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十位鳩槃茶王得到的解脫門和頌言華嚴經淺釋

十位鳩槃茶王得到的解脫門和頌言華嚴經淺釋

卷第三丨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三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複次,增長鳩槃茶王,得滅一切怨害力解脫門。】

將前邊的道理再重複說一次。這位增長鳩槃茶王(鳩槃茶是鬼名,譯為瓮形鬼,又叫冬瓜鬼),他得到滅一切怨害力解脫門。

這種鬼,專橫行霸道,不守規矩。陰盛陽衰的人,尤其很容易遇到他,不是大病一場,就是受災殃。所幸有四天王中的南方增長天王來管理。在八眾中的王,都是菩薩化身,來統治他們。否則,後果則不堪設想,一切眾生都要受災殃了!

怨是怨恨,害是傷害。因為有怨恨,所以有傷害。怨恨沒有了,傷害也沒有了。怎樣能沒有怨恨呢?就要修慈悲法門。不但慈悲於人,也要慈悲於畜生,就是一蟻一蟲,也要愛惜它們的生命。

【龍主鳩槃茶王,得修習無邊行門海解脫門。】

這位龍主鳩槃茶王,他能修行學習無量無邊所有的法門。因為法門太多,把它形容如大海。海是無法量其廣,無法測其深;所以佛經常用「海」字來描寫經義如何之廣大,如何之深妙。這位王得到這種解脫門。

【莊嚴幢鳩槃茶王,得知一切眾生心所樂解脫門。】

這位莊嚴幢鳩槃茶王,他能莊嚴諸佛國土,莊嚴一切道場,莊嚴十方凈土。他得到的境界,是能知道眾生心中所歡喜的是什麼法,然後便隨順眾生的心意而說什麼法。這是他所得到的解脫門。

【饒益行鳩槃茶王,得普成就清凈大光明所作業解脫門。】

這位饒益行鳩槃茶王,他能利益眾生。凡是眾生所需要的東西,他不需選擇和考慮,毫不吝嗇地布施,無條件地來幫助眾生解決困苦。他普遍成就一切眾生,使令一切眾生得到般若大光明藏。又成就一切眾生所做的善業。他得到這種解脫門。

【可怖畏鳩槃茶王,得開示一切眾生安隱無畏道解脫門。】

這位可怖畏鳩槃茶王,因為他的貌相很怖畏,一切眾生見到他都會戰戰兢兢心生恐懼。他的相貌雖然是可怖畏,但是他的心是很慈悲的。他願意幫助眾生,願意開示眾生,希望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他能令眾生消除恐怖,獲得安隱道。這位鳩槃茶王得到這種的解脫門。

【妙莊嚴鳩槃茶王,得消竭一切眾生愛慾海解脫門。】

這位妙莊嚴鳩槃茶王,他能消滅一切眾生和愛和欲,能令眾生斷欲去愛。斷欲去愛就是根本地解決生死問題。十二因緣之第一緣,就是無明。一念無明起,就墮落了。墮落到什麼地方去呢?墮落在六道輪迴中。

無明是什麼也不明白,不明白就胡作非為,不守規矩,於是便生出慾念心。欲就是自己想得到的,便生出愛念心,愛就是自己所歡喜的。這種私慾和這種情愛,好像大海一樣,無法滿足,無法填平,所謂欲愛無止境。如果徹底消竭欲愛,就能了生脫死,得到解脫。這位鳩槃茶王,他能把一切眾生的愛慾海乾枯了,使他們證得清凈法身。他得到這種的解脫門。

【高峰慧鳩槃茶王,得普現諸趣光明雲解脫門。】

這位高峰慧鳩槃茶王,他的智慧非常高,達到最高峰之上。他得到的境界,能普遍現於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能在這九法界中化現種種的光明雲。令一切諸趣裡邊的眾生,得到光明雲的照耀,開大智慧。他得到這種解脫門。

