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永平:一位中國皇帝與阿拉伯商人的對話

王永平:一位中國皇帝與阿拉伯商人的對話

在阿拉伯古文獻《中國印度見聞錄》中,有一部分內容成書於公元916年,即後梁末帝貞明二年。其中談及作者的朋友、巴士拉城的商人伊本·瓦哈卜的中國之行,此行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位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商人得到了中國皇帝的親自接見,並且留下了一段頗有意思的對話。

首先,中國皇帝向這位商人打聽阿拉伯的情形,還問到阿拉伯是怎樣打敗強大的薩珊波斯王朝的。這位商人回答說:「那全是托真主的庇佑,另外也因為波斯人崇拜火和日月星辰,褻瀆了真主,所以真主才幫助我們消滅了它。」皇帝感慨地說:「波斯是世界上最有威望、最文明、最強盛的國家,它的人民聰明智慧,而阿拉伯竟然能征服它,真是了不起啊!」

接著,皇帝又問商人,阿拉伯人對於世界各國君主及其國力強弱是如何評論的。這位商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於是,皇帝就讓翻譯告訴他說:「在世界上的所有君主中,我只重視五個。第一為伊拉克(即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國主,處世界之中心,疆土最為廣大,其餘的王國都圍繞著它,因此為『王中之王』;第二為我國皇帝,是世界上最善於治國的君主,君臣關係和諧,臣民對皇帝的忠誠是任何國家都不能比擬的,因此稱為『人類之王』;第三是『獅子王』,就是與我國相鄰的突厥國王;第四是『象王』,就是印度王,也稱為『智慧之王』;第五是拜占庭王,我們稱他為『美男之王』,因為世界上的男子都不如拜占庭的男子英俊。這五王是世界諸王中的佼佼者,其餘諸王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然後,皇帝又給商人展示了皇家收藏的有關諾亞方舟以及耶穌、摩西、穆罕默德等聖人的畫像,並熟知他們的事迹。另外,皇帝還將佛像和老子等聖人的畫像展示給商人,並告訴他這是印度和中國的「先知」。

最後,皇帝還向商人問起哈里發的情形和裝束、伊斯蘭教的教規和信條以及關於世界的年齡等方面的問題,令這位商人大為折服。

這段對話有一些值得懷疑的地方,有的學者早就指出,哪裡有中國皇帝承認阿拉伯君主為世界第一、而自認為第二的道理。可能是作為阿拉伯人的瓦哈卜為了迎合國人的心理,而有意改變了談話內容。不過,通過他們的對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與阿拉伯雙方對世界的了解。

公元9世紀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開放的唐王朝統治時期,當時的阿拉伯地區則是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據稱這位阿拉伯商人是在唐末黃巢大起義之前到達長安的,當時在位的皇帝是以昏庸而著稱的唐僖宗。這位12歲就即位的少年天子,缺乏治國能力,整天沉溺於吃喝玩樂,最後被黃巢率領的起義大軍攻破長安,狼狽逃竄四川成都。但就是這樣一位荒唐的年輕皇帝,卻給阿拉伯商人留下了聰明、睿智、好學、知識淵博和溫文爾雅的印象。

唐僖宗之所以在阿拉伯商人面前會有這樣的良好表現,是和唐王朝長期以來奉行對外開放政策,積極開展域外探索,與各國保持友好關係,從而帶來了關於世界認知觀念的新變化有關的。

阿拉伯帝國崛起於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用《古蘭經》鼓勵他的門徒說:「為了追求知識,雖遠在中國,也應該去。」所以從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阿拉伯遣使和唐朝通好,在此後的148年間,共計來使達39次之多。其間唐朝和阿拉伯雖然在751年(唐玄宗天寶十載),在中亞的怛邏斯發生衝突,唐軍戰敗,但是雙方的友好關係卻沒有中斷。

中阿之間的商業貿易活動也非常繁榮。大批阿拉伯商人來到中國,長安、洛陽、揚州、廣州、泉州等地到處都有他們的足跡,不少人在中國定居落戶,娶妻生子,有的還在唐朝任職。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阿拉伯商人的後裔李彥升在長安考中進士,堪稱中阿友好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

在怛邏斯之戰中被俘的唐朝人杜環,在阿拉伯留居10年,歸國後將他的所見所聞撰寫成《經行記》一書,書中介紹了他在阿拉伯都城亞俱羅親眼見到許多中國的工商業者在那裡工作,有「綾絹機杼、金銀匠、畫匠,漢匠起作畫者,織絡者。」後來,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曼蘇爾(754-775年)在營建新都巴格達時,曾興奮地說:「這裡是一處優良的營地。此外,這裡有底格里斯河,可以把我們和老遠的中國聯繫起來,可以把各種海產和美索不達米亞、亞美尼亞以及附近的糧食,運送給我們。」

隨著中阿關係的日益密切,阿拉伯人關於認識世界的一些觀念也傳入中國。如關於「五主」的說法,明顯受到了古代印度「四天子」說的影響。「四天子說」最早見於東晉時期從天竺來的僧人迦留陀迦翻譯的《十二游經》:「閻浮提中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域,有八國王,四天子。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名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地饒金銀璧玉。西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馬。」其實,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的孫吳派康泰出使扶南時,就聽說了類似的傳聞。後來,赴印度求法的東晉僧人智猛和唐朝僧人玄奘也都聽說過類似的說法。阿拉伯帝國興起以後,結合兩河流域的傳統說法,又將此說改造成「五主說」,納入了阿拉伯地理學的範疇。從唐僖宗與阿拉伯商人之間的對話中,明顯可以看出中國、印度、阿拉伯甚至拜占庭等多元文明互動與認知的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韋力:印譜收藏第一人
胡洪波:諾曼底戰役中的中國軍人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