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武則天時代與唐詩初形成下:嚴格意義上的「唐詩」是什麼樣子?

武則天時代與唐詩初形成下:嚴格意義上的「唐詩」是什麼樣子?

所謂格律詩,就是不光是簡單句末押韻,對整句的平、仄的音調限制也是非常嚴格的,這平就幾乎相當於現代漢語拼音里的第一聲平聲。仄,字面是彎曲的意思,其他不是平聲的音節都是仄聲,但是千萬不要把現代漢語拼音裡面的音節和仄音對應起來,古時候人說話肯定不止我們現在這幾個聲調。有的聲調都已經消失掉了,有的聲調反而在南方有些地方的方言和日本話裡面還存在。

以五言詩為例,符合平仄規律的音調限制分兩種,一是 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平音,春、深,平音;一種是平起平收: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空山新,平起;來秋,平收。還其他限制就不展開講了,內容太專業(額,主要是估計寫了也沒啥人會看)。

武則天時代與唐詩初形成下:嚴格意義上的「唐詩」是什麼樣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總之,南齊世家大族發明的這些永明體詩,就是格律詩的發端。但是詳細的格律詩這一套規定怎麼確定下來,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就在武則天時代。所以李唐政權雖然是個北方政權,血統也是鮮卑血統,但是文化上卻是南朝文化征服他們。格律詩是個漢族貴族的東西,所以李唐王朝一直到武則天本人,都特別愛用御制詩(皇帝自己寫的詩)來強調自己的正統性地位,無論在特別重要的祭祀場合,還是和大臣遊玩的社交場合。比如皇帝去某某地遊玩,高興地做了一首詩,這就是御制詩。

如果皇帝命令隨從官員們大家和他一首。頓時周圍呼啦啦幾十上百人做了詩,但是題目都一樣,叫「奉和某某某」,這個「奉」字,按照它的本義來講,就是「捧」字。意思是雙手捧了皇帝的原作,照樣也做一首。現在它已成為恭敬的禮貌詞,比如「奉答」、「奉命」。如果皇帝只是遊玩,水平有限,自己沒寫詩,硬生生讓隨行大臣自己寫,這時周圍的幾十上百人也會齊刷刷迅速把詩寫好,不過題目又變了,叫某某某應制。因為皇帝的命令,稱為「制」或「詔」,所以應制詩就是皇帝讓你寫,但是皇帝自己不寫的詩。

又比如有許多社會賢達聚在一起,大家用同一題目做詩,第一個人做的第一首詩,稱為「首唱」;大家跟著做,稱為「和」。這整個賽詩的行動,稱為「唱和」。所謂詩文唱和,就是這麼來的。

除開這些社交場合,詩還有科舉考試這一層實用意義,在武周統治前後,唐朝科舉開始用考詩賦取代雜文,並且有嚴格格律限制。也就是是文學之士。武則天一輩子喜歡用擅長寫漂亮話的人才,這個習慣背後有她女性獨有的思維考量在裡面。

說了這麼多,簡而言之詩歌在武周一朝開始盛行有著極為現實的兩個原因:一方面,詩是統治階級精英的社交貨幣;另一方面,詩也是精英們維護自己統治形象和上下階層流動的政治工具。

武則天時代與唐詩初形成下:嚴格意義上的「唐詩」是什麼樣子?

武則天其人有愛才的名聲,她愛的才有兩種人(那些陪她解決孤獨寂寞冷的情感和生理問題的人才除外):一種是確實能治國的人,出將入相,比如狄仁傑這種。另一種叫詞臣。就是專門進入中央文藝宣傳機構,成天琢磨為天后娘娘、乃至於後來的則天大聖皇帝寫一些漂亮話,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人(美其名曰文學之士,後來明清的所謂某某閣大學士,就最早脫胎於這批人)。

比如初唐四傑,王、楊、盧、駱之一的楊炯。還比如後來的宋之問沈佺期等等,宋之問這人多說兩句,因為他是典型的武則天時代的暴發戶,他這個人出身小官僚家庭,山西汾陽人,老爹以前是給朝廷中央檔案館整理古籍一類的小官兒。所以出身就不是關中地區,又紅又專那種,本來一輩子就只能望著天花板。好,碰上武則天廣開科舉。一看文章寫的不錯,挺有文采,主要小伙兒長的不錯,身姿挺拔,人也帥氣。武則天那時候剛開始有殿試,相當於高考的時候皇帝親自監考,於是一高興就把小伙兒順手放身邊兒了。這真是龍門一躍,從此以後宋之問的階級屬性就改變了。他進入武則天的跟班兒序列之後,除了成天寫一些粉飾太平的詩詞,就是成天琢磨著怎麼再進一步,成為武則天的面首(額就是男寵嘛)。他為了這個目的不惜和當時武則天的正牌兒面首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走的非常近,乃至於後來武則天死後被迅速慘遭流放。

武則天時代與唐詩初形成下:嚴格意義上的「唐詩」是什麼樣子?

