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如果要說 2019 年最受關注的真無線降噪耳機,那就是小鳥 Libratone Track Air+ 和索尼 WF-1000XM3 這兩款。

兩款產品在定位上和功能上都非常相似,同時也市面上為數不多支持主動降噪的真無線耳機。所以,這次我們就來做一個詳細的使用對比,看看哪一款的表現更好,更值得購買。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誰能帶得更舒服

耳機設計方面,Track Air+ 和 WF-1000XM3 都選擇了不帶外掛固定結構的方案,但在佩戴的感受上還是有著不少差異。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在愛范兒之前的評測中也提到過,WF-1000XM3 用的是「填滿耳朵」的入耳式設計,和 WF-SP 運動系列比起來,索尼增大了 WF-1000XM3 的佩戴結構,同時也做了調整,讓塞進耳朵的部分更貼合耳道,從而提升佩戴穩定性。

按照之前的佩戴體驗,索尼 WF-1000XM3 有很強的貼耳感。用戶帶上之後能夠明顯感受到,耳塞是緊緊貼在了耳道,即便沒有了 WF-SP 和 BOSE Soundsport Free 那種鯊魚鰭輔助結構,也能夠保持穩定。

與此同時,少了外置固定結構也讓佩戴調整簡單了不少。對於那些不太會用鯊魚鰭和拱形結構固定耳機的人,WF-1000XM3 就是一個簡單粗暴的固定方案,戴上基本就穩定了。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不過,耳機的穩定性主要還是來自耳朵的壓力。而為了降噪,WF-1000XM3 也儘可能把耳朵內部的空間都擠滿了。用戶帶上耳機並開啟降噪之後,耳朵確實會有種壓耳的感覺,需要慢慢調節和適應。

另外,耳機如果只靠耳朵的壓力來維持穩定的話,耳機在佩戴時就會有明顯的異物感,佩戴產生的疲勞度也會提升得比較快。平時不習慣佩戴入耳式耳機的用戶,就要注意這一點了。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兩款耳機雖然都選用了入耳式結構,但 Track Air+ 的解決方案卻不太一樣。

佩戴時,Track Air+ 除了通過耳朵內的壓力來穩定耳機之外,耳機外部那個修長的結構也能將穩定重心分散。這種做法能夠確保穩定性,同時也能減少耳朵內承受的佩戴壓力。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只是我們在做佩戴對比的時候,也有同事反饋,Track Air+ 在佩戴後沒有 WF-1000XM3 那麼穩固,戴上後會略微鬆動,而且阻擋噪音的效果也沒有 WF-1000XM3 明顯。

的確,Track Air+ 佩戴時並沒有像 WF-1000XM3 那樣填滿耳朵,遮噪效果和穩定性自然也沒有 WF-1000XM3 明顯。

但面對不習慣入耳式的人,WF-1000XM3 這種填滿耳朵的設計會增加他們的不適感,不能長時間佩戴。這樣的話,還是不能滿足用戶的通勤需求。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所以就佩戴感受而言,Track Air+ 戴起來的確會要比 WF-1000XM3 要輕鬆一點。它更像是佩戴一款入耳式 AirPods,既能保持穩定的同時,也能保持舒適感。對於那些還沒習慣入耳式耳機的用戶,Track Air+ 無疑是佩戴更友好的設計。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本來就是入耳式耳機的愛好者,希望耳機能提供更貼耳的佩戴感覺,那 WF-1000XM3 會是更好的選擇。

多場景切換挑戰,誰的連接更穩定、降噪效果更好?

不管是在新機發布還是在之前的體驗文章中,有很多用戶都非常關心這幾個問題:


WF-1000XM3 的降噪效果怎麼樣?比以前提升了多少?還會像以前那樣斷連嗎?延遲嚴重嗎?

只談降噪的話,WF-1000XM3 的提升非常明顯,效果也會比 Track Air+ 更突出一點。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索尼在 WF-1000XM3 用上了最新一代 HD 降噪處理器 QN1e,同時也在 WF-1000XM3 上加入了專門針對降噪的多麥克風設計。外側的麥克風用來收集環境噪音,內側麥克風則用來接受耳朵內的反饋,兩側麥克風收集到信息之後再由 QN1e 處理,從而輸出合適的降噪效果。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除此之外,WF-1000XM3 也支持索尼 SENSE ENGINE 技術。通過 SENSE ENGINE,WF-1000XM3 連接智能設備的時候可以藉助手機上的感測器來識別環境,進一步調整降噪效果。這項技術,也是索尼 1000X 系列的亮點。