【勇健臂鳩槃茶王,得普放光明,滅如山重障解脫門。】

這位勇健臂鳩槃茶王,他不但非常勇猛,而且又善於戰鬥。因為他臂力甚為健壯而又堅固,甚至刀砍不壞,所以作為鳩槃茶王。他得到普放光明的境界。光明普照,令一切如山般重的業障,消滅無餘。他得到這種解脫門。

我們修道人的心,為什麼不堅固呢?因為業障太重了,所以障礙修道的心。障有四種:業障,報障,煩惱障,所知障。業障就是所造的惡業,遮障了智慧。報障就是前生所造的業,引來今生要受的果報。煩惱障就是發脾氣,沒有忍耐和定力。為什麼不能開悟?為什麼不能解脫?就因為有煩惱障。所知障就是自己覺得比旁人所知的多,所做的事比旁人都對,這就是所知障。

無論是煩惱障,或是所知障,都像山一般的重,障蔽了開悟的道路,所以不能得到解脫。這位鳩槃茶王,他明白這種道理,得到這種解脫。

【無邊凈華眼鳩槃茶王,得開示不退轉大悲藏解脫門。】

這位無邊凈華眼鳩槃茶王,他能開示眾生,令眾生獲得不退轉心的境界。大悲心就是普度眾生,令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所以叫大悲藏。他得到這種解脫門。

【廣大面鳩槃茶王,得普現諸趣流轉身解脫門。】

這位廣大面鳩槃茶王,他所管轄的面積很廣大。哪個鳩槃茶不守規矩,去做作祟害人的勾當,他都曉得。於是便去勸說,不可再去害人作祟。他又得到流轉身的境界,就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輪迴不已,流轉無端。他得到普遍現身於諸趣中的解脫門。他到諸趣中度化眾生,令眾生得到生死解脫。

【爾時,增長鳩槃茶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鳩槃茶眾,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增長鳩槃王(鳩槃茶屬於南方增長天王所管轄),他承仗諸佛大威神力所加被,能普遍觀察一切鳩槃茶眾,而說出頌言,來讚歎佛的功德。

成就忍力世導師 為物修行無量劫

永離世間憍慢惑 是故其身最嚴凈

「成就忍力世導師」:佛能成就忍力而為世間的導師,又能為天上的導師。

忉利天的天主,厭煩天宮的生活,觀察自己過去有什麼因緣而能做天主呢?他作意地觀察一番,曉得自己在往昔時聽過佛法,做過功德,所以能做天主,於是發起慈悲心,希望天人都能聞到佛法而種善根,將來直接往生諸天,而不復在六道中輪迴,乃請佛到忉利天宮為天人說法。釋迦牟尼佛應請而來,廣演妙法。得到利益者有八萬四千眾,皆證得不退轉。所以被稱為天人師。佛不但到天上為眾生說法,又到龍宮去為眾生說法。

「為物修行無量劫」:佛看一切眾生很可憐,終日在名利之中過生活,在輪迴之中轉生死。佛愛眾生如子女,乃發大願,一定要修行,開悟了才能有智慧,才能了生脫死。有了神通之後,再把所證得的法門來教化眾生,令眾生也得到這種了生脫死的捷徑──就是修行佛法。但是,這種了生脫死的法門不容易明白。佛要明白這種法門,在無量劫以來,不避眾苦,不怕萬難,修種種的苦行,來救眾生離苦得樂。

「永離世間憍慢惑」:永遠離開世間所有的憍傲、我慢、迷惑等等。我們修道人,如果能息滅這三種惡習,就能有所成就。

「是故其身最嚴凈」:因為沒有憍傲、我慢、迷惑這種染污的思想,所以佛的身體最莊嚴最清凈。

佛昔普修諸行海 教化十方無量眾

種種方便利群生 此解脫門龍主得

「佛昔普修諸行海」:佛在無量劫以前,就普遍修種種行門,無論什麼法他都修行。凡是法他都去修行,絕對不放棄像頭髮那麼細的法,何況六度波羅蜜大法!佛今生修布施波羅蜜,來生修持戒波羅蜜,再來生修忍辱波羅蜜,再來生修精進波羅蜜,再來生修禪定波羅蜜,再來生修般若波羅蜜,雖然在一生中修一種波羅蜜,可是其餘五種波羅蜜也修,不過為副而已。因為六度萬行法門太多,先修一種波羅蜜為主題,又兼修其他行門,所以稱為諸行海。

