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奧巴馬夫人自曝童年經歷:自律的孩子,究竟有多厲害

奧巴馬夫人自曝童年經歷:自律的孩子,究竟有多厲害

作者:蔻希來聊

一大早,朋友就給我發來這樣一個新聞,留言說「這樣自律的孩子給我來一打!為什麼我家就培養不出來啊?」

我點開一看,這是山西忻州實驗中學的一個晚會現場,舞台上歡歌熱舞、舞台下掌聲雷動。

就在如此喧囂的背景下,卻有兩個孩子開著充電檯燈在專註地學習。

原來,學校臨時舉辦的晚會打亂了他們的學習計劃,教室又被老師鎖了門,於是他們就提前準備好了檯燈和學習資料。

不需要老師監督,也沒有家長催促,不是演戲也並非作秀。這兩個自律的孩子,在夜色中整整埋首奮鬥了兩個多小時。

有個網友評論說:「以前讀高中的時候,有個同學也是這樣,然後他考了全省前十。」

這讓我想起網上流傳的一句話「自律的人不一定最優秀,但是優秀的人每一個都很自律。

難怪朋友如此羨慕這兩個孩子的父母,因為她自己也是自律成就人生的信奉者,並對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開始了自律的訓練。

她照搬大人成功學的那一套,給孩子制定了緊密的生活時間表。無論是作息時間還是學習鍛煉都有嚴格的時間規定。

可是沒過多長時間,她就發現孩子越來越抗拒,與她理想中的「高自律寶寶」相距甚遠。

其實,我想說,自律的孩子絕不是逼出來的。

自由的孩子才可能自律,而自律的孩子又會獲得更多的自由

越控制,就會越失控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像用柔軟的麵糰來雕塑作品,講究輕柔和順勢而為,一旦用力太猛,手下的作品就會變形甚至徹底毀掉。

有一期《超級育兒師》說的是一位12歲男孩的媽媽向節目組發出求助,她覺得孩子問題多多:不肯上學、不尊重父母、沒有禮貌觀念、不願意和外人交流。

沒想到,育兒專家到家裡僅用了半個小時來觀察母子的相處,就發現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出在媽媽的控制欲上。

她強迫孩子叫老師、強行拔走孩子的網線、強制孩子跟她交談,最讓人難受的是,連一聲「媽」都是在她氣勢洶洶的強求下,才能從孩子的口中聽到。

她緊緊的跟在孩子身後,試圖用尖銳的聲音控制兒子。在房間門口砸門、在廁所外大喊,最後觀眾們看到了一個在門後面無力的捶牆發泄的孩子。

這是一個窮追不捨的媽媽,和一個想要躲在廁所里都不被放過的孩子。

育兒專家分析,孩子失控的根源,就在媽媽的過度控制欲上。孩子不是突然就變壞了,而是突然學會了用自己的能力反抗。

媽媽想盡了一切辦法、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卻是用來編造一個緻密的囚籠,將兒子嚴密的控制起來。她用力地想要塑造個理想的乖孩子,揉捏出的卻是一個麻木而絕望,對自己的人生毫無把控的自棄兒。

演員孫茜曾說起過自己小時候因為被爸媽管得太多而徹底放棄了自我管理的經歷。

她說很多次正準備要開始寫作業的時候,就聽見媽媽在外面催「你寫作業了沒有?快去寫!別耽誤了!」,然後瞬間泄氣的她就不想寫了。

太多次這樣的場景,她乾脆就每天等媽媽催了再拖拖拉拉的開始學習。

既然爸媽什麼都要管,那孩子還剩什麼可以自己管?一切都是父母定下的紀律,那麼還有多少空間留給自律?

