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一窮二白到全球第一,中國的OLED能夠複製當年的液晶奇蹟嗎

從一窮二白到全球第一,中國的OLED能夠複製當年的液晶奇蹟嗎

不創新,毋寧死。自助者天助也。

2011年3月,在北京的一場飯局。為了加速國產化,國內某液晶面板廠的董事長約見了一家日企總經理,以期尋求合作機會。

然而日方的態度卻並不友善乃至輕蔑,他說:「這是一個高技術含量的精密化工產業,對員工和生產線工人的素質要求很高,所以這個產業只有我們日本做得了,中國人做不了,中國人不守紀律,過馬路都要闖紅燈,但是有一部分中國人做得了,就是台灣人。」

飯局自然是不歡而散,但在中國產業人心裡,依靠自己,一定要把液晶做起來的這顆種子卻開始生根發芽。

僅僅五年多以後,中國液晶面板產量不僅完全蓋過了日本,也超越了韓國這一液晶面板傳統強國,產量位居全球第一,」預計今年產量將佔全球市場的四成,而到2022年將有望超過50%。

液晶的戰事已經結束,在取得全勝戰績之後,中國顯示面板產業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另一條戰線,在很多人看來,這是面向未來十年的朝陽產業,那就是OLED。

OLED真的會迭代LCD嗎?

時代風雲變幻。顯示行業來到了LCD與OLED交匯的拐點。在這個岔路口上,常常有人會質疑OLED真的會取代LCD嗎?電科技認為從技術本身和產品需求來說是有必要的。

LCD液晶產品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小至手機大到巨屏電視,在當前顯示領域,LCD始終是一種穩定可靠的顯示屏幕材質。其原理是依靠背光層發光,通過液晶層控制光的偏振狀態,最後實現顯示效果。

而OLED則是依靠自發光材料,因此不必依靠液晶層和背光模組,而子像素單獨點亮的機制也使其在黑色顯示中直接熄滅,不僅能夠帶來更強的對比度,還節省功耗。而LCD背光因為是整體控制,因此只能是調節液晶來遮擋光線,黑色顯得發灰的同時功耗也不會降低。

簡單來說,相比LCD,OLED產品可以做到更薄、保證更鮮艷的色彩表現、更快的響應速度,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在一定基板材料上實現柔性面板的彎折特性。

這一切特性都讓OLED在發展道路上要比LCD更具潛力,雖然OLED本身也具有成本高昂、使用壽命穩定性短等問題,但在製作工藝日漸成熟、製造成本下降的情況下,OLED這種本身具有革命性質的技術勢必會得到更多應用。

另一方面,產品需求的演進也加速了OLED投入市場的懷抱。在小屏手機領域,全面屏向摺疊形態變化對屏幕材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屏TV領域,OLED特性對當下LCD低價競爭怪圈具有一定的市場提振作用,被視作家電進化的下一站。

乾柴碰烈火,在OLED大勢愈演愈烈之際,各路屏廠早已高舉大旗預備產能。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2020年全球OLED產值規模將達500億美元左右,2025年將繼續攀升至580億美元」。而中國市場規模龐大,潛力需求屆時也將走向釋放期,國內配套產能與國外傳統屏廠巨頭之間勢必會有著更頻繁的交鋒。

OLED市場已然群雄逐鹿

從液晶時代走來的中國廠商對於前沿技術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因此行動更為迅捷,短短數年,國內OLED市場早已是群雄逐鹿,各顯身手。

京東方綿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已經順利量產出貨,在此領域,京東方還布局了另外三條6代線生產線,分別是成都、重慶、福州G6代線,產能均為48K。在投產時間段上,京東方成都G6線已經在2017年投產,處於爬坡階段,良率逐步提升;重慶G6線和福州G6線規劃投建時間較晚,按照以往節奏,大約三年才能進行點亮。除開G6線,京東方早先鄂爾多斯也投產了一條G5.5代線,擁有一定的AMOLED產能。

在對TCL集團拆分剝離出終端業務之後,TCL集團業務聚焦於半導體面板材料上。華星光電早先布局了G11代超高清生產線(T7),設計產能每月105K,其中還規划了一部分噴墨印刷OLED產能,預計2021年開始量產。它在武漢布局了一條G6LTPS-AMOLED顯示面板生產線(T4),設計產能45K,主要定位於3-12英寸高解析度柔性和摺疊智能手機用顯示面板。此外,在華星光電其他產線例如G11深圳線(T6)為混合生產線,其中也規划了一定的OLED產能。

天馬早前就在武漢放出了一條G6 OLED面板產線,並且已經預備明年二期投產,設計總產能將達到37.5K片每月。在上海,天馬還規划了G4.5和G5.5產線,設計產能分別為7.5K和15K。

維信諾旗下有著崑山G5.5代線AMOLED線,設計產能15K;而固安G6全柔面板產線的設計產能為30K,目前這兩條線已經開始投產。在去年維信諾在合肥布局了一條全柔AMOLED G6線,設計產能30K每月,預計還需要等待兩三年才能投產。

