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關於《長安十二時辰》,我幫你們整理了這份歷史課筆記

關於《長安十二時辰》,我幫你們整理了這份歷史課筆記

問:一部電視劇能火到什麼程度?

《長安十二時辰》答:可以火到創造新的2019網路熱詞,「XX十二時辰」。

比如上海十二時辰。

北京十二時辰等等。

高話題性說明了這部劇當下的火熱程度,而11萬 人評價還能拿下豆瓣8.6的高分,也說明了觀眾對這部劇的滿意程度。

很多人都說,在如今大部分都是「2倍速追劇」的大環境里,《長安十二時辰》卻需要0.5倍速追劇。

因為它每一集的劇情都十分緊湊,還擁有著非常密集的知識點,也引發了各路媒體的考據和研究。

看《長安十二時辰》,真的得打開一本筆記本來認認真真做歷史課的小抄才行。

先來問一個問題:長安十二時辰的主角到底是誰?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

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

讓我們先來打量這部劇本身——

《長安十二時辰》,顧名思義,就是地點長安,時間十二時辰即二十四個小時內發生的故事。

先說整部劇設定的時間,是唐玄宗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安史之亂」爆發的11年前,也就是唐朝的鼎盛期,簡稱「盛唐」時期。

地點,則是長安。

盛唐時期的長安,在這部劇之前,我們才剛從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里領略到:

陳凱歌為了重現盛唐時期的長安之偉,在《妖貓傳》的置景上耗費5年,翻遍古籍,從亭台樓閣到街巷市井,都在襄陽唐城進行了1:1還原。

最近釋出預告的《花木蘭》,取景也在這裡。

同為盛唐長安的時代背景,按理說《長安十二時辰》的劇組完全也可以去襄陽唐城拍。但劇組卻花了七個月的時間,耗資5000萬,在象山影視基地建了座70畝的唐城,高度還原了長安城的108坊:

是賭氣嗎?是較量嗎?是錢多嗎?

都不是。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妖貓傳》更多的是在拍攝宮廷的奢華,所以襄陽唐城整個置景都走的圓潤之美。

但《長安十二時辰》更想還原當時唐代盛行的「里坊制度」

即將城市分割為若干方格狀的封閉空間,居民居住的空間稱為里或坊,商業的稱為市。

同時長安城還分為兩縣,西為長安縣,東為萬年縣,連帶附近20餘縣,統歸京兆府所轄,取萬年長安之意。

而且每個坊都是認認真真地考察了當時的街道寬度、城門高度及街邊店鋪類型等細節後,出設計圖,再實實在在地搭建起來的。

每一個建築,都是一筆一畫設計出來的,每個細節都有嚴格的尺寸標準。

就連片頭一閃而過的排水溝,都和西安唐城遺址里的排水溝如出一轍。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比起長安的繁華,《長安十二時辰》的導演和作者都更希望凸顯長安的煙火氣。

所以從第一集第一個一鏡到底的鏡頭,我們看到的就是非常日常的長安。

同時開場的「市中心」有多麼豪華:

遠離市中心的貧民區就有多暗淡。

就像曹盾曾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文化表層下最大的魅力所在。」

原著馬伯庸也說:「我覺得長安是一個中國最具有魅力的古代城市,全世界的人都匯聚在這個地方,真正這種文化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在於它文化表層下面所隱蔽的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還有人說《長安十二時辰》被張小敬吃成了《舌尖上的長安》:

從「水盆羊肉」,到「火晶柿子」、「胡餅」和「面片湯」,各種長安美食,讓人看了立刻就想奔去西安。

劇中還有大量的描寫市井生活的鏡頭,看似與主線無關,其實正是曹盾希望讓觀眾看到張小敬和李必拚命去保護的是什麼,他們才更能理解這部劇的核心。同時每一個鏡頭,每一個情節,都有據可考。

比如設定在上元節前夕,是因為元月十四這一天,是因為當時長安城實行夜禁,只有正月十四到十五這十二時辰,全程解禁聯歡。這無疑也是陰謀實施的最好時機。

還有元載讓身材豐滿之人圍成一圈給自己取暖的這種行為,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名為「妓圍」

