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因明處 論出離、論多所作法

《瑜伽師地論》因明處 論出離、論多所作法

《瑜伽師地論》因明處(17)

論出離、論多所作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五

六、論出離

論出離者:謂立論者,先應以彼三種觀察,觀察論端,方興言論,或不興論,名論出離。

怎麼叫做「論出離」呢?「立論」的人,若想和別人家辯論,要立出來一個道理,應該怎麼準備一下呢?「先應以彼三種」情況來「觀察」,「觀察論端」:「論端」是言論的開始。觀察言論的開始,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樣建立這個論,預先要想好。「方興言論」:然後再開始發表出來言論,「或不興論」:或者就不要同人家辯論。先觀察好,這叫做「名論出離」。「出離」是什麼?就是出離過失,。

三種觀察者:一、觀察得失,二、觀察時眾,三、觀察善巧及不善巧。

「三種觀察」,這是列出來。

六、一、觀察得失

六、一、一、辨觀察

觀察得失者:謂立論者,方興論端,先當觀察我立是論,將無自損損他及俱損耶?不生現法後法及俱罪耶?勿起身心諸憂苦耶?莫由此故,執持刀杖,斗罵諍訟,諂誑妄語,而發起耶?將無種種惡不善法而生長耶?非不利益安樂若自若他及多眾耶?非不憐愍諸世間耶?不因此故,諸天世人無義無利不安樂耶?

「觀察得失者」:這一個意思是這樣,「謂立論者,方興論端」:在建立言論開始的時候,「先當觀察我立是論」:已經先觀察我建立這樣的言論,「將無自損損他及俱損耶」?將來會不會或者是損害自己,不損害他人;或者是損害他人,不損害自己;或者自己他人都是有損害,這樣想一想。

「不生現法後法及俱罪耶」?我建立了這樣的言論,會不會能夠生出來現法罪,或者後法罪及俱法罪呢?「現法罪」:現在的生命體,會有因此而引發罪過;或者現在沒有,將來可是有罪過,叫「後法罪」;或者現在也有罪過,將來也有罪過,叫「俱罪」過。會不會這樣子?

「勿起身心諸憂苦耶?莫由此故,執持刀杖,斗罵諍訟,諂誑妄語,而發起耶」?我若建立了這樣的言論,會不會有可能生起身苦、心憂苦呢?「莫由此故」:不要由這個言論,而引起來「執持刀杖」,互相「斗罵諍訟」、「諂誑妄語」。

「將無種種惡不善法而生長耶」?我若有這樣的言論,將來會不會有種種的惡不善法的罪過生起呢?「非不利益安樂若自若他及多眾耶」?我立這種言論,能不能利益自己和他人及多眾,安樂自己及他人及多眾呢?

「非不憐愍諸世間耶」?我若是這樣立如是論,是對世間人有哀愍心,還是沒有哀愍心呢?「不因此故,諸天世人無義無利不安樂耶」?會不會因為我造此論使得諸天世人沒有辦法成就聖道,也沒有辦法得到世間及出世間的安樂。

以上的事情,立論者都是要考慮的。

六、一、二、顯出離

六、一、二、一、於不應作

彼立論者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所立論,能為自損,乃至天人無義無利,亦無安樂;便自思勉,不應立論。

「彼立論者如是觀察」的「時」候,若自己知道「我所立論」,「能為自損,乃至天人無義無利,亦無安樂」的話,「便自思勉,不應立論」:便自己思惟,勉強自己,我不要這樣做,我心裡想要這樣做,但是不要這樣做,這就是「勉」,不應該立論。

六、一、二、二、於所應作

若如是知我所立論,不為自損,乃至能引天人義利,及與安樂;便自思勉,當立正論。

「若如是知」:若能夠這樣知道,「我所立論,不為自損」:也不損他,「乃至能引天人義利」,及引天人的「安樂」;「便自思勉,當立正論」:那應該建立正論,來利益人,來安樂人,應該這樣子。

是名第一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或者立論,或者是不立論,這叫做論出離相,就是出離過失,能有功德。