結合國內眾多屏廠產能,當下OLED領域仍處於爬坡階段,產能釋放期大約在2021年將會得到初步釋放。根據市場的需求,釋放的產能也將會在柔性和硬屏之間分野,這意味著屏廠不僅僅需要針對OLED這個大領域進行布局,更要從OLED應用落地角度來進行配套。

其中華星光電T7項目規劃的高代線同時涉足了三方面,超高清解析度、OLED和大尺寸。在TV市場疲軟的現狀下,這三點對於未來高端產品有著不錯的提振作用,產品差異化十分明顯。此外,在諸如噴墨印刷OLED產能上各廠也都有所涉獵,推進技術降低成本是趨勢,現在比拼的就是誰家的節奏能夠把握的更好。

追舊立新彎道超車

國內的市場潛力也吸引了一部分屏廠巨頭,在下月LGD在廣州部署的G8.5代線即將投產,屆時將推動LGD大型面板月整體產量從290萬片增加至400萬片,面對龐大的產能壓力,國內廠商在這方面交鋒尚處於弱勢。

目前全球OLED大部分產能為日韓所把持,不過近年來大陸面板廠商逐漸發力,產能提升效果明顯,預計2021年大陸面板製造商將會佔據全球26%的產能量。但是由於布局較晚,核心技術發力不足的問題,國內面板廠商要想突破韓國的產能壓制還是相當困難的。

OLED整條產業鏈分為上下游,上游為設備、半導體材料、元件組裝,中游為面板製造,模組整合,下游為手機TV終端應用。而產能受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上游核心技術為日韓所拿捏,長期依賴進口,在產能提效、縮減成本上並不能起到明顯幫助。

比如說最近日韓摩擦,日本出口三種管制材料就包括OLED關鍵原料氟聚醯亞胺,日本這種材料的總產量佔比為全球90%。摁住你七寸打,韓國也沒法吱聲,對於面板廠商來說,上下游厲害關係可見一般。而這些底層材料和設備的製造是有著堅實的壁壘,短期難以打破,氟聚醯亞胺的日企供貨商為住友化學株式會社,國內生產這方面主要有中京電子、丹邦科技等廠商。

對於某些材料,國內廠商是有一定生產的,可能會有人說咱們自己用不就行了嘛。但在這之前,我們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質量產能問題,在面板廠商這種周期性的生產需求面前,國內半導體材料供給可能難以跟進市場節奏,另一方面則是在應用之前,廠商需要對新材料供給花費時間進行測試、配套,這對於產業化的鏈條短期內難以實現。

除開材料,被譽為「卡住OLED面板咽喉」的蒸鍍機也是一個重要存在。它在整體生產過程中會直接影響到OLED面板質量問題,而業界最為著名的蒸鍍機也一直被日本Canon Tokki所把持。並且它每年產能為8-12台左右,國內廠商為了保證生產線的質量往往會出高價去競購。

但無論是機器本身產能還是機器耗資成本,對於中國整體OLED產能提速都會製造一定的阻礙。特別是前者,正當中國換上了「跑車」卻只能在慢車道緩速前進,憋屈與產能的滯後是一定會出現的,而日韓由於起步早,在這方面已經有所積累,產能提速自然要快得多。

國產真空蒸鍍機也不是沒有,但在精度上相比日本Canon Tokki還有一定距離,而在OLED蒸鍍這種源頭環節,廠商也馬虎不得,只能老老實實等著排隊。

因此,要想給中國OLED面板提速,就必須從源頭抓起,不過思路則是從兩個角度出發,合起來就是「追舊立新」。有了這次日韓摩擦前車之鑒,我們不妨吸取其中教訓。在日本宣布管制之後,韓國政府立馬宣布將在半導體材料等領域每年投資1萬億韓元,同時俄羅斯也表示可以提供不輸日本的相應材料。因此在政策扶持、資源傾斜方面的措施必然少不了,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多籃子放雞蛋」,尋找質量同等的替代品,從而提高議價權。

此為追舊,而另一方面的「追新」,我們則需要從新領域出發。例如傳統OLED需要蒸鍍環節,而新近技術噴墨印刷OLED則跳出了這一步,並且各方積累都屬於同一起跑線,這就給了我們彎道超車的機會。此外,相比OLED,Micro LED在技術優勢上會更大,迭代優勢明顯。在這塊新興領域,國產廠商諸如京東方也在進行技術攻克,跳出傳統創造新市場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和液晶的彎道超車所不一樣的是,中國的OLED從一開始就走在全球市場前列,但是想要複製在液晶產業上的空前成功,我們除了需要一點點時間以外,還需要整個市場的需求再做出一個較大幅度的提升,換言之,當市場什麼時候開始從LCD液晶向OLED大規模轉換了,那就是中國OLED產業登頂世界的時刻。

現在OLED已經來了,那麼,我們距離世界第一還會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科技 的精彩文章:

從現在到未來,我們距離比爾蓋茨的智能家居標準還有多遠?
華為Mate 30Pro屏幕曝光,主攝或升級為IMX 701

TAG:電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