話說小伙兒在風頭正勁的時候,有一次,他瞅准機會給武則天進獻了一首艷詩,終於得到召見。他這個人又善於表達自己,又有文采,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武則天就看著他說,得得得說完,直接讓他走了。弄的宋之問自己也莫名奇妙, 覺得我都這樣了你還不喜歡么。所以千方百計打聽到底哪兒不對,結果後來隱隱約約聽說,武則天等他走了說了這麼一句,說,宋之問這個人啊,哪兒都好,可就是有口臭,熏的朕實在忍受不了。

原來,宋之問他牙不好,所以有口臭。居然是因為這麼個匪夷所思的細節他的面首之夢沒能夠實現,耿耿於懷一輩子。當然武則天的這些詞臣,不僅僅宋之問,絕大部分人最後等武則天死了全部被流放了。因為李家的天下一復辟,對武則天從前寵幸的人肯定是全盤否定。政治立場問題是生與死的問題,從來都是這樣。這裡面就包括前面說的楊炯。不過有句話叫 「江山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就說時局動蕩起來詩才有內容,經歷了滄海桑田詞句才有感染力,不然都是粉飾太平的東西讀起來也沒啥勁。這些詞臣本身確實有才氣,再加上武則天時代大量被要求去寫應制詩,所以格律詩的格律,最後就被武則天的這批詞臣,尤其是宋之問和另一個叫沈佺期的,給確定下來。這些人被流放之後寫的東西確實都非常有真情實感,比如宋之問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最後一句真的是家喻戶曉,近鄉情更怯,已經恨不得成了成語了。宋之問在武則天死後被一貶千里,從長安派到嶺南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做官。相當於是流放了。這一招我們現在很多企業也用,比如要到了年中變相裁人的時候,有不要給解除勞動合同違約金,就發個通知說,現要求某某某明天去本公司新疆哈密縣分公司上班,不然視同曠工解除勞動合同。現在遇上這種倒霉企業扭頭走人就行了,但是當時朝廷下旨就必須去。宋之問嶺南呆了一陣,朝廷又召他回去。這時後他跟長安早就斷了聯繫了,所以是「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他一方面根本不知道中央是個什麼政治局勢,一方面又不得不回去,而且說實話真的想回去,所以只能一肚子牢騷還又又心懷忐忑地往回趕。這才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另一個詞臣,沈佺期也有一首詩。雖然他們在長安里也寫詩,但那詩都不能看,空洞無物。這首叫「夜宿七盤嶺」,也是他在武則天死後流放的時候寫的。這哥們兒流放的更遠,流放到越南,七盤嶺是他流放途中路過四川的時候寫的。


獨游千里外,高卧七盤西 。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 。 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首聯這「獨游千里外,高卧七盤西」大白話了,七盤西就是七盤山,我自己特別喜歡次聯,「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感覺那月亮就在窗戶邊,伸手就能碰到,銀河就正好飄在腦門子上,恨不得馬上就要傾瀉而下那種。

武則天時代與唐詩初形成下:嚴格意義上的「唐詩」是什麼樣子?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這裡要解釋一下,平仲是銀杏的別稱,因為銀杏是南方特產,所以平仲就代指南方的草木。清夜子規啼,子規是杜鵑鳥,大家注意子規或者杜鵑這個東西以後在我們講的詩裡面會反覆出現,什麼李商隱的望帝春心托杜鵑。都是說這種鳥,因為叫聲好像不停叫「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一般都被用來寄託身在異鄉的離愁。「 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我這兒還在聽杜鵑叫喚「不如歸去」呢,您那兒雞都開始打鳴兒了,又天亮該上路了。

所以著流放的生活真的是生不如死。不過,從上面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的唐詩不僅有確定的格律比如嚴謹的對仗,平仄,押韻;還有了內容,有真情實感。是後來真正意義上我們看到的唐詩了。

武則天時代與唐詩初成形上:格律詩是南朝貴族發明的

為什麼唐詩要和唐史一起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宣閣李亞庭 的精彩文章:

「千萬孤獨」柳宗元:人生不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TAG:林宣閣李亞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