新的降噪處理器搭配密封性更強的佩戴設計,WF-1000XM3 擁有了比初代強好幾倍的降噪效果,達到了「降噪圈」WI-1000X 的水平。QN1e 也能有效抑制底噪,真無線的 WF-1000XM3 也少了聽診器效應的煩惱,降噪效果會舒適不少。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Track Air+ 雖然也有明顯的降噪效果,表現也會比初代降噪豆要強不少。但跟 WF-1000XM3 比起來,Track Air+ 的降噪表現還是不夠突出。

相比之下,Track Air+ 的降噪會給人一種清淡、中庸的感覺。雖然不會有明顯的降噪壓迫感,但在地鐵站、公交車這些場景中,Track Air+ 也只能給你剛剛夠用的感覺。

要是這時出現了一個用外放看視頻的人,WF-1000XM3 才是能從各種短視頻神曲拯救你的工具。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對比過降噪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連接穩定性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感受連接穩定性的變化,我們將 WF-1000XM3 和 Track Air+ 拿到幾個常見的場景體驗。看看在辦公室、戶外(馬路)、地鐵站這三種場景中,WF-1000XM3 和 Track Air+ 有怎樣的表現。

  • 辦公室(一般室內環境)

在辦公室這種比較固定的場景,干擾雖然較多,但無線環境還不算太複雜。另外,工作時人會固定在工位上,耳機和播放設備的距離很少會出現大變化。所以在三大測試場景中,辦公室是最簡單的一個。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所以在這個環境下,Track Air+ 和 WF-1000XM3 都有穩定的表現。我嘗試分別用 NW-ZX300A 和 iPhone 進行連接,兩款耳機都能表現穩定。

由於辦公室干擾不算大,因此之前 WF-1000XM3 在涉谷街頭體驗中出現過「斷斷續續」的情況,也沒有出現在辦公室體驗的環節上。不管是播放的是視頻還是音樂,兩款耳機都沒有表現出太大的問題,兩者在體驗上的差異也不大。

但有一點需要提到的是,當我在使用 NW-ZX300A 播放器去連接 Track Air+ 時,Track Air+ 是用 aptX 模式來連接,而 WF-1000XM3 則用「SBC(音質優先)」模式來連接。aptX 的數據量相對會比 SBC 要大一點,如果在兩者都保持相同的穩定性,那數據傳輸量更大的 Track Air+ 表現也會比 WF-1000XM3 好一點。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不過,當我們將 Track Air+ 和 WF-1000XM3 各取出一隻耳機,同時連接到同一台手機時,就會發現 Track Air+ 還是會有略微的延遲。

還好,這種情況屬於小眾體驗,不會對雙耳佩戴帶來太大影響。它們在分別連接手機看視頻的時,延遲的影響不算太大,兩款都能夠保持聲畫同步,用戶選擇時也不需要太糾結。

  • 路邊車站、十字路口(一般戶外場景)

轉到戶外之後,無線環境就會變得複雜,突如其來的干擾也變多。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WF-1000XM3 此時的表現還算穩定,也沒有出現之前提到的斷連和斷斷續續等傳輸不穩定的狀況,表現也比在涉谷體驗時好不少。我們也在路邊的車站看了視頻,發現 WF-1000XM3 也能滿足聲畫同步等基本需求。

不過,我們之前在日本體驗的 WF-1000XM3 搭載了更早期的測試固件,涉谷的無線環境會比廣州更複雜,所以我們手上這款搭載量產版固件的 WF-1000XM3 也擁有更穩定的體驗,表現還是能符合預期的。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Track Air+ 的表現也差不多,跟室內比起來,身處戶外的 Track Air+ 也沒有太大變化。

  • 公交車、地鐵(交通工具場景)

在公交車和地鐵上,WF-1000XM3 的穩定性也比之前穩定很多。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不管在公車還是地鐵上,耳機也都能夠保持穩定。雖然在地鐵上,WF-1000XM3 有些時候會出現「突然抽一下」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並不常見。整體表現,也跟在路邊使用的情況相差不太多。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在這方面,Track Air+ 也能夠保持穩定。連接手機的時候,Track Air+ 的穩定性基本和 WF-1000XM3 保持一致,「偶爾一抽」的問題也相對少一點。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如果只是在穩定性上做對比,兩者並沒有能明顯拉開差距。面對聽歌、看視頻等基礎需求,兩款耳機都能夠應付。

不過在戶外玩遊戲時,WF-1000XM3 和 Track Air+ 表現還是比較一般。玩吃雞這一類射擊遊戲時,兩款跟 AirPods 比起來還是有差距。

如果你只是打打卡牌遊戲的話,那兩款耳機都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要吃雞的話,那麼最好還是選擇有線耳機吧。