韓清凈《披尋記》:「觀察得失至或作不作論出離相者:此中自損、損他及與俱損,乃至身心憂苦。如前〈有尋有伺地〉釋應知。(陵本九卷九頁)執持刀杖等,謂身語惡行。種種惡不善法,謂欲、恚、害尋伺。如是等類為觀察時,是名觀察過失。利益安樂若自若他,乃至天人義利及與安樂,如是等類為觀察時,是名觀察功德。若墮過失,不引功德,是不應作,便不興論;若離過失,能引功德,是所應作,當興言論;是名第一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此處文中從「將無自損、損他及俱損耶?」到「勿起身心諸憂苦耶?」在〈有尋有伺地〉《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已經說過了。執持刀杖等,是身業和語業的惡行。種種惡不善法,是指欲、恚、害尋思。於如是等種種情形觀察時,是名觀察過失。以如是等類為觀察時,是名觀察功德。觀察以後如果發現造此論會有過失,而且不能引發功德,就不應該造論了;如果能遠離過失,能引發功德,就應該要造作這樣的言論,這就是第一個或造論或者不造論使令自己能夠出離過失的相貌。

六、二、觀察時眾

六、二、一、辨觀察

觀察時眾者: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善觀察現前眾會,為有僻執,為無執耶?為有賢正,為無有耶?為有善巧,為無有耶?

「謂立論者,方起論端」的時候,「應善觀察現前眾會」:顯現當前集會的人,「為有僻執,為無執耶」?集會的這些人,是不是有邪僻的執著,不合道理的執著?「為無執耶」?為是沒有執著呢?都是有智慧的人呢?「為有賢正,為無有耶」?都是賢哲的人,都是品德好,有智慧的人,「為無有耶」?這是一種觀察。「為有善巧,為無有耶」?有善巧通達法義的人,「為無有耶」呢?這都是要觀察考慮的。

六、二、二、顯出離

六、二、二、一、於不應作

如是觀時,若知眾會唯有僻執,非無僻執;唯不賢正,無有賢正;唯不善巧,無善巧者。便自思勉,於是眾中不應立論。

「如是觀」察的「時」候,「若知眾會唯有僻執,非無僻執」:大眾裡面只是唯有僻執的人;唯有不賢正的人,「無有賢正」;「唯不善巧」的人,沒有善巧通達法義的人。「便自思勉,於是眾中不應立論」。

六、二、二、二、於所應作

若知眾會無所僻執,非有僻執;唯有賢正,無不賢正;唯有善巧,無不善巧。便自思勉,於是眾中應當立論。

「若知眾會無所僻執」:觀察現前聚在一起的大眾,沒有那些邪僻執著的人,還是他們沒有執著?「唯有賢正」:有正義感的、有智慧的人。「無不賢正」;「唯有善巧」通達法義的人,「無不善巧」的人。「便應思勉,於是眾中應當立論」。

是名第二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是名第二種,「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韓清凈《披尋記》:「時眾等者:此中僻惡見諸外道前。正,哲者前。善巧,於善解法、婆羅門前。於此時眾察,或不興論,或,是名第二或作不作出離相。

僻執,是指在有邪見的外道。賢良正直,是指在有德行、有智慧的人。善巧,是指能夠善解法義的出家人或有學問的婆羅門。在這些當機眾當中,應該善巧的觀察,或者不要造論,或者是要造論,這是第二種觀察時眾到底要不要造論。

六、三、觀察善巧及不善巧

六、三、一、辨觀察

觀察善巧不善巧者: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自觀察善不善。我於論體、論處、論依、論嚴、論負、論出離等,為善巧耶?不善巧耶?我為有力能立自論摧他論耶?於論負處,能解脫耶?

怎麼叫做「觀察善巧不善巧」呢?

