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五位頂尖歷史學家堪比推理王者,看看他們都破過哪些「懸案」?

這五位頂尖歷史學家堪比推理王者,看看他們都破過哪些「懸案」?

作者:霍小山

17年前,日本天才將棋手羽田浩司,遠赴美國參加國際象棋比賽。

然而就在比賽前一天,他在酒店房間里被人襲擊死亡。他的朋友,在當天入住同一酒店的女資本家阿曼達·休斯也同時身亡,她的保鏢淺香(ASAKA)下落不明,被當成最大嫌疑人追查行蹤。

羽田浩司在臨死之前利用玻璃的機械化學效應,在水中剪了一面商家宣傳的印有「PUT ON MASCARA(塗睫毛膏吧)」的小鏡子,只留下了PTON四個字母。

這五位頂尖歷史學家堪比推理王者,看看他們都破過哪些「懸案」?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7年後,江戶川柯南,即工藤新一在網上看到這個案子的卷宗,認為「PUT ON MASCARA」去掉「PTON」,就是羽田浩司留下的兇手的重要線索——ASACA RUM(淺香就是朗姆)。

然而柯南的父親工藤優作通過推理分析,認為羽田浩司留下的暗號「ASACA RUM」應該整體解讀為「CARASUMA」,即烏丸,預示著日本半個世紀前就應該已經去世的大富豪烏丸蓮耶就是黑衣組織的Boss。

柯南父子僅僅通過17年前一面破碎的鏡子上留下的線索,就推導出了黑衣組織Boss的真實身份,其推理分析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跟某些歷史學家比起來,名偵探柯南真的不算什麼。

豆瓣上曾看過一個故事:我認識一位聰明驕傲的朋友,偏愛所有動腦鬥智的遊戲,他的電腦掃雷遊戲最快紀錄為87秒,卻始終不看推理小說,有一次,他聽我們眾人高談闊論推理小說煩了,撂下一句狠話:「我這輩子所知道的最好的推理小說是,余英時先生的《方以智晚節考》。」

這並不是一個玩笑,讀頂尖歷史學家的著作,都會有一種抽絲剝繭、酣暢淋漓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生造幾個名詞,建立個理論體系能夠比的。高手出招,一擊斃命。盲拳亂揮,花拳繡腿,才套路連著套路。

錢穆小學的時候以「鷸蚌相爭」為題寫過一篇作文,結語寫道:「若鷸不啄蚌,蚌亦不鉗鷸,故罪在鷸,而不在蚌。」老師給他的評語是;「此故事出自《戰國策燕策》,蘇代以此諷喻東方六國。惟教科書中未註明出處。今該生能以戰國事作比,可謂妙得題旨。……結語猶如老吏斷獄。」

對,看高手寫出來的歷史著作就是「老吏斷獄」。歷史學家做的事,就是通過幾百甚至幾千年前留下的隻言片語,運用推理能力、檢索能力、想像力,推導出歷史的真相。

隨手寫幾個歷史學家玩推理的例子,讓人擊節稱嘆。

這五位頂尖歷史學家堪比推理王者,看看他們都破過哪些「懸案」?

一、錢大昕:捋清河西四郡設置時間及先後關係

漢武帝新開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張掖、敦煌的確切年代,是西漢歷史上的重要問題,千年來無人可解。

《漢書·地理志》記載:

武威郡,故凶奴休屠王地,武帝太初四年開;

張掖郡,故凶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開;

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開;

敦煌郡,武帝後元年,分酒泉置。

但是根據《武帝紀》所載,四郡設置時間均與《地理志》不同。因此,《紀》、《志》之所載,必有一是一非。

錢大昕是清代開國以後以治史名家的第一人,他根據周密的考證解決了這一問題。

首先,武威、張掖兩郡,《志》中明言是凶奴王的地盤。錢氏引證《武帝紀》所載,元狩二年,「秋,凶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王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

據此,《紀》已明言此二郡設郡時間為元狩二年,因昆邪王來降,以其地置此二郡,合情合理,無可懷疑。

然後,錢氏再引證《武帝紀》元鼎六年的一條線索,「又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出九原,匈河將軍趙破奴出令居,皆二千餘里,不見虜而還。乃分武威、酒泉郡置張掖、敦煌郡,徙民以實之。」

據此,錢氏進一步考證張掖、敦煌二郡設置時間應為元鼎六年。並認為:「敦煌為酒泉所分,則張掖必武威所分矣。四郡之地,雖皆武帝所開,然先有武威、酒泉,而後有張掖、敦煌。以內外之詞言之,武威、酒泉,當雲『元狩二年開』;張掖、敦煌,當雲『雲鼎六年分某郡置』,不必雲『開』也。昆邪來降在元狩間,而《志》以為太初,張掖乃武威所分,而《志》從張掖屬元年,武威屬四年,皆誤。」

至此,這個千年難題被名偵探錢大昕「破案」。

這五位頂尖歷史學家堪比推理王者,看看他們都破過哪些「懸案」?