  • 配對與操作

雖然兩者在穩定性體驗中拉不開差距,但它們在連接操作的方便性上還是有較大的差別。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Track Air+ 的配對方式很傳統也很簡單,用戶只需要將耳機放回充電盒中,長按盒內的按鈕就可以進入配對模式。雖然沒有 NFC 這些方便快速配對的操作,但長按操作要實現起來也比較傻瓜,很方便且沒什麼壓力。

相比之下,WF-1000XM3 就麻煩很多。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用戶需要先將耳機取出並帶上,再長按兩側耳機的觸控板數秒才能進入配對模式。先不管這個動作看起來是不是比較傻,操作起來確實要比 Track Air+ 的要麻煩不少。

加之,索尼目前的固件還沒有完善,通過這種方式呼出配對模式也未必會成功。所以每次要配對新設備的時候,索尼這個操作就讓人很苦惱。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不過,WF-1000XM3 附帶了 NFC 模塊,方便用戶進行一拍即連快速配對。但是,用戶在進行 NFC 配對前,也必須把耳機從盒子中拿出來帶上。這種操作也違背了 NFC 快速配對的使用邏輯。

原本只要將播放器跟充電盒進行 NFC 對接,現在卻還要多做幾步。WF-1000XM3 用起來,真的要比其他的索尼耳機要麻煩不少。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就配對操作方面,個人覺得 Track Air+ 還是要方便一點。如果你手上需要配對的設備不多,那配對帶來的影響也不大。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但如果需要配對兩件或以上的設備時,你就會明白配對交互帶來的體驗差異。索尼,真的要麻煩太多了。

誰的聲音更好聽?

聲音方面,Track Air+ 搭載了高通的 QCC5100 方案。

這個方案內部支持 aptX 傳輸編碼,能夠提升聲音文件傳輸的信息量,從而能讓耳機在播放時保留更多聲音細節。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相比之下,WF-1000XM3 目前只支持 SBC 和 AAC 兩種傳輸編碼。雖然 WF-1000XM3 的官方宣傳中提到, QN1e 支持 24bit 無損音樂解碼和處理,但索尼並沒有為 WF-1000XM3 加入 LDAC 和 aptX HD 等傳輸支持。所以即便 QN1e 能處理 24bit 無損音頻,但 WF-1000XM3 還是不能實現無線無損播放。

不過,傳輸編碼其實也只是其中一個影響無線耳機聽感的元素,而不是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從試聽微軟 Surface Headphone 的經驗中也能得知,即便無線耳機只支持 SBC 模式傳輸,但單純靠單元質量、調音等處理,耳機還是能夠輸出不錯的聲音。

所以,這次對比的時候我們也會從兩個不同的連接模式來做對比,看看兩款耳機的聽感效果怎麼樣: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 「歌手:張學友 | 專輯:《Private Corner》| 播放設備:WALKMAN NW-ZX300A | 規格:16bit 44.1kHz FLAC | 連接模式: Track Air+(aptX)、WF-1000XM3(SBC 音質優先)」

WF-1000XM3 剛上手的感覺還是跟 WI-1000X 很相似,人聲和聲音的解析力很突出,整體有一種稍稍偏冷的傾向,這樣也可以說耳機的聲音更具索尼特有的「數碼味」。

聽學友的 Jazz 時,樂器的細節表現也做得很突出,配合安靜的降噪環境也來得很舒服。雖然有 DSEE HX 數字引擎的補償,但因為傳輸質量上不了,整體還是會有點粗糙的感覺。

相對之下,Track Air+ 有 aptX 的加持,音頻的細節表現會比更加仔細。像歌曲《Double Trouble》開頭的一段樂器表現,Track Air+ 能表現出足夠的分離度,細節信息量會比 WF-1000XM3 大。

只是,Track Air+ 對於整體的氛圍控制沒有 WF-1000XM3 來的老練。聲音聽起來比較平,缺少一點層次感。鼓點夠飽滿,但做得還是有點悶,聲音混合的時候有點渾濁的感覺。雖然細節量上來了,但聽起來還是有一點「大雜燴」的粗糙。

相比之下,WF-1000XM3 的層次感更明顯,雖然細節不如 Track Air+ 突出,但能夠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 「歌手:鄧小巧 | 專輯:《No Coincidence》| 播放設備:iPhone XR | 流媒體服務:Apple Music(高質量串流開)| 連接模式: 均為 AAC」

