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為何多數宇航員只去過太空一次,就不能繼續上去了?

為何多數宇航員只去過太空一次,就不能繼續上去了?

引言:中國從2003年起將宇航員送入太空,楊利偉被稱為「中國航天第一人」,奇怪的是,為何他執行完太空任務返回地球後便再不涉足太空?難道太空環境令他恐懼?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對頭頂蒼穹充滿幻想。古時,受經濟、科技等因素的限制,人類被困在地球之內,無法深入了解與探索太空。即便如此,智慧的古人仍觀察並提出了「星宿」、「七政五緯」等概念,為現代天文研究奠定了基礎。

查看過人類發展史的朋友或許知道,在工業革命爆發之前,人類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而自工業革命後,人類的發展速度較從前提高了許多,紡織機、蒸汽機車等被推廣使用。時間來到距今約100年前,那時的人類正逐步踏上科技發展之路。自人類踏上科技道路後,人類便開始研製多種陸上設備及飛行航天設備。到了今天,人類已具備翱翔藍天、潛下深海等能力,可唯獨對地表以下以及地球之外的世界,我們還不甚了解。

雖然我們目前還不能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太空,但多年來科研人員為探索浩瀚太空所做的努力我們有目共睹。尤記得在1961年,前蘇聯將宇航員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送入了太空,他成為了太空第一人,人類也由此拉開了探索太空的序幕。

8年過後,1969年,美國航空航天局也將本國宇航員送入了太空,他的名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叫做阿姆斯特朗,他還將自己的足印留在了月球上,以證明人類來過。

雖然在地域面積以及資源儲備方面,中國並不比蘇聯和美國遜色太多,但從近代開始,中國便不斷遭外敵入侵,持續時間達8年的抗日戰爭更是嚴重阻礙了中國的進步與發展。雖起步較晚,但憑藉著不怕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中華人民團結一致,排除萬難,最終實現了在外界看來不可能實現的航天夢。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帶著人們的美好希冀,乘坐神舟5號飛向了太空,這是我國實施的第一個載人航天項目,楊利偉也被譽為「中國航天第一人」。

有關神舟五號順利升空的消息被報道後,許多人紛紛露出了羨慕的目光,感嘆楊利偉是一名幸運兒,他不僅能領略太空的美妙風采,還能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如此殊榮是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無法享有的。但是,事實上,當一名宇航員是十分辛苦的,進入太空也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容易且美好。如果進入太空真的是一件輕鬆而又美妙的事情,為何幾乎不見有宇航員重返太空?一般來說,當宇航員凱旋歸來時,民眾都希望他(她)能再接再厲,再入太空搜集訊息。可是,多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包括楊利偉在內的多數宇航員,有且僅有一次航天經歷,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進入太空需面臨重重風險與挑戰。暫不說進入太空,哪怕是搭乘飛機去到距地表約8000米的高空,人們都需面臨氣流、風速等挑戰,稍有不慎,便可能釀成機毀人亡的悲劇。而進入太空與進入高空相比,其危險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進入太空後,一方面需適應完全陌生的真空環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承受強大氣壓、強烈輻射等,這對人體、對機體來說都是十分嚴峻的考驗。

其次,太空環境不僅考驗宇航員當時的生理、心理狀況以及當場應變能力,還會給宇航員帶來一系列後遺症。據有關人員透露,彌散在太空中的強烈輻射能穿透厚重的宇航服直擊宇航員的身體。通常的,宇航員需休息3年才能完全恢復。而3年過後,宇航員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遠不如之前,若要再進太空,還需再次進行嚴酷訓練,宇航員的年齡及身體狀況都不允許他(她)再進太空。說到這,你是否明白為什麼宇航員大都只去太空一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宇宙探索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墓中的燈為何千年不熄?研究員深入研究,最終找到答案
地球水資源並非自然生成,或來自其它星球,生命起源再引爭議

TAG:科學宇宙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