唐玄宗的弟弟申王每到冬日又風雪苦寒時就會如此。

類似的還有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他每到冬天出行時,會從婢妾中挑出身型豐滿者,排成一行走在他前面,這種稱之為「肉陣」

程參說要拜謁達官貴人,給他們看自己的詩文,這裡映射的是唐朝的行卷之風,而干謁詩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求職信。

還有曹破延曾向龍波埋怨過唐朝不肯發兵援助對抗「大食」,而歷史上七年後發生的「怛羅斯之戰」,正是唐朝與大食為爭奪中亞而爆發的戰爭,唐朝落敗。

還有引起廣泛討論的「叉手禮」,即「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也是當時一種表達特別恭敬的禮節。

叉手禮多出現在漢末魏晉的史冊中,晚唐趙逸公墓的壁畫、《韓熙載夜宴圖》和《女孝經圖》中也都有。

《韓熙載夜宴圖》

劇中人物烹茶是用勺子舀,也契合唐代的茶道。

因為唐代的茶是咸口的,不僅會在茶中加鹽,還會加蔥、姜、花椒、棗等等,非常豐富,一碗管飽。所以當時人們說的不一定是「喝」茶,也會說「吃」茶

這一切,再加上如同電影的色彩和構圖,《長安十二時辰》真的可以算是既全面又美觀地高度還原了當年的盛世長安。

所以,長安十二時辰的主角是什麼?

是長安。

除了置景和劇情上的有據可考,這部劇開播後一直充斥著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而這些聲音,反而凸顯了《長安十二時辰》對歷史的還原。

比如李必開篇就來了一段文言文版的「自我介紹」:

很多人的內心活動都如張小敬一般:

整部劇的台詞中夾雜著大量的文言文和生僻辭彙,所以辛苦官博上總在普及各種知識點。

但其實,這反而凸顯了劇組在台詞上下的功夫。

比如在這部劇中,聖旨終於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奉天承運,皇帝昭曰」了——皇上也被稱之為「聖人」

這也是有理可循的。歷史上給皇帝以別稱是常有的事,比如宋朝就流行把皇帝稱為「官家」——這個詞來源於曹魏時期蔣濟的《萬機論》:「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唐朝時,白居易就在《喜星郡》里寫道:「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這裡的「官家」還泛指朝廷,而到了宋朝,就開始把「官家」特指皇帝了。

看過《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同學應該很有印象。

關於父親的稱呼就更有意思了,有「阿爺」、「大人」「哥」多種說法。

劇中比較常見的是「阿爺」,這個小學課本里《木蘭詩》中就有過論據了——「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唐玄宗就喜歡叫父親唐睿宗為「四哥」。《舊唐書·王琚傳》記載: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氣惟有太平。」此處的「四哥」即指唐睿宗。

「大人」這個稱呼呢也並非是指官員,因為在唐朝人們稱呼官員,不叫大人,而是叫他的姓 官職,比如「李司丞」。

除了各種稱謂,還有第一集中引起盛讚的,刑部和大理寺的並提

早前很多的劇集中,都喜歡單提「大理寺」或「刑部」,但其實大理寺雖是唐代最高審判機關,但需要與刑部相互配合,因此兩者並提才是對唐代司法審判運行機制的深諳。

第六集中,葛老向張小敬要名字時提到了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從宮裡偷金銀器埋寶的地點是何家村,也不是隨口胡謅的。

1970年時,在西安何家村的確出土過一批大唐文物,號稱大唐遺寶;還有《國家寶藏》中,陝歷博展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就是何家村的珍寶之一。