「教化十方無量眾」:佛修諸行海成就了,然後用所證得的法門來教化十方無量的眾生,令一切眾生照樣子去修諸行海。佛法就是航海的指南針,就是尋寶的指示圖。尋找什麼寶?尋找佛法僧三寶。

「種種方便利群生」:佛用種種的方便法來利益一切眾生,佛之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法,作為眾生修行的榜樣。佛千辛萬苦修成道業,自己一點也不保留,全盤托出來教化眾生,來利益眾生。

佛有位弟子,名叫周利槃陀伽,他在往昔是大善知識,有五百弟子。但是他對法很吝嗇,不愛講法。因為他不把自己所明白的法來告訴弟子,所以轉生周利槃陀伽的時候,變得最愚痴最無智慧。這就是不講法的果報。要想有智慧的話,趕緊將你所知道的法(不是邪知邪見,而是正知正見的法)講解讓眾生知道。就是一句法,也有無量的功德。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佛法也是這樣,一句正法,能喚回失途的迷者。

「此解脫門龍主得」:這種解脫門是龍主鳩槃茶王所得到的。

佛以大智救眾生 莫不明了知其心

種種自在而調伏 嚴幢見此生歡喜

「佛以大智救眾生」:佛是大覺者,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佛用大智慧來救眾生。想救什麼眾生,就用什麼法門。眾生應該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來為眾生說法。所謂觀機逗教,因人說法。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所用的法門也不同,必須有大智慧者,才能救護眾生。

「莫不明了知其心」:佛能完全知道眾生的心意,所謂「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眾生想什麼,佛就用什麼方法來教化,令眾生滿足而信受。

「種種自在而調伏」:佛用種種神通力來調伏眾生。眾生本來是難調難伏的,佛說種種的法門,令剛強的眾生發生信念,相信佛法是救世救人的寶筏。遇到慳貪的眾生,為他講布施的法門,令他生慈悲心。遇到不守規矩的眾生,為他講持戒的法門,令他循規蹈矩,奉公守法。即是把一切惡習除掉,修行一切善法,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遇到愛發脾氣的眾生,為他講忍辱的法門。告訴他,無明大火,能燒毀一切功德。令他培養忍耐涵養,以及和平相處的思想,一切原諒人,一切饒恕人。所謂「能忍則安,知足常樂」。乃至精進、禪定、般若都是這樣。要觀察眾生應該以哪一種方法得度,就採用哪一種法門。用種種神通妙用來調伏眾生,令他們改過自新。

「嚴幢見此生歡喜」:這位莊嚴幢鳩槃茶王,他見到這種境界,就生出歡喜心。

神通應現如光影 法輪真實同虛空

如是處世無央劫 此饒益王之所證

「神通應現如光影」:佛的神通是應機普現,佛的智慧是普照眾生。因為佛有大智慧、有大神通,所以能隨類應現教化眾生。好像光和影一樣──眾生的業障是影,諸佛的神通智慧是光。譬如,眾生的業障是冰,佛的神通智慧光是太陽。太陽光照冰,立刻把冰融化為水,或者蒸發為氣。冰化了就是返本還源。眾生雖然有業障,但經過佛的神通智慧光一照,把業障完全消了。我們研究佛法的目的,就是消除業障。