▲錢大昕

二、陳寅恪:「朔方健兒」的真實身份

詩聖杜甫的名篇《哀王孫》,其中有一句「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過去很多學者都將「朔方健兒」註解為朔方軍或泛指北方士卒,這種從地名概念出發得出的解釋,乍看起來,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到了近代,歷史學界的頂級大佬陳寅恪卻對此提出了質疑。因為,杜甫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正是安史之亂之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朔方軍隸屬於郭子儀、李光弼,這二人都是抗擊安祿山的名將,杜甫怎麼會去痛罵保家衛國的軍隊和將領「今何愚」呢?這明顯不合邏輯。

有了疑點,陳先生就在此基礎上開始「破案」。

首先,朔方在當時已經成為軍政區域固定的專名,因此不能用來泛指北方士卒。而且朔方的節度使安思順,一向跟安祿山對著干,所以,不能以安思順的朔方軍代指安祿山的所謂「健兒」。

接著,陳先生髮現,安祿山的主力部隊,即同羅部,過去屬於朔方軍。只因安祿山卑鄙無恥,誘殺了同羅部的酋長阿布思,佔有了同羅部的武力,所以史稱安祿山「已得阿布思眾則兵雄天下」。同羅部跟著安祿山攻陷長安後,又叛變安祿山,逃歸其舊地,最後被郭子儀、僕固懷恩所剿滅。因此,杜甫在這首詩里要譏諷的朔方健兒實際上是指反覆叛變,自取滅亡的同羅部落。

最後,陳先生還指出,《哀王孫》的中「聖德北服南單于,花門剺(li)面請雪恥」,意思是沒有了同羅部的叛軍,只能以奚兵為主力守住長安。但是奚兵戰鬥力太菜,尤其是懼怕回紇兵,而恰好這時唐軍又請來了回紇援軍攻打長安。杜甫要表達的意思是安祿山肯定玩完,困留長安的唐宗室將獲得解放。通過對其他詩句的考證,以此來進一步印證自己的推斷,陳先生對「朔方健兒」的解讀毫無紕漏。

這五位頂尖歷史學家堪比推理王者,看看他們都破過哪些「懸案」?

▲陳寅恪

三、胡適:老子的出生時間

老子是中國第一個哲學家,但是有關他的信息,就像黑衣組織的boss一樣稀少。老子大概是什麼時期的人?

《史記·孔子世家》和《老子列傳》都記載過,孔子曾見過老子。如果能正確推斷出孔子拜訪老子的時間,再結合孔子自己的年齡,就能推斷出老子的生年。

根據《史記》,孔子與南宮敬叔同適周。又據《左傳》,孟僖子將死,命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從孔子學禮(昭公七年)。孟僖子死於昭公二十四年二月。

清代學者閻若璩因《禮記·曾子問》中孔子曰:「昔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恆,日有食之。」遂推算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巳時,日食,恰入食限」。因此他斷定孔子適周見老子是在昭公二十四年,當孔子三十四歲。

然而後人胡適卻認為這種推理有問題。

疑點有三,第一,曾子的話是否可信?第二,南宮敬叔死了父親,不到三個月,是否可同孔子去宗周?第三,曾子問所說日食,即便可信,難保不是昭公三十一年的日食。

因此胡適從日食的角度出發,推斷孔子見老子在三十四歲(前518年,日食)與四十一歲(前511年,日食)之間。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所以,老子當生於周靈王初年,也就是前570年左右

這五位頂尖歷史學家堪比推理王者,看看他們都破過哪些「懸案」?

▲胡適

四、梁啟超:玄奘是什麼時候啟程的?

玄奘大師,是中國人海外留學的鼻祖。

玄奘留學總共十七年,歸國在貞觀十九年正月,這兩者都確鑿無疑。由此出發,可以推算玄奘啟程的時間,應該是在貞觀三年八月。

然而梁啟超在讀《慈恩傳》,看到玄奘在於闐所上表中有「貞觀三年出遊,今已十七年」等語,突然對貞觀三年說心生懷疑。上表年月,在貞觀十八年春夏之交,減去十八年,怎麼會是貞觀三年呢?

