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現代魚雷的發展歷程

現代魚雷的發展歷程

世界上第一代魚雷是1866年由在奧匈帝國服務的英國人羅伯特·懷特黑德研製成功的,意譯羅伯特·懷特黑德的英文意思為「白頭」,故此稱為「白頭魚雷」。1872年在的克羅埃西亞里耶卡成立懷特黑德魚雷公司並建立魚雷工廠,其魚雷發明專利出售給多國海軍,是後續魚雷發展的公認母型。白頭魚雷採用壓縮空氣驅動活塞發動機帶動螺旋槳推進,航速6節,屬於冷動力魚雷,具有現代魚雷的基本特徵。魚雷的第一次戰績是在1877年俄土戰爭中,俄海軍用白頭魚雷共擊沉6艘土耳其艦船。1880年,德國施沃爾茨·考普夫公司開始生產魚雷,該魚雷也採用壓縮空氣作動力,航速達到了22節,同屬於冷動力魚雷,因施沃爾茨-考普夫德文意為「黑頭」,故此稱為「黑頭魚雷」。

1904年,美國人萊維特發明魚雷燃燒室,研製成功熱動力魚雷,使得魚雷的航速大幅提高,達到35節。1938年德國研製出電動魚雷並裝備本國潛艇。早期的魚雷屬於直航魚雷,即無自導裝置,只能按預定的航向和深度作直線機動航行,此種魚雷在二次大戰前後的海戰中曾廣為應用。1943年,德國研製了單平面被動式聲自導魚雷,聲自導魚雷也稱「音響魚雷」,是一種利用水聲技術自動尋找、跟蹤和攻擊目標的魚雷,在此後的1945年,德國又研製出線導魚雷。二十世紀的50至60年代,出現了雙平面主動式聲自導魚雷和火箭助飛魚雷。到了70至80年代,隨著微機技術和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結合運用材料力學、流體力學、水聲學和火箭技術的進步,提高了魚雷導引精度和命中率及抗干擾性,並在魚雷航速、航程、航深上不斷提高。

現代魚雷能自動搜索和跟蹤目標,主要裝備於水面艦艇、潛艇和飛機,具有速度快、航程遠、命中率高、毀傷威力大的特點,是一種水中攻擊的主要武器,主要用於攻擊水面艦船、潛艇、其它水面和水下目標,並可作為自導水雷和反潛導彈的主體。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魚雷只能用於反艦,二次大戰後則主要用於反潛,上世紀70年代後,魚雷由單一用途發展為多用途,既可反艦又可反潛。魚雷按動力推進方式可分為熱動力魚雷和電動力魚雷;按制導方式可分為自導魚雷、自控魚雷、複合制導魚雷;按攜帶魚雷的平台不同,可分為艦用魚雷、潛用魚雷和航空魚雷;按魚雷的體積又可分為大型魚雷、中型魚雷、小型魚雷;根據戰鬥部裝葯的不同,分為常規裝葯魚雷和核裝葯魚雷;按攻擊對象的不同,有反艦魚雷、反潛魚雷、多用途魚雷;此外,還有火箭助飛魚雷、操雷等等。在上世紀70年代,尾流自導魚雷出現。

火箭助飛魚雷顧名思義就是由火箭在空中助飛到預定點後入水,遂行自動搜索、跟蹤和攻擊潛艇的魚雷,火箭助飛魚雷兼有魚雷和導彈的優點。火箭助飛魚雷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美、英、法、日、澳等國家都已正式列裝。如美國海軍的阿斯洛克火箭助飛魚雷於1956年開始研製,1960年進行海上鑒定試驗,1961年開始裝備護衛艦以上的水面戰鬥艦艇。美國海軍沙布洛克火箭助飛魚雷於1957年開始研製,1960年完成首批樣機,1964年完成海上鑒定試驗,1965年列裝美國海軍潛艇。中國海軍在本世紀也研製了魚-8型火箭助飛魚雷,並列裝在054A型護衛艦上。

通常大型魚雷的直徑一般在533~550毫米,中型魚雷的直徑一般在400~482毫米,小型魚雷的直徑則在254~324毫米,中國海軍現役的魚七系列魚雷直徑324毫米,屬於小型魚雷。此外,艦艇上常用的還有戰雷、操雷、假雷和靶雷,戰雷的雷頭裝有引信和戰鬥部,用於實際作戰;操雷是雷頭不裝引信和戰鬥部的魚雷,用於訓練或試驗;假雷是外形尺寸與戰雷完全相同的用於裝填、發射、投放等訓練和考核使用的魚雷;靶雷是用於魚雷反潛訓練或試驗的靶標,能模擬潛艇的各種聲場、磁場、電磁場等物理特性和機動性。

人操魚雷是一種由人工操縱在水下航行的魚雷,主要用來摧毀敵方大型艦船。第一枚人操魚雷由義大利發明,可搭載二名乘員,二戰中,義大利曾用人操魚雷炸沉英國一艘油輪重創兩艘戰列艦。使用時,將人操魚雷裝在雷箱里,雷箱固定在潛艇上,當潛艇到達作戰區域後,乘員駕駛魚雷離開雷箱靠近目標,將魚雷的雷頭固定在敵艦船的底部,然後乘員駕駛沒有雷頭的魚雷返回潛艇。日本在二戰中也使用了人操魚雷,這是一種由敢死隊員操縱的魚雷,長14.75米、重8.3噸、航速30節,航程40海里、裝葯550公斤。日本在實戰中共投入使用了39枚,但戰果不佳,僅擊沉美國4艘運輸船和1艘油輪。二戰後,一些國家將人操魚雷發展成特種作戰水下破壞的武器。

作者:pop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平線下面 的精彩文章:

056輕型護衛艦的作戰能力
我國最早的直通甲板登陸艦:並不是075,而是這艘不起眼的小船

TAG:地平線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