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那個用西瓜胡蘿蔔聽音樂的女孩,被曼徹斯特政府請去城堡辦展,這個90後中國藝術家太拉風

那個用西瓜胡蘿蔔聽音樂的女孩,被曼徹斯特政府請去城堡辦展,這個90後中國藝術家太拉風

每年一到夏天,表面很冷靜的英國人就隱藏不住自己內心的騷動了……

各種大大小小的音樂節、藝術節扎堆,不管去哪裡都超級熱鬧。

很多英國大城市都變成了藝術勝地,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們,都用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像什麼Glastonbury音樂節啦、愛丁堡藝術節啦、BBC Proms等等等等的,歷史悠久,新聞報道也很多,這些大家都很熟了。

不過今兒我們要說的,是英國另一個雖然很年輕,但是在全世界藝術圈影響力幾乎排得上頭名的藝術節,

那就是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英文縮寫MIF。

到今年為止,隔年一次的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僅僅舉辦了6期,也就十來年的歷史,但是由於它的特殊性,使它成為了教科書般的藝術標杆。

特殊在哪兒?簡單來說,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是世界上首個只呈現原創委約作品的綜合類藝術節,也是同類里最大規模的。

這個意思就是,來參展的項目和藝術家,都不是隨隨便便自己報名就能參加,而是由主辦方、英國政府機構、藝術界泰斗專門邀請來的,而且作品均是接受委託後全新創作,並不是拿已經完成或展出過的作品來就行。

能收到這個藝術節的邀請,基本上就是全世界先鋒藝術家們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之一了。

不僅對於藝術家挑選極其嚴格,涵蓋的領域也極其之廣,從繪畫攝影、裝置藝術、音樂、舞台表演、舞蹈等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藝術形式它都有,還動不動就玩跨界。

就拿今年受邀參展的藝術家舉例,有好多都是在各個圈子裡如雷貫耳的名字,

比如說帶著音樂作品前來的小野洋子,比如說打造了全新舞台劇的Idris Elba,還有把整個藝術中心變成影音作品的大導演大衛·林奇!

世界知名大藝術家們的船新作品,光這一點就足夠令人興奮了。

而且這個藝術節除了面向公眾的展示,還有藝術界大佬們的相互交流,其中的重頭戲就是首屆Distractions高峰論壇,這是由英國曼徹斯特政府與英國曼徹斯特市長辦公室主辦、藝術機構FutureEverything、Sound City和曼徹斯特藝術節(MIF)協辦的。

總而言之,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就是藝術節中的戰鬥機,錯過一次等兩年的那種。

話說每次遇到這種超贊的藝術盛會,我第一件事都是在其中尋找咱們中國藝術家的身影,畢竟在海外遇老鄉,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事兒。

今年,有個90後中國藝術家,出現在了這屆Distractions論壇中,而且來頭不小,她是被曼徹斯特政府邀請而來的,算是第一次曼城政府與中國藝術家的深度合作。

劉佳玉,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新媒體藝術家,一個了不起的90後東北姑娘。

作為一個新媒體藝術家,她最擅長的就是把數字藝術和城市生活結合,既有柴米油鹽的生活氣息,又帶著未來的藝術科技感,之前的作品可以說是相當有趣。

比如之前在香港展出的《穹頂之下》(Under the Dome – PMGami)。

這些漂亮的機械花朵開合旋轉、變換顏色可不是隨機的,它們由電腦控制,根據不同的數據產生千變萬化的形態。

而這些參數,則是霧霾、煙塵和其它污染物的數據,經過計算公式的數據轉化,呈現在了可視化的機械花朵之上。

把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的空氣污染,變成了迷幻的藝術裝置,最美污染物指示器有沒有!

還有2017年,劉佳玉在倫敦泰晤士河畔展示了全新作品——《河邊》(The Riverside)。

《河邊》由真實的河床雕塑和「流經其上」的虛擬溪水組成,「真實」的水波反光在溪水表面彈跳,同步反映著八個時區之外的日光與月光變換。

為了完成這件作品,劉佳玉和團隊首先在北京找到了一段流經長城的小溪,截取了其中一段,並對河床進行3D掃描成為了基礎的混凝土雕塑。然後以此為基礎,用計算機視覺軟體創造了動態的「溪水」,通過6個高清投影儀投射在「河床」之上。

光影與實景的組合,劉佳玉把北京的一段山谷,如夢似幻地安放在了倫敦的泰晤士河邊。

2018年的《菜市場和弦》,則帶著更濃的市井煙火氣息。

咱們去買菜買水果,都要這個摸摸那個碰碰,挑挑揀揀對吧?