蒙台梭利說:沒有體驗過自由的人,不可能知道什麼是自律,一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不要以愛之名,讓孩子失去學會自律的空間。

自律只在自由的沃土上生長

有些父母不敢相信孩子能夠自律,其實這些孩子只是缺少自我管理的時機,給他們一個表現的機會,說不定就能讓父母刮目相看。

美國前總統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在自傳中回憶,童年的時候,父母從來不過分干預她和哥哥克雷格的行為,只為他們提供指導而從不訂立規矩。

例如,他們沒有晚上必須幾點前回家的約束,反之,父母會問「你覺得幾點前回家比較合理?」並相信他們會遵守承諾。

寬鬆的管教與自由的環境,並沒有讓孩子們肆意放縱,反而變得更加自律自覺。因為他們並不想辜負父母的信任。

在哥哥克雷格8年級的時候,一個暗戀已久的女孩向他發出了意味深長的邀請。克雷格在誘惑與底線之間掙扎許久之後,還是將事情向母親和盤托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睿智的母親將選擇的權利交還給了孩子, 「你覺得怎麼合適就怎麼處理吧。」

米歇爾·奧巴馬作為旁觀者,深深地被媽媽的態度感動了。她寫下這樣一段感悟:

「這是一個把孩子推向世界的行動。母親的每一個行動背後都有一種沉著的自信在支撐,那就是把我們培養成為未來的大人。我們的決定要自己來做。這不是媽媽的生活,這是我們的生活,而且永遠是我們的。」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種,米歇爾和哥哥從小就有能力把生活和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自在的選擇目標,自發的努力拚搏,在白人占絕對優勢的社區和學校中脫穎而出,前後考入了常春藤名校之一的普林斯頓大學。

自由帶給孩子自尊,自尊水平的高低又決定了自律能力的強弱。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強調,所謂自律者,態度必定是積極主動的。

經由自由獲得的自律,不是他人強迫的戒律、不是自虐般的堅持,而是沉浸在自我實現的愉悅感中,身心和諧的狀態。

只要孩子能夠在自由的時空中,快樂地自律成長,那麼其他一切好的事物,都會紛至沓來。

小引導提供大助力

我們推崇孩子自由的自律,但對父母來說,自由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不著痕迹的引導。從三個方面著手,可以讓孩子輕鬆的養成自律的品質。

1 .養成微習慣

微習慣是美國行為學家斯蒂芬·蓋斯提出的一種養成習慣的新策略,被全球數千萬實踐者驗證過效果。

即從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開始,讓孩子輕鬆的行動起來,再慢慢延展出足夠影響人生的廣度和深度。

比如想要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可以從每天讀一句話開始。重要的不是量,而是孩子是否能夠行動起來,是否從此天長日久的堅持下去。

任何一種能力,都是由細小的要素循序漸進累積起來的。自律的培養,也是從一點一滴的好習慣養成開始。

2 .以小目標為階梯

無論是父母對孩子的期待,還是孩子自己訂立目標,都要學會拆大化小。

試想一下:「這周我們學會彈一首曲子」和「三年後考過鋼琴6級」,這兩個期望哪個更容易讓孩子接受?「考試比上次多考一分」和「下次必須考到95分以上」這兩個目標哪個更容易達成?

小目標的「小」在於期待值低容易達成、時間短反饋快。孩子們樂於為小目標付出努力,而不會被太大壓力嚇得退縮,也不會因為時間過長沒有進展緩慢而放棄。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功的無數個小目標,積攢起來就是孩子大大的未來。

3 .記錄每一點成就

翔翔是小區里公認最自律的孩子,大家紛紛想要打聽教孩子的秘訣,媽媽笑著說她家有本「誇誇冊子」。

原來,媽媽每天都選出孩子最棒的一刻記錄在這本冊子中,還會配上照片和點評。小到孩子認真刷牙,大到參加比賽獲獎,只要是比昨天有進步的事情,都值得記錄下來。

睡前拿出來和孩子一起回味這些開心的過去,孩子每晚愉快的睡著,第二天醒來都興緻勃勃的要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家張怡筠說,孩子總是從父母的眼中定義自己。

父母相信他是個自律的孩子,那麼他就認為自己是一個自律的人。父母給的每一分認可,都是在給孩子增加自律的肌肉。

自律是孩子人生的軌道上,貫穿始終的加速器。

而父母需要做的只是把孩子身上捆綁住自由的束縛解開,再給他一點啟動的推進力。

而基於自律的未來,孩子將收穫更多選擇的權利、更無限的可能,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蔻希來聊,生物化學碩士,外企主管,家有倆娃。崇尚「科學養」與 「走心育」並重的育兒觀念,兒童底層思維培養的踐行者。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妻子跳樓丈夫看熱鬧:想你死的男人,千萬別糾纏!
22歲學渣考上哈佛,汪涵驚呼女神:原來捷徑,只有一種!

TAG:新東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