「法輪真實同虛空」:轉大法輪是真實的。但不要執著有法輪可轉,有眾生可度。要是有所執著,就變成法執。雖然法輪是真實的,但有如虛空一樣,了不可得。

「如是處世無央劫」:佛所行所作無有執著,這樣來到這世界,處理世界,教化眾生。佛在無數無量大劫中作佛事,而無所執著。

「此饒益王之所證」:這種境界,是饒益行鳩槃茶王所證得的。因為他明白了解這種道理,才證得這種解脫門。

眾生痴翳常蒙惑 佛光照現安隱道

為作救護令除苦 可畏能觀此法門

「眾生痴翳常蒙惑」:為什麼會做眾生?就因為一念無明。這一念無明不覺,所以墮落為眾生。眾生雖然不覺,可是還具足本有的佛性,只是不覺而已。不覺就是愚痴,把智慧蒙蔽住了,愚痴好像眼中生出的翳一樣,看東西看不清楚。因為看不清楚,便做出一些顛倒糊塗事。因為糊塗顛倒,便生出很多疑惑。疑佛不信佛、疑法不學法、疑僧不敬僧。對三寶不信不學不敬,所以叫常蒙惑。

「佛光照現安隱道」:因為佛光普照,所以沒有一切災難,沒有一切危險。現出安隱道,令眾生安隱地信仰三寶,恭敬三寶,護持三寶,供養三寶。

「為作救護令除苦」:佛為眾生的慈父,為眾生的導師,為眾生的護士,能解除一切眾生的苦。除了苦就得到樂。

「可畏能觀此法門」:這位可怖畏鳩槃茶王,他能觀察這種法門,他能明白這種法門,所以證得這種解脫門。

慾海漂淪具眾苦 智光普照滅無餘

既除苦已為說法 此妙莊嚴之所悟

「慾海漂淪具眾苦」:眾生的慾念,猶如大海一般無量。有的人願做首領,這是領袖慾。有的人願做富翁,這是富有欲;這兩種欲,是富貴的欲。有的人願有好名,這是名譽欲。有人稱讚他,心中覺得比蜂蜜還要甜;有人誹謗他,心中覺得比黃蓮還要苦。有的人願有好生活,這是生活欲;又願有好衣服穿,有好食物吃,有好房屋住,有好汽車坐。總而言之,凡是所希望的事都是欲。還有一種欲,不容易斷除就是男女欲。於是乎就在慾海中漂來漂去,從此漂流到彼,從彼又漂流到此。從生死海的此岸,漂流到煩惱的中流,就淪落到海底,很不容易渡過到涅槃的彼岸。

譬如,這個眾生原來在天道。但因為慾念太重的關係,從天道淪落到人道,從人道淪落到阿修羅道,乃至地獄道。一次比一次淪落得深,漂流得遠。也就是離自性深,離佛法遠。在慾海中漂流,而受三苦八苦以及無量苦。我們修道,就是為斷五欲(財、色、名、食、睡)。修圓滿時,可以上升;不圓滿時,就下沉。這是絲毫不爽,沒有人情可講,大公無私,人人平等的。所以說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共勉之!

「智光普照滅無餘」:佛的智慧光明,能普照諸趣,能把眾苦都滅盡無遺,令眾生都得到快樂。

「既除苦已為說法」:佛不單為眾生除一切苦,還開演妙法。

「此妙莊嚴之所悟」:這種境界,是妙莊嚴鳩槃茶王所悟得,他明白這種解脫門。

佛身普應無不見 種種方便化群生

音如雷震雨法雨 如是法門高慧入

「佛身普應無不見」:佛身好像清涼的月光,常游畢竟的虛空,眾生心中的水要是清凈了,佛的月光就照到眾生的菩提心影中。又好像千潭有水千潭月一樣。只要有水的地方,而且是清凈的,月光悉會影現其中。月光沒有分別心,大的水中也有月光,小的水中也有月光。所謂「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眾生沒有不見佛身,因為佛身是普現的。這時,有人說:「為什麼我就沒有見到佛身?」因為你的心水不清凈,有染污的思想,所以佛的月光,映現不出來。

「種種方便化群生」:佛用種種方便法來教化眾人。因人施教,對利根者說真空妙有法,對鈍根者說因果報應法。因病下藥,對熱病者服涼葯,對寒病者服熱葯。這樣,才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及藥到病除的功能。