劉佳玉就把這個「觸摸」的動作,轉化成了悅耳的音樂。

她把水果和蔬菜當做電容處理,聲音是把50個midi轉成信號源放到主板的上位器中,對應不同的信號,參與體驗的觀眾帶上腕帶,便可以與電路聯通,觸碰不同的物件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於是各種蔬菜瓜果就成了樂器,拍拍西瓜,掂掂檸檬,如果你技術夠好都能拉個樂隊,演奏一首電音小曲,再搭配上菜市場最熱鬧的叫賣聲和砍價聲,一出菜市場和弦就此完成。

可以說是創意滿滿,又好聽又好玩的設計了。

其實看完原理你不會覺得這有什麼黑科技,但就像劉佳玉自己說的:「雖然一直在做新媒體,但是用最新的技術並不是我所在意的,反而是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合適的媒介。」

使用技術卻不完全依賴技術,從藝術家本人的創造力出發,從而達到令人驚嘆的未來效果,這就是新媒體藝術的最大魅力。

而這次她在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Distractions高峰論壇的參展作品,在複雜程度和規模上又上了一個台階。

和《菜市場和弦》一樣,這次參展的《佇林染天Tracing the Sky》也是一個互動性的沉浸式作品,而這一次的表達方式,是夜景AR增強現實。

作品地處於曼徹斯特維多利亞時期歷史最悠久的建築下方深處,劉佳玉建立出一個平靜的沉浸式體驗空間。通過三維掃描,重塑建築空間並將其生成的立體投影附著於空間結構表層; 呈現出水墨式的漂浮動態效果暈染所在空間。

整間黑暗的地下室被投影之後,既像是繁星遍布的宇宙,又像是熒光點點的深海。

劉佳玉更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個人生活體驗,從小在北京的家裡遙望的西山,成長中倫敦的窗外俯瞰的樹木湖泊,都融合在曼切斯特古老城堡的光影世界裡,為觀眾營造出宛如「樹之上、天之間」的獨特體驗。

當然這還只是作品的畫板而已,作為互動沉浸式的藝術作品,參觀的觀眾能夠如何改變這片立體的畫布,才是重中之重。對此,劉佳玉表示,這件作品可以成為一個想像的開始,「不是說我先告訴觀眾來到這個空間之後就一定能夠體驗到什麼。我覺得每個觀眾都可以重新給這個空間一些新的東西、新的信息。」

所以,在這次展覽中,每個觀眾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

體驗環節中,每次進入這個空間的約10位參觀者,都會被發放一部OPPO Reno10倍變焦版手機,基於手機的AR能力,以及藝術家團隊專門開發的AR程序,帶著這個手機,就像是擁有了靈感延伸的畫筆。

跟隨著手機的移動,天藍色的光影漸進漸出於白色雲霧之中,輪廓的痕迹忽隱忽現,使時空的裂縫被捕捉並重塑,同時,根據數據與互動實時生成的自然性聲音環繞空間,最終將激發出每個觀者都獨一無二的多維感知。

觀眾使用手機進行互動的時候,打開手機的拍照或者攝像,移動手機,隨著手機移動或者晃動的快慢,作品展現的光影、發出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

OPPO的技術加持遇上劉佳玉天馬行空的藝術思維,一個充滿了自然意境和人文情懷的現代藝術作品就呈現在了大眾面前,也無縫地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讓觀眾走進光影的空間,忘記外界的存在,而開始思考我們和身邊空間,以及所處城市的關係。

來看看現場的視頻吧,更震撼:

在昏暗的環境里創作攝像頭作為輸入信號的互動式作品,其實是有很大難度的。

在暗光中的燈光類和影像類作品,用一般的手機很難拍出、還原出作品原本的光效,特別是劉佳玉的作品通常是藍色的,這就使得她的作品在手機鏡頭中更難呈現出原本應有的樣子。而嘗試過OPPO Reno 10倍變焦版手機之後,對暗光藍色光影的捕捉效果,令劉佳玉感到非常驚喜。

其實一直以來,OPPO都是一個深耕藝術圈的手機品牌。

從Find X到Reno,OPPO一直走的是科技與藝術融合的路子,除了內核的強大,在設計上也是獨樹一幟,比如Reno獨特的「海豚鰭」側旋結構。

之前Reno發布之際,就聯手多個國家知名藝術家推出過Reno主題插畫。

OPPO還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展開深度合作,助力年輕設計人才參加米蘭設計周。

這次助力劉佳玉亮相英國頂級藝術活動,是OPPO在藝術探索道路上的又一個成就。

劉佳玉用OPPO Reno來完成這項作品,和Reno自身強大的科技實力是分不開的。

藉由OPPO Reno強大的夜拍功能——超清夜景2.0,即使在這樣黑暗的環境中,人、手機與投影之間的互動無縫銜接,而且OPPO還專門為這項展覽進行了調校,使作品中的藍色更完美呈現。

而Reno 10倍混合光學變焦技術,讓你可以放大觀察並記錄建築投射的細節、光影的微妙變化,感受由觀者自己與藝術作品所交互出的點點滴滴。

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才創作出《佇林染天Tracing the Sky》這樣優秀的藝術作品。

劉佳玉在這樣一個昏暗地下空間之中,創造出了一片科技的深空,在幽深的地下古建築里,抬頭仰望尋找自然的奧義。

當然啦,劉佳玉只是這次藝術盛會的藝術家之一,另外MIF的每個作品,都像它一樣值得你連聲驚嘆或駐足思考。

如果你最近剛好在英國,那一定不要錯過直到7月21日才閉幕的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畢竟能夠親身體會世界頂級藝術盛事的機會並不多。

大家別忘了去給咱國人的技術和作品打個卡點個贊,臨場感受一下咱們的優秀青年藝術家的藝術對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海灘發現無腿女屍,當晚丈夫就向警方自首:「妻子太強勢了」
加雞蛋,加威士忌,有的還加芝士…世界各地咖啡花樣也太多了啊!

TAG:英國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