像《重陽》這種不考驗細節,但更注重人聲表現、環境更乾淨的流行曲時,WF-1000XM3 的優勢會更明顯。索尼這次也提升了 WF-1000XM3 的低頻表現,提升了聲音厚度的同時,人聲的渲染也比 WF-SP 系列好不少。和最初的測試固件比起來,人聲少了過度銳化的問題,整個聽感會更加自然。

Track Air+ 播放背景更乾淨的歌曲時,整個聽感也舒服了不少。雖然是在 AAC 模式下播放,但 Track Air+ 的細節表現還是要比 WF-1000XM3 要突出一點。但 Track Air+ 的人聲處理起來還是有些生硬,聽起來會有點奇怪。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如果要談聲音的均衡性,那 WF-1000XM3 會做得更好。畢竟索尼的聲音一直都以百搭為主,適應力比 Track Air+ 好也不奇怪。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相對之下,Track Air+ 的細節表現更好更突出,聲音雖然不如索尼百搭,但也有一定的風格。如果你只是專註的音樂能夠跟 Track Air+ 的風格匹配上,那 Track Air+ 無疑會比 WF-1000XM3 更合適。

做決定之前,還有些細節你需要注意

說了這麼多,最後還是要回到應該買誰的問題上。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如果你是一名「索粉」,又或者期待更強更明顯的降噪效果,同時對入耳式耳機也有很強的適應力,那 WF-1000XM3 無疑是更值得推薦的選擇。

原因很簡單,WF-1000XM3 擁有密封性更強的佩戴設計,物理阻隔和降噪效果都要比 Track Air+ 好不少。如果你已經擁有很強的入耳式耳機適應性,那應該能快速習慣 WF-1000XM3 的佩戴感。

如果你是一名索粉,那你也應該也能習慣索尼一貫的聲音特質,同時也能忍受 WF-1000XM3 在交互上的「小麻煩」和現有固件的「小問題」。這樣的話,WF-1000XM3 確實能滿足你的需求。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但如果你並不想要這麼強烈的聽感,之前也沒有太多佩戴入耳式耳機的經驗,自己手上也有更強力的降噪耳機,現在只是為了通勤需求購買一款真無線主動降噪耳機的話,那對大眾更友好的 Track Air+ 才是適合你嘗試的產品。

另外,之前也有讀者朋友問我真無線 WF-1000XM3 和頭戴式 WH-1000XM3 以及掛肩式 WI-1000X 這三種降噪耳機的選擇問題。對於只想買一副降噪耳機的他們,現在也想知道買哪個更合適。

這裡我能藉此做一個選擇建議:

真無線降噪耳機無疑是這三種方案中最靈活,場景適應力最強的產品,它的佩戴沒有太多場景和天氣的限制,不管是夏天冬天都能帶。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只是,目前基於現有的方案,真無線降噪耳機還不能搭載更前的傳輸技術,LDAC、aptX HD 等完全解放播放質量的東西還沒能在真無線上使用。

而且,考慮到耳機體積、密封性、耳機功率表等因素,真無線耳機目前的降噪效果也還不能跟頭戴式做對比。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掛肩式無線降噪耳機擁有更大空間,能夠容納更多電子元件和更大容量的電池,續航、功率輸出都要比真無線高。與此同時,左右兩側耳機還是用有線連接,穩定性會比真無線耳機要穩定。

只是有線和體積較大的掛肩結構會影響佩戴效果。雖然比頭戴式要好不少,但靈活性和場景適應力還是要比真無線差一點。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頭戴式的話是目前最成熟的方案,它能擁有最好的傳輸質量,處理能力也是目前最佳的。頭戴式降噪耳機能用上全包裹設計,隔音能力也會比入耳式的掛肩、真無線降噪耳機要好很多,降噪性能也是三者之中最強的。

不過,頭戴式的靈活性也是三者之中最差的,佩戴也很容易受環境影響。要是碰上廣州「最低消費」30℃ 起的夏天,那麼頭戴式降噪耳機就只能乖乖待在空調房裡了。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這就是三種降噪耳機的差異,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特性,三者之間也沒有明確的替代關係。要是你真的只能選一種的話,恐怕它未必能滿足你全部需求。

索尼 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如果你也關心目前最新款頭戴式降噪耳機的表現,那愛范兒也會對 BOSE Noise Cancelling Headphone 700 進行詳細體驗。

想知道這款產品值不值得買的用戶,記得要留意下周推出的模範評測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身處地震頻發之地,蘋果總部是如何抵禦地震的?
「風箏無人機」出現了,這是什麼奇妙組合?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