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源正法師:佛是如何開顯法的?

源正法師:佛是如何開顯法的?

2019年7月19日,廣州光孝寺夏安居講座(第九講)由源正法師講解「佛法的因果事理與自由意志」,法師為大眾開示了佛陀開顯教法的特點,方便法與究竟法的關係等,令大眾對佛法修學有更深的體會。

講座視頻

7月19日

源正法師:佛法的因果事理與自由意志(一)

源正法師:佛法的因果事理與自由意志(二)

方便與究竟

佛法是由佛菩薩開顯出來的,那麼,佛菩薩在開顯法的時候用的是什麼樣的智慧將佛法完整無誤地開顯出來,而且既適應我們的時代,又適應我們根性的呢?開顯的法需要一個語言的表達,創見的法可以不需要語言的表達,它可能是佛陀自身達到的內在境界。但當我們要把法流通於世間時,就需要把法開顯出來。

創見,又名無師智,這個智慧是佛菩薩第一次創見,不知道怎麼命名,所以叫無師智。在娑婆世界,佛陀對於法的證悟是沒有老師教導的,所以也是無師智。

開顯是為方便智,為什麼叫方便智?我們平常說這個人說話很善巧,什麼叫善巧?第一,說的話非常契合眼前這個場景;第二,讓別人聽著心裡很舒服。所以,佛的方便智是契合我們人的時代,契合我們根器的。

「方便」是跟「究竟」分不開的,「究竟」是佛陀說法最根本的東西,「方便」是達到「究竟」的階梯。比如說,我們的根本目的是上四樓,怎麼上?可以坐電梯,可以走樓梯,那麼,這整個過程就是方便。「方便」具有的作用是引導性,是讓我們在沒有辦法企及的時候,給予我們一個能夠向上的階梯。佛陀所證的境界是我們暫時沒有辦法企及的,這很容易讓眾生放棄修法,如果眼前有一個東西可以讓我們達到向上的目的,就會繼續努力地攀登,這個東西就是「方便」。

因此,「方便」和「究竟」是分不開的,「方便」是達到「究竟」的方便手段和途徑;「究竟」如果沒有「方便」,就不叫「究竟」,因為「究竟」高高在上,太遙遠,感覺與自己沒有關係。

不離,是為究竟智。無論是無師智,還是方便智,都是沒有脫離究竟智的。無師智是因為佛菩薩第一個創見的,所以命名為無師智,無師智創見的內容就是究竟智所見的內容,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證得的智慧境界。

慈悲等流,法界等流,四悉檀

法的開顯是多因素、多條件的完美結合。從人的角度來說,是慈悲等流;從法的角度來說,是法界等流;從方法上來說,是四悉檀。我們簡單來討論一下這三點:慈悲等流,法界等流,四悉檀。

什麼叫慈悲等流?比如一個人發明了東西,他就申請專利,這是知識產權的一種保護。也有的人雖然有發明創造,但是不願意去申請專利,專利可以賺錢,但他對錢財沒有那麼大的需求,就分享這種發明,讓大家都能夠放心地用,那就是普利。

佛陀證悟了涅槃的境界,發現了離苦得樂的方法,願意將此法分享給任何人,這就是慈悲心。所以教法的開顯,首先是慈悲的等流。為什麼叫等流?等流是相似的意思。我發現了這樣東西,我願意用語言把它表述出來,在表述上稱之為「相似」。我所發現的東西,跟我用語言表述的時候,終究會有不一樣的地方,語言與真實是有距離的,要看人的語言把握能力。佛陀將解脫的方法慈悲分享給眾生。怎麼分享?只能用等流的方式,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是語言、概念占重要地位的世界,必須要藉助語言媒介來完成我們之間的溝通,但這種溝通是有代價的,往好處說是相似,往壞處說是差異,沒辦法完全傳達。所以稱之為等流性。

從法的角度說,叫法界等流。什麼是法界?就是佛陀所證悟的境界。我們念八十八佛也會念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為什麼說「法界藏身」?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周遍法界,無處不在。比如講堂裡面有很多燈,你在誦經的時候,能分清是哪盞燈的光,讓你看清了眼前的經文嗎?分不清楚的,因為光光交互,互相融攝。佛陀的法身也如光一樣,充滿了整個世界。法身如光,報身如燈。

悟道無處不在,也無時不在。佛陀在印度的菩提樹下證悟了,中國的祖師不是說一定要去那棵菩提樹下才能證悟,在中國一樣可以證悟。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證悟了,二千五百年後仍然可以證悟。證悟沒有時空的局限性。這種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就是法界藏身。

法界等流是什麼呢?等流,仍然是相似性。用禪門一句話來說,就是「以指標月」。有人不知道月亮在哪裡,你告訴他說,順著我手指的方向,就可以看見月亮。這個時候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人盯著手指不放,他就看不到月亮;另一種人會順著手指的方向看天空,他雖然看到了手指,但是沒有停留在手指上,而是順著這個方向看更遠處,他就看到了月亮。手指不等同於月亮,二者的關係是相似性,月亮所在的方向,與手指所指的方向是相同的。

我們學習佛陀的教法,這個教法就叫做法界等流,也叫做慈悲等流。為什麼有的人讀經之後非常有慈悲心?這也是等流性。我們雖然看到的是手指,但是通過手指我們也能看到月亮,佛陀的教法雖然不是佛陀所證悟的境界,但是我們通過學習佛陀的教法,能夠證悟佛陀的境界。佛陀的教法就叫法界等流,佛陀所證悟的境界就叫法界藏身。

第三點,是方法上的四悉檀。此前我們說過,佛陀見到了真相,也願意分享給我們。在語言的把握上,佛陀能夠把教法準確地說出來,讓大家能聽明白。用什麼方法,能夠讓眾生聽明白呢?就是四悉檀。

悉檀,是梵語音譯,意思是宗旨、宗要。佛陀說法有四大原則,好比大家說話、做事也有原則,這是一種參照標準。佛陀是依據什麼原則來開顯教法呢?就是四悉檀,也就是方便與究竟。究竟,是佛陀將自身所證悟境界和盤托出,沒有絲毫隱藏;方便,是在眾生根器不足,無法把握佛陀所證境界的時候,佛陀暫時開設的方便途徑。

在《法華經·化城喻品》中講到,好比大家要去寶所,走路走得太累了,這時候佛就告訴大家,前面有一座大城,裡面有好吃好喝好住的,到了大城休息好了之後,就繼續出發。每到很累的時候,就化現一座城出來給大家休整一下。這個化城就是一種方便,它雖然不是目的,但是有它的作用。這種方便體現了佛陀的慈悲,能夠深刻地體會到我們的處境,考慮到我們的困難。當我們最終走進寶所,能夠理解、接受、證悟佛所說境界的時候,就能體會到佛的智慧之深廣。智慧與慈悲具足,才是完美的人格。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慈悲,就要調柔內心,要懂得為他人著想。智慧,就要避免鑽牛角尖,要懂得學習善法、摒除惡法,要時時觀察自己內心,對自己的言行要善加管理,在「自己想要」和「符合道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

精彩開示

若有受益,隨喜點贊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光孝寺 的精彩文章:

握拳養心法
源正法師:什麼是菩提心?

TAG:廣州光孝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