,在設計上主要源自兩河流域,劍鋒為尖形或半圓形,分為單刃和雙刃,一般雙刃較單刃更為普及。在對外征戰的過程中,阿拉伯人逐漸認識到略帶弧線的刀劍在近戰格鬥的劈刺中更具有優勢,逐漸把大馬士革刀劍發展為帶有弧線的彎形。

這種改變的效果十分明顯,在1260 年發生的艾因·賈魯之戰中,埃及馬木留克蘇丹忽都思的大軍與蒙古名將怯的不花率領的蒙古騎兵,在今天巴勒斯坦納布盧斯附近的平原交戰。起初,蒙古兵的弓箭在戰鬥中發揮出巨大威力,加上重裝騎兵利用馬刀衝殺,幾乎打亂了阿拉伯軍的陣形。

危急時刻,忽都思親率馬木留克騎兵衝進蒙古軍陣,此時他們手中的阿拉伯彎刀迸發出巨大能量,彎刀造型非常適合於貼身肉搏,不但利於近身砍殺,其揮舞時的靈活程度也令慣於衝鋒和利用弓箭進攻的蒙古騎兵難以招架。蒙古軍隊的傷亡驟增,主帥怯的不花見狀親自率軍反擊,結果反而中箭身亡。失去主將的蒙軍立刻渙散潰敗,結果最終全軍覆沒。

艾因·賈魯之戰粉碎了蒙古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阻止了蒙古人繼續西征的步伐,也是伊斯蘭教得以存世的關鍵之戰,使伊斯蘭世界重獲生機,而戰役中,以強化戰鬥攻擊力和保護自身,防止在劈砍中受傷和脫手為目的的兵器設計理念製造的阿拉伯彎刀,無疑成為主導戰役勝負走向的關鍵所在。

現代大馬士革刀多為獵刀、戶外刀、折刀,還有少量的戰術刀。這也體現了功能用途始終指引著刀型的變化。在熱兵器時代,刀具退回到了日用工具的角色。

下一篇《揭秘真實的烏茲鋼大馬士革刀,冷兵器巔峰之作,材料篇》,我會為您介紹烏茲鋼大馬士革刀的選材,其中既有技術性因素,又有一定的機緣巧合。可以說,特殊的選材,是烏茲鋼大馬士革刀得以名垂青史的關鍵。

本文參考了卜玉坤等翻譯、威廉·利德編寫的《西洋兵器大全》,以及劉運同翻譯、羅伯特·歐文撰寫的《伊斯蘭世界的藝術》,王章發表的《大馬士革的鑄刀工藝》,在此對譯者和原作者表示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谷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如果世界末日,對付喪屍,我選這一身裝備!
選刀如選妻,選對了跟你一生,選錯了傷你最痛

TAG:上谷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