就連那一個單字「喏」,都有根據不同的人而分出長喏、小喏和肥喏等之分,這也是劇組在台詞上下的苦功夫。

有不少人還曾在微博上問:「大唐的歷史劇,怎麼有個黑人?」

這位黑人是地下城城主葛老,他可不是杜撰,飾演他的演員 Djimon Hounsou 也大有來頭,不僅曾兩度提名奧斯卡,在此劇中的配音,還是陳建斌。

而在劇中葛老曾經流著淚問暗樁小乙,「再回去做奴隸嗎?」,就是對歷史最好的點題。

其實,葛老這樣的人,在當時被稱之為「崑崙奴」,是唐朝盛行一時的貴族家養黑奴。在隋唐時期的諸多文獻中,都真實出現過崑崙奴的身影。

崑崙並不是指昆崙山,在我國古代泛指南洋地區,崑崙奴主要指從那裡來的僕役,其中大多數是東南亞一帶的「黑人」(尼格利陀人)。另有少部分是黑人,是隨阿拉伯人來華的,這種黑人崑崙奴很少,只有一些社會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另外據有些學者推測,崑崙奴中也許還有達羅毗荼人(印度的一個民族)。

看過《大明宮詞》的話,一定記得太平公主偶遇薛紹的這一幕——

除了葛老,有觀眾發現靖安司通傳的陸三口音很奇怪,也是因為長安當時開放包容,彙集了各國人口,陸三也是個外國人。(還是個暗樁)

包括還有「狼衛」這支「國際恐怖分子」,以及劇中出現的襖教、景教寺廟,都是在還原長安盛唐時期八方齊聚的國際化面貌。

正如馬伯庸在《長安十二時辰》的後記二中,說長安是「一個秩序井然、氣勢恢弘的偉大城市,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諸色人物雲集其中,風流文采與赫赫武威縱橫交錯,生活繁華多彩,風氣開放多元。」

長安真的就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

除此之外,劇中的其他角色也都有據可考。

易烊千璽飾演的少年天才李必,原型是唐代的四朝元老李泌

李必的恩師何監何執正,原型是家喻戶曉的詩人賀知章

和張小敬一起關在監獄裡的讀書人叫程參,對標的是唐代邊塞詩的代表人物岑參,也就是人人都背過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作者。不過這裡時間上有個小錯誤,這首詩其實是他十年後出塞時的作品。

領了盒飯的焦遂,歷史上就以嗜酒聞名,與李白、賀知章等人並稱「醉八仙」。也是沒想到自己的最後一杯酒,倒給了殺死自己的人。

還有右相林九郎原型是李林甫郭利仕原型是高力士王宗祀原型是王忠嗣……劇中大部分人物在歷史中都是能對號入座的。

包括男主角張小敬,也不是馬伯庸杜撰的人物,在《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迹》中,就曾出現過。這本書的下卷里提到了馬嵬坡之變,太子李亨、陳玄禮密謀發動兵變,剷除奸相楊國忠。而開弓將楊國忠射下馬的人,就是張小敬。

而這本書的作者呢,就是華陰縣尉姚汝能,也就是劇中一直跟在張小敬身邊,還說想給他寫書的人。

——果然沒食言啊!

不止人物,和張小敬一起查案的,也是貨真價實的「陝西細犬」。全世界不超過十隻,算是劇組裡最金貴的演員。

陝西細犬,是中國本土的古老獵犬,也是非常珍貴的薩路基獵犬,隨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目前全國只有3隻。(二郎神的哮天犬也是這個品種。)

PS:張小敬查案時也記得給細犬栓狗繩這個細節,也非常值得表揚和學習。

說完了《長安十二時辰》在置景、人物、台詞和劇情上對歷史的高度還原,我們再來看看俗話說不分家的「服化道」,這方面的爭議也不少。

比如早在預告片發布後,李必的服裝造型就引起了廣泛爭議,因為,他的發簪似乎插反了?

