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科學家揭示歐亞植物間斷分布形成機制

科學家揭示歐亞植物間斷分布形成機制

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園植物系統與進化研究組與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和美國莫頓樹木園的Andrew L. HIPP研究員等合作,對歐亞間斷分布的櫟屬冬青櫟組的生物地理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歐洲分布的冬青櫟為單系,並跟高山櫟和巴東櫟的分支關係較近;冬青櫟在始新世時廣佈於古地中海岸東部;中新世早期的歐洲冬青櫟化石跟中新世中後期的化石葉形態差異明顯。相關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生物地理學雜誌》。

歐亞大陸多種熱帶和亞熱帶生物呈現地中海-東亞間斷分布格局,其形成原因目前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起源於環北亞熱帶植物區系,由氣候變冷時向南遷移形成;另一種認為是由中新世時從東亞長距離擴散至歐洲,隨後地理隔離而形成。因此,地中海-東亞間斷物種的形成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櫟屬冬青櫟組間斷分布於歐亞中低緯地區,是這一區域多種地帶性植被中的重要代表類群,適應生境多樣,並具有豐富的化石記錄,是研究地中海-東亞間斷分布格局形成的代表類群。

研究人員結合冬青櫟組的分化時間及青藏高原的地質演化歷史證實:現代歐洲分布的冬青櫟起源於東亞,在漸新世時以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的低地作為通道從東亞擴散至歐洲;青藏高原在漸新世末期及喜馬拉雅山脈在中新世早期的隆升導致遷移通道的消失。

「中新世氣候的快速變化促進了冬青櫟的分化及對環境的適應。」主持該項研究的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鄧敏表示,櫟屬冬青櫟組作為歐洲和東亞常綠森林的重要樹種,其演化歷史說明東亞和喜馬拉雅西部間在漸新世時存在一個相對連續的常綠硬葉林森林帶,為歐亞物種間的遷移和擴散提供了通道。

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植物系統與進化研究組的研究助理姜小龍、美國莫頓樹木園的Andrew L. HIPP研究員、植物系統與進化研究組的鄧敏研究員及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蘇濤研究員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鄧敏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項目和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項目的支持。

(來源:《生物地理學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發現腫瘤免疫抑制重要調控因子
北汽集團董事長:水氫發動機產業化是傻子才幹的事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