「謂立論者方起論端」的時候,應自己要觀察「善」與「不善」。怎麼觀察呢?「我於論體、論處」:論的「體」性、論「處」所、論所「依」、論庄「嚴」、論墮「負」、「論出離等」,「為善巧耶」?對於這些事情,我是不是有智慧,能夠做得到呢?「不善巧耶」?或者不能夠這樣勝任這件事呢?「我為有力能立自論摧他論耶」?我是有這樣智慧的力量,能建立自己的理論,來摧伏對方的理論呢?「於墮負處,能解脫耶」?能夠解脫對於論負處的過失嗎?

六、三、二、顯出離分

六、三、二、一、於不應作

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無善巧,非有善巧;我無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勉,與對論者不應立論。

如是觀的時候,「若自了知我無善巧,非有善巧;我無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勉,與對論者不應立論」,不要辯論了,不要立論了,辦不到的事情,不要辦,「不應立論」。

六、三、二、二、於所應作

若自了知我有善巧,非無善巧我有勢力,非無勢力。便自思勉,與對論者當共立論。

「若自了知我有善巧」:自己若明白自己有這樣的善巧智慧,「非無善巧;我有勢力」:有這種威力,「非無勢力。便自思勉,與對論者當共立論」,應該這樣想一想。

是名第三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這就是第三種或作不作論出離過失的相貌。這樣想一想,辦不到的事就不要辦,不是蠻好嗎?什麼事也沒有。

韓清凈《披尋記》:「察善巧不善巧等者:於義諸所有事,能,是名善巧;不,名不善巧。所有事,即前說論體乃至多所作法,故於文中,置有等言。於此事,察,或不興論,或,是名第三或作不作出離相。

於觀察所立宗義之論體乃至論多所作法等事,能夠深刻的思惟簡擇,稱為善巧。如果不能深刻的思惟簡擇,稱為不善巧。諸所有事,是指前面所說的論體、論處所、論所依、論莊嚴、論墮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這七種因明的內容,因此於文中,安置有「等」字,等就包括論多所作法。對於種種因明的這些事,要善巧觀察,到底應不應該造論?應不應該造論?應不應與他人辯論?這就是第三點或作不作論出離過失相。

七、論多所作法

論多所作法者:謂有三種於所立論,多所作法。一、善自他宗,二、勇猛無畏,三、辯才無竭。

「論多所作法者」:「因明論」,有很多的作用。是什麼呢?「謂有三種於所立論,多所作法」:「多所作」,這就是有三種的不同。「一、善自他宗,二、勇猛無畏,三、辯才無竭」。

韓清凈《披尋記》:「論多所作法至辯才無竭者:論莊嚴中說有五種,今於此中唯取其三,名多所作。謂善自他宗,言具圓滿,及與無畏。所餘二種,於所立論,非多所作,是故不說。辯才無竭,即彼言具圓滿所攝應知。

「說有五種,今於此中唯取其三」,論莊嚴裡邊,一共是有五相,從五個裡面,只取其中的三相,「名多所作」。這三種就是「善自他宗,言具圓滿,及與無畏」。一共是五種,敦肅和應供這兩種不取。「所餘二種,於所立論,非多所作」,那兩種對比起來,不是能作很多的事,「是故不說」。「辯才無竭」這一個,「即彼言具圓滿所攝應知」,就是論莊嚴的言具圓滿,就叫做辯才無竭。

問:如是三法於所立論,何故名為多有所作?

問:「如是三法於所立論,何故名為多有所作?」什麼理由說它有很多的作用呢?

答:能善了知自他宗故,於一切法能起談論;勇猛無畏故,處一切眾能起談論;辯才無竭故,隨所問難皆善酬答。是故此三,於所立論多有所作。

答:「能善了知自他宗故,於一切法能起談論」:如果能夠善巧的了知,自家的宗旨,和對方宗旨的話,就會於一切法,都會發起善巧的言論,發揮它的意義,所以多有所作;「勇猛無畏故,處一切眾能起談論」:有勇猛無畏的精神,處一切眾中都能夠談論,所以這也是能夠多有所作;「辯才無竭故」:智慧辯才沒有窮盡,所以能夠「隨所問難皆善酬答」:都能夠善巧回答他人的難問。「是故此三,於所立論多有所作。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檀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飛鳥時代鑄銅觀音菩薩立像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