但很快新京報就直接站出來為劇組撐腰了,並點名表揚李必這種縱向佩戴簪子的方式,其實才是正確的。

這種插法名為「子午簪」,是道教的特色,象徵陰陽相濟。

首都博物館中的宋代玉冠

「戴芙蓉冠子午簪,披鶴氅,執拂塵。」

李必的服裝可以說是原汁原味地還原了唐朝道家裝束。

唐代石刻中的道士

除了李必的服裝,《長安十二時辰》的男性著裝也是中國唐代古裝劇中少有的統一。頭扎襆頭,身穿圓領袍,腰系蹀躞帶,腳登長靿靴,本劇將深受北朝時期鮮卑人的唐朝服飾還原得十分仔細。

整部劇里基本上所有的男性都會帶襆頭,所以才有了第十集6分7秒時,崔器說:「兩個男人不帶襆頭……這麼顯眼,你怎麼找不到。」

劇中常出現的圓領袍很有意思,它源自異域,算是一種「洋服」。但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會穿它,代表的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種現象產物。

《步輦圖》,身著圓領袍的唐太宗

而且在圓領袍的顏色上,本劇也有高度還原。

如《新唐書》中記載所說,三品官員穿紫色袍服,四品緋色,五品淺緋色,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

所以三品官的何執正穿的是紫色圓領袍。

八品官的徐賓穿的是深青色圓領袍。

而且不止男性,在唐朝時,女性也會身著圓領袍。這代表的其實是另一種風尚——唐朝時期,女性甚至可以穿男裝

唐玄宗寵妃武惠妃墓壁畫

除了圓領袍,劇中檀棋等人還穿過這種胡服大翻領:

其實也是男裝。

盛唐真的是一個對女性非常友好和包容的開放年代。

當時女子中最常見的裝束,「半臂齊胸裙」作為一種高胸襦裙(並不需要擠胸),也是一種既不要求身材,又能讓女性顯得輕盈和美貌的款式。

所以劇中隨處可見一些體態豐盈的人,身著高胸襦裙,生活愜意。

在諸多歷史畫作中也可以印證,盛唐時期,女性的服裝的確從往日的纖細,逐步變得寬鬆飄逸。

《簪花仕女圖》唐

同時在用色也非常大膽,很多非常鮮艷的色彩及撞色。

《唐宮仕女圖》

劇中聞染這一套短衣是鵝黃色,齊胸裙是淡紫色的配色,其實也是遵循了天寶年間女子喜愛黃衫紫裙的說法。

除了圓領袍,唐代在很多面料和紋樣上也深受西域文化的影響,《長安十二時辰》也儘力去還原這一點。

張小敬衣服上的紋樣,就有人指出其實是「球路紋」

而這所有的服裝和細節都是劇組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籌備,並前往歐洲、奧地利、匈牙利和俄羅斯等各地考察,收集了100多種紋樣,實現了定織定染。

劇中長安百姓的衣服也全部由劇組製作,從織布到印染,無一從外租借,而且只有織染,沒有刺繡。

因為導演曹盾認為,織和染才是當時長安流行的服飾文化,他不想為了追求雍容華貴而犧牲長安的獨特風格氣質。

《長安十二時辰》中還有一位非常特殊的服裝造型指導,就是黑澤和子。

為什麼要請一個日本人來做服裝造型指導?

黑澤和子是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長女,1990年就開始從事電影服裝造型的工作。

這一次《長安十二時辰》里,黑澤和子負責的主要是鎧甲類服裝。

她對穿真鎧甲作戰的拍攝非常有經驗,有她坐陣能為演員起到更好的保護。畢竟《長安十二時辰》是第一部完全用金屬去復原鎧甲的。

其實唐代保存下來的鎧甲類文物很少,但是製作組還是根據唐代的彩塑天王像、陶俑和唐代壁畫中的士兵形象,用金屬復原出符合人體比例和人物角色的鎧甲。比如專屬於太子、聽候靖安司調配的旅賁軍,身著藍底黑甲。