柯南在聽到某位嫌疑人的說辭時,也會經常下意識的感覺不太對勁,從而懷疑這個人是否是兇手。

梁啟超進一步找各種證據。他找到的兩個證據,最為有利:

第一,他查到《續高僧傳》本傳,見有「會貞觀三年,時遭霜儉,下敕道俗,隨豐四齣」,得知玄奘是混在饑民隊中出境的。而造成饑荒的原因,就是霜害。他查閱史書,發現貞觀三年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霜災。再查元年,果然,當年八月關東及河南隴右沿邊諸州出現霜害,影響了秋收,造成了饑荒。

第二,他通過研究奘途中所遇之人來進行推理。玄奘曾遇見過西突厥可汗葉護,然而根據《西突厥傳》,葉護於貞觀初被其叔所弒,其叔僭立,稱俟毗可汗。又根據《新舊唐書》記載:「值貞觀二年突厥葉護可汗見弒」,可知葉護被弒是在貞觀二年。玄奘之行,是在貞觀元年八月發生霜災後出發,第二年五月到達突厥,如果是貞觀二年,或是三年出發,就根本不可能見到葉護。

至此,玄奘肯定是在貞觀元年啟程去印度留學的。

這五位頂尖歷史學家堪比推理王者,看看他們都破過哪些「懸案」?

▲梁啟超

五、錢穆:南梁在汝州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發動了一場伐韓戰爭,這場戰爭在《戰國策》里被稱為「南梁之難」。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南梁是什麼地方?

民國歷史學大腕錢穆在撰寫《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一書中,用翔實的資料論證了了南梁的所在地。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公元前343年,魏國出兵攻打韓國,韓國太弱,就請求齊國幫忙。齊國表面上答應相救,但是卻遲遲不出一兵。待韓國五戰五敗,兵力殆盡之時,齊國才突發奇兵,「直走大梁(趣奔大梁)」。齊國軍師孫臏施以「減灶之計」將魏將龐涓消滅於馬陵道,活捉魏太子申。

在齊國出兵之前,韓國只得拚死抵抗魏軍,但是卻屢戰屢敗,《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苴率師與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

錢穆找出幾條資料進行推導,雷氏《義證》:「梁即南梁,赫即霍。」春秋哀公四年,《左傳》云:「楚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即此梁、赫也。杜註:「梁,河南梁縣西南故城也。梁有霍陽山。」服虔注云:「梁、霍,周南鄙也。」以《戰國策》文證之,即《索隱》所謂的「南梁之難」。高誘注曰:「南梁,韓邑。大梁在北,故曰南梁,在今汝州西南。」

至於南梁之難發生的時間,錢穆認為應該是在齊魏馬陵之戰的前一年,即前344年。如果,南梁之難發生在馬陵之戰之後,那麼魏國元氣大傷,怎麼會有能力再去大舉進攻韓國?

至此,錢穆得出結論:南梁(梁地和霍地)在汝州西南。戰國時,南梁是韓國的城邑。由於大梁在北邊,梁地和霍地在南邊,所以梁地和霍地被稱為 「南梁」。所以,魏伐韓的戰爭被《戰國策》被稱為「南梁之難」。

這五位頂尖歷史學家堪比推理王者,看看他們都破過哪些「懸案」?

▲錢穆

以上是我舉得五個歷史學家的成功「破案」案例。

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歷史學家也有「破案」失手的時候。例如,錢穆就曾經考證歷史上並不存在孫臏這個人,所謂的孫臏,其實就是孫武,孫臏兵法和孫武兵法如出一轍,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孫臏兵法》其實是一部偽書。

結果,1972年銀雀山漢墓中出土了大批竹簡,其中有兩部孫子兵法,一本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孫子兵法,還有一部就是孫臏兵法。

這個臉,打的真疼。

為什麼我喜歡讀歷史?因為讀歷史,就像是讀推理、懸疑小說,看歷史學家如何通過僅有的線索,來抽絲剝繭,還原真相,這個過程,非常的燒腦,也非常的有趣。

你還讀過什麼歷史學家玩推理的故事?歡迎留言分享。

這五位頂尖歷史學家堪比推理王者,看看他們都破過哪些「懸案」?

參考文獻:

1、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2、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嶽麓書社,2010年版

3、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華書局,2009年版

4、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5、錢穆《先秦諸子紀年》,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6、張步洲編《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96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太宗親自為中箭大將吮血!唐朝能對邊疆頻繁用兵靠什麼支撐?
黑船來航:繞地球半圈殺入日本的佩里,為何不直接橫渡太平洋?

TAG:生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