佛說法時,因人因時因地而說法,所以一種法有種種不同的解釋。譬如,對小學要講道理,對中學要講知識,對大學要講理論。佛是世間的導師,明白眾生的心理。佛的教學法,非常成功,非常徹底。只有孔子能和佛並稱為大教育家,萬世師表。可是孔子並不是宗教家。

「音如雷震雨法雨」:佛說法的音聲,好像雷震一般的響亮,眾生無論在哪裡,都能清清楚楚地聽到。又普降法雨,滋潤一切生物。佛為眾生說法,令眾生得到法雨的利益。利根的人多得法益,鈍根的人少得法益。總之,都能受益。只要誠心信受,一定會得到好處,這種好處是妙不可言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法不在言,而在行。能行就有功德,有功德就有成就。

「如是法門高慧入」:這樣的法門,是高峰慧鳩槃茶王所能深入的解脫門。

清凈光明不唐發 若遇必令消重障

演佛功德無有邊 勇臂能明此深理

「清凈光明不唐發」:佛的智慧是清凈光明,但是不虛發。不發則已,一發必中。有這樣的功能,什麼功能呢?能消除五逆十惡之重障。

「若遇必令消重障」:假設能遇到佛的智慧清凈光所照,無論有多重的業障,都能根本消除。重障就是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出佛身血。這五種罪最重,本來是不能懺悔消罪的。但是佛光一照,都能消除了。譬如,重障如冰山,佛光如太陽。太陽光一照,冰山也會融化。

「演佛功德無有邊」:要詳細來說佛功德,是沒有法子能演說完盡,因為佛功德無有邊際。所謂「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功德」。

「勇臂能明此深理」:這位勇健臂鳩槃茶王,他能明白這種深妙的道理。

為欲安樂諸眾生 修習大悲無量劫

種種方便除眾苦 如是凈華之所見

「為欲安樂諸眾生」:因為一切眾生在憂悲苦惱中,著迷太深,不想出離苦海。佛想要救眾生得到安樂,乃犧牲自己的快樂,倒駕慈航來到娑婆世界,度一切眾生。

「修習大悲無量劫」:佛自己寧可受苦,而想令眾生離苦,所以在無量劫以前就發大願,修種種苦行。為什麼要修苦行?因為修苦行能開悟,開悟應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救眾生出離三界之苦。佛在無量劫中養成大悲心,以普度眾生為本懷。

「種種方便除眾苦」:佛修大悲行,用權巧方便法門來除去眾生之苦惱,令其眾苦消除殆盡,自然得到安樂。

「如是凈華之所見」:這種境界,是無邊凈華眼鳩槃茶王所見到的,所明了的,所知道的。

神通自在不思議 其身普現遍十方

而於一切無來去 此廣面王心所了

「神通自在不思議」:佛的神通自在力是無量無邊,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神通就是一種很自然的智慧所成就的。自在就是由定力所成就的。這神通自在從什麼地方得來呢?是從苦行和禪定中得來的。有真正的智慧,就會有神通。有真正的定力,就會得自在。無論是神通或自在,都是妙不可言。

「其身普現遍十方」:因為佛有不可思議的神通自在,所以佛身普遍現於十方世界。所謂:「盡虛空遍法界」,佛的法身無所不在。

「而於一切無來去」:佛沒有到十方去,也沒有到一方來。所以說無來無去。因為有一能現多,多能現一的境界,所以一多互相無礙。詳言之,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在《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像我們人──若在此處,彼處就沒有;在彼處,則此處就沒有。佛的神通自在妙用,在道場中不動於坐,就能到十方世界去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十方世界所有眾生,都能見到佛,都能聞到法。

「此廣面王心所了」:這種境界,是廣大面鳩槃茶王所得到的三昧,心所明了的解脫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11.雖然為王,但每日三時要受苦刑
妄想有什麼害處?──性、心、身都受到腐蝕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