為右相服務的右驍衛身著銀甲,龍武軍身著金邊銀甲,神武軍身著金甲。

以及劇中大量出現的「護心鏡」,也可以說是近幾年的古裝劇中,為數不多尊重史實的細節。

和長樂公主墓中的壁畫幾乎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長樂公主墓壁畫

終於,士兵用的武器是唐代的「橫刀」了,而不是很多古裝劇中用爛的「劍」。

《長安十二時辰》的服裝指導說:「所有人都知道大唐,是一個繁盛的年代。其實它真正的繁盛,體現在它的每一套服飾,每一套盔甲,每一個人的精氣神上。」

正如另一位服裝指導宋韜所說:「很多人覺得唐風就是會跟和風比較接近,導演覺得不是這樣的。在那個時代是日本在學唐,而不是唐在學日本。」

黑澤和子正是努力還原了這種當時日本模仿的真唐風。

日本京都分為東西兩京,西京模仿的就是唐時的長安

日本一直以來對唐朝文化的研究都非常的深刻,而且把唐朝的文化也保存得很好。

高曉松就曾說,日本就像是唐朝的琥珀,它把唐朝凝固起來,讓我們今天看到這塊琥珀時,還能看到那個栩栩如生的唐朝模樣。

日本正倉院,楊玉環的琵琶

所以在戲還未開播時,有網友在網上撕說劇里畫的是日本的藝妓妝,官方先是闢謠,後來還詼諧地做了表情包來正面「剛」:

《長安十二時辰》中女性的妝容其實算是符合史實的了,前幾天登上熱搜的「檀棋妝容」甚至引發了一波「國風妝容大賽」。

就像元稹《恨妝成》中說「傅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施朱是唐朝女子上妝的前兩個步驟,接下來分別是畫黛眉、貼花鈿、貼面靨、描斜紅和塗唇脂。

而這個妝容腮紅一定要佔據臉部二分之一的面積,也有據可考。張泌曾在《妝樓記》中寫道:「美人妝,面既敷粉,復以胭脂暈掌中,施以兩頰。」

而劇中就連群演都是全妝,可以說是非常用心了。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女性就開始撲粉了。而唐代國力繁盛,塗粉化妝已成為社會風尚,女子從眉形到髮型和妝容都有非常豐富的形式。

比如妝容上有以鉛粉為主的白妝、以胭脂為主的紅妝,以及桃花妝、飛霞妝、酒暈妝、啼妝淚妝等等;眉形上也有十多種,比如柳葉眉、月眉、闊眉八字眉等等。

唐代女子的髮式也是光名字就有兩百多種。盛唐時最流行的,是「高髻」,即一種把頭髮梳在頭頂的髮髻。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

高髻的髮型對發量的要求很高,所以唐代女性也有佩戴假髮髻的習慣,假髮髻被稱為「義髻」。(據說楊貴妃就有戴義髻的喜好)

劇中的女性角色魚丸,戴的就是義髻。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已成年女子常梳雲朵髻墮馬髻,未成年女子常梳雙環垂髻

比如梳著雙環垂髻的元載侍女,感覺也是泥塑變成了真人。

長安 Tony 老師的女兒季姜,也像是從唐代名畫《搗練圖》里走出來的。

還有劇中名為「許鶴子」的盛唐第一流量女星的造型,感覺也是對原型「許合子」本人陶俑的1:1還原。

許合子是唐朝著名女歌手,堪稱名副其實的唐代diva。

不過儘管劇中的妝容和服裝都如此華麗,但女子們卻全都沒有戴耳環。

因為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一書,冶金技術產生後,耳環才出現,且最初多由青銅製成。但唐代女子不尚穿耳,也無耳環。在個別唐墓中發現的耳環,也多為少數民族遺物。

雖然在還原史實部分做到的極其細緻,但《長安十二時辰》還是自己虛構了很多事物。

比如第二集18分11秒時,背景里有對母女在吃羊肉泡饃——其實當時還沒有這個東西,純粹是因為導演是西安人。導演說:「這戲萬一火了,好多人去西安旅遊,得落地呀,得讓他們找著吃的。」

