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說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還能存活150年,與李晟有很大關係?

為何說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還能存活150年,與李晟有很大關係?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開始走向衰敗,這是大家公認的歷史事實。可以說,安史之亂讓唐朝一蹶不振,開始走向沒落。但他不像其它的王朝很快沒落,很快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而是顫顫悠悠又存活了150年之久,中間還有幾次小中興,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唐朝的大廈沒有在安史之亂中傾倒,而是在150年之後才慢慢倒塌呢?這裡不能不提神策軍,也不能不提神策軍的創始人李晟。

神策軍成為唐朝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還是從安史之亂時開始。之前這個部隊屬於隴右節度使下面的一個邊防軍,人數也不多,主要任務是防止吐蕃侵犯。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中心工作是平叛,所以就把這支部隊調到關中及中原地區參加對安史之亂的平叛工作。

安史之亂前後長達六年之久,之後雖然被鎮壓,但零零散散的殘餘部隊還佔據著不少地方。當時很多藩國也感覺機會來臨,於是蠢蠢欲動,準備分一杯羹。

公元763年,吐蕃大規模入侵唐朝,兵勢洶湧,一路長驅直入攻陷長安,唐代宗李豫急忙逃出長安來到陝州,因為禁軍被吐蕃打的四處離散,護送唐代宗李豫的任務就自然落在神策軍身上,於是這支軍隊也就代替了原來的禁軍,成為新的禁軍。

此後,唐王朝也意識到要建立一支可以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軍隊,不但規模要大,而且戰鬥力要強,這樣才能面對當時複雜的政治、軍事局面。

到了唐代宗後期,這支軍隊開始在政治上發揮作用,成為一支具有一定震懾力的中央武裝力量。而李晟正是這支軍隊的參與者、創建者。在他的努力下,神策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編,同時也參與了唐朝中央政權對地方割據勢力的打擊,成為一支攻防兼備、訓練有素具有實戰經驗的部隊。同時在政治上又始終和唐王朝保持一致,成為安史之亂後,唐朝大廈的一根支柱。否則,唐朝早就土崩瓦解,成為歷史歲月里的一個短命王朝。

為什麼說神策軍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這和李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他始終忠於朝廷,在治軍方面又有自己獨特的能力,政治上從來沒有背叛過唐王朝,所以這支部隊成了保護唐朝的核心力量。

縱觀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藩鎮割據成為掣肘中央政府的最大隱患。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割據一方的節度使擁有絕對的軍事力量,藩鎮的人只認節度使而不認皇帝,但李晟領導的神策軍卻眼裡只有皇帝卻沒有別人。

公元779年,吐蕃與南詔合兵十萬,分三路侵佔四川劍南,整個四川面臨被侵佔的可能。唐德宗唐李適命令李晟帶領4000神策軍前去救援,在唐朝諸軍的努力下,吐蕃的軍隊被打了回去,四川危機解除,李晟和他的神策軍開始嶄露頭角。

公元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後,他的兒子李惟岳準備承襲父親的職位,給朝廷寫了一份奏摺,希望能得到批准。因為在哪個時期,唐代地方節度使已經形成了子承父業的習慣,很多人不經朝廷批准,就自立為節度使。最後形成尾大不掉難以控制的局面,對唐朝中央政府穩定構成威脅。

所以唐德宗也認識到軍閥割據必須根除,因此接到李惟岳的奏請之後,也就沒有批准。這下可把他給惹惱了,於是和魏博、淄青、山南東道三鎮的軍閥勾結,一起向唐朝發起軍事叛亂。

唐德宗命令李晟為神策軍先鋒都知兵馬使,率領神策軍一部與其它部隊一起圍攻叛軍。很快將這次叛亂鎮壓。但由於唐朝中央政府的削蕃政策是以藩制藩,所以當舊軍閥被剿滅後,新軍閥又崛起,繼續串通起來和朝廷對抗。

公元783年,李希烈領兵圍攻襄陽,逼近東都洛陽,德宗命令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5000兵力馳援。這支部隊經過長安時卻發生了兵變。太尉朱泚被這幫涇原兵將擁立為「秦帝」佔據了長安,德宗皇帝慌亂之中,倉皇領著他的文武大臣跑到陝西乾縣,躲過了這個劫難。

朱泚兵變的理由其實很簡單,主要是因為這支部隊在經過長安時,當時的長安京兆尹王祤用過了保質期的腐爛食品犒賞這些要去前線送命的戰士,所以將士們都大唐的主子寒了心,不但不去平叛,而且要把德宗皇帝抓起來殺頭,建立一個新的大秦帝國。