啪嘰,羊肉泡饃上線了。

還有劇中時常出現的嚼薄荷葉,也是馬伯庸臨時起意編的。

不過唐代人的確有「口香糖」,但一般都是直介面含丁香,或是將丁香等芬芳香料蜜製成小丸兒。

還有歷史上的唐代民居建築基本上都是一層,但因為劇中張小敬有好幾場在樓頂「跑酷」的戲,所以為了可看性,最終還是搭了兩層建築。

歷史上的朱雀大道寬度其實是150米,比戲裡要寬敞多了。

其一是為了昭告長安之強大,其二是因為當時射箭的有效殺傷距離時70米,150米就可以讓皇帝和官員走中間的10米,就是安全範圍。

腦洞最出彩的還是「大案牘術」,也就是現在的「大數據」。

它記錄了各種人員信息、工作筆記、財務報表和業務往來等等,你可以利用它隨意調閱各種明細,從而進行調查和分析,並發掘出真相。

其中徐賓說了一句,只有數字才能留下歷史的真相,讓人聯想起黃仁宇曾在《萬曆十五年》中說,古代中國由於缺乏精細的數字管理能力,朝廷的改革往往寸步難行。

PS:雖然大案牘術是虛構的,但徐主事徐賓用的都是捲軸和折頁型的冊子,也是因為唐代那時還沒有出現線裝書,這裡還是尊重了史實。

除此之外,劇組在各個道具的準備上都非常用心。

比如李必的「辦公室」——靖安司里,一開場就出現的大型作戰沙盤,是劇組清了專業人士,花了半年多的時間,「一磚一瓦」砌出來的。

還有這個「火鬧鐘」:

也被陝博認證了。

所有出現的道具都非常考究,就連一閃而過的「密碼本」都努力去做到盡善盡美。

焦遂給曹破延喝酒時的器具,也是還原了前幾年在一座唐墓里出土的鸚鵡杯

其後曹破延從焦遂身上拿走的金魚袋,也都有據可考。

因為唐朝經濟繁盛,商品交易發達,各種新奇精巧的酒器和瓷器都非常多。

比如右相林九郎家開飯的那場戲,就出現了蓮瓣盤菊瓣盤等造型各異的食器。

最近更新的22集里出現的這個杯盞,也是唐朝的玻璃高足杯,原型目前正在國博展出。

還有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張小敬去棺材店詢問老闆,背景里出現了唐三彩,這個細節也值得深究。

其實唐三彩在唐朝代表著冥器,因此即便它是陶器巔峰工藝的代表作,也沒有人願意把它當作工藝品擺在書房裡。

劇中還有了一個特別的器物,就是塵尾,是一種在扇面周圍加裝獸毛的扇子。

它同時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只有身份尊貴之人才能夠手執塵尾。在本劇中,手拿塵尾的是太真道人嚴羽幻,原型是楊玉環。

所有的所有,正如導演所說,他想做的,是努力想還原大唐的一天。

曾經有人說,近代文明看北京,現代文明看上海,千年文明看西安。

如果說,《長安十二時辰》在人物、台詞、劇情上的考古,深刻還原了長安的繁盛與偉大;那麼在服化道上的考古,無疑還原了盛唐的包容與美貌。

在象山影視基地,曾有一句話來形容劇組拍攝的辛苦,就是:「象山兩個坑,《長安十二時辰》和《鬼吹燈》。」

這部劇籌備7個多月,拍攝127天,曹盾在象山度過了將近10個月的時間,但顯然,一切都很值得。

雖然這部劇仍然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正如曹盾所說:「即便我們再努力,也難免會有缺漏。但觀眾指出來,我就感到非常開心,因為觀眾在認真地看並且看進去了,引起討論,給大家帶來知識,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是啊,這就是一部承載了浩蕩歷史的電視劇,在娛樂之外賦予我們的深層意義。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所有者,文字為博主原創。

本期文字助理:Zooey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向來不毒舌,內心充滿愛的吉良先生微信公眾賬號,會精選過去未來從前以後的所有時尚界、美容圈、科技業,以及旅行、美食等相關生活領域裡的有趣內容,以不負責任的彈幕式吐槽來添加個人觀點。

基本是一個無節操也不靠譜的資訊平台,甚至偶爾偷懶時會以(自認為)迷人的嗓音來跟大家插科打諢。如果這樣的人你都感興趣,那麼請記得關注本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良先生 的精彩文章:

跟杜鵑聊聊那些年她走過的秀,以及拍過的電影
LOUIS VUITTON做了架風箏,要帶你回到童年的公園看看花

TAG:吉良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