德宗皇帝跑到乾縣之後,朱泚的軍隊就跟了上來,雙方在乾縣展開戰鬥。朱泚的軍隊日夜圍攻乾縣縣城,想把德宗皇帝儘快抓起來,形勢對德宗很不利。

當時,李晟正率領他的神策軍在河北保定一帶與朱滔、王武俊的叛軍對峙,接到德宗的勤王命令後,他老淚縱橫,泣不成聲,於是決定放棄平叛,趕緊趕回陝西營救皇帝。為了讓李晟能及時回來救援,德宗皇帝下詔書加封李晟為「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

當李晟領導的神策軍趕到關中,屯兵東渭橋時,乾縣的危機已經被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帶來的軍隊化解了。朱泚打不過李懷光,同時一看德宗皇帝的勤王之師越來越多,於是急忙逃回長安,準備死守長安。

正當各部唐軍準備圍攻長安,打敗亂軍收復長安的時候,形勢卻急劇發生變化。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卻準備勾結朱泚一起造反,同時計劃找個借口把其它兄弟部隊全部吞併。

於是李懷光把自己的計劃寫了報告呈送給德宗皇帝,德宗皇帝沒怎麼看就批准了。按照這個計劃,李晟的神策軍被調防到李懷光朔方軍營地北面一帶。

李晟在萬般情急之下,尋找離開咸陽的機會。部隊要動,首先要得到德宗皇帝的批准,否則就是擅自行動,面臨軍法處置。李晟先給德宗皇帝寫了一份要求換防的文件,希望批准他率軍移防到東渭橋,但德宗皇帝沒有批准。

此後不久,有一批宦官辦事途徑李晟的神策軍營地,李晟立刻告訴部下的官兵,皇帝已經同意我們移防至東渭橋,於是下面的軍官信以為真,果真列隊換防,安全的將部隊拉到了東渭橋。

而同時與朔方營連在一起的鹿坊節度使李建徽和另一隊神策將領楊惠元率領的部隊就被李懷光吞併,李建徽逃走,楊惠元被殺死。李晟則對李懷光採取了「卑詞厚幣」的政策,不斷說好話,盡量不衝突,還大量送一些金錢給他們,藉此維護著兩軍關係。

李晟在東渭橋站穩腳跟之後,就開始準備收復長安的工作,他一方面繼續籌措糧草,一方面設法補充兵力。在他的努力下,當時附近的神策軍劉德信、尚可孤部、戴休顏部等幾支部隊都加入到了李晟部隊,願意接受李晟的統一領導,回來時的4000神策軍,一下子到了二三萬人的規模。

實力增長之後,李晟改變了對李懷光的態度,寫信給他,要求他迷途知返,一起破敵迎鑾。後來李懷光與長安城裡的朱泚發生矛盾,一看合作不成,於是就領軍撤退了。

李晟一看朱泚成了孤家寡人,就召集手下將領,一起商議收復長安的計劃。

公元784年5月25日,李晟領導的神策軍發起了長安收復戰,戰鬥打了三天三夜,長安城裡的朱泚叛軍比悉數殲滅,一舉收復長安。

7月,德宗皇帝由山南返回長安,李晟因立下大功,被德宗皇帝封為「西平郡王」、「司徒兼中書令,實封一千戶」,成為與郭子儀、李光弼齊名的中興名將。

此後,李晟也曾出任過鳳翔隴右節度使,兼四鎮北庭行營兵馬副元帥,統領神策軍在邊防抗擊遏制吐蕃。

公元787年,李晟因為位高權重被皇帝猜忌,後又被解除兵權賦閑在家。

公元793年8月,67歲的李晟去世,走完了人生的歷程。

李晟雖然走了,但他創建的神策軍後來成了維護唐朝政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他的努力下,神策軍人數最高時達到十五萬人之多。這之軍隊不但穩定了中央政權和長安周邊地區的穩定,也多次參與對藩鎮叛亂的鎮壓剿滅,為唐朝後期繼續統治發揮了一定作用,是李唐王朝的統治延續了150年左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秦之歌 的精彩文章:

古代官員家中有人去世,都要遵守居喪制度,它都包含什麼內容呢?
「蘇門4學士」里,3個詞風與他截然不同,最後1個有意識學蘇軾!

TAG:大秦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