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氏小盜龍:囫圇吞蜥蜴

趙氏小盜龍:囫圇吞蜥蜴

7月11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了古脊椎所鄒晶梅,董麗萍,周忠和及天宇博物館鄭曉廷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件白堊紀早期熱河生物群的馳龍科新標本——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的胃中,近乎完整地保存了一個還未被消化的蜥蜴個體。這是迄今報道的第四件胃中保存食物的小盜龍標本。

趙氏小盜龍(STM5-32)標本照片|鄒晶梅供圖

趙氏小盜龍吞食王氏因陀羅蜥復原圖|鄒晶梅供圖

經觀察分析,研究團隊認為這件蜥蜴標本代表一個新屬種,將其命名為王氏因陀羅蜥(Indrasaurus wangi)。

屬名「因陀羅」來自古印度的吠陀傳說,古神「因陀羅」在一場著名的戰役中,被龍(這裡暗指小盜龍)完整地吞入肚中;

因陀羅—印度神話中的天神之王,雷雨之神|源自Wikipedia

種名「王氏」則命名自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原,旨在向他多年來在古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和古生物學科普工作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表達敬意。

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王氏因陀羅蜥與白堊紀的蜥蜴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而與現代蜥蜴的親緣關係較遠。

值得提出的是 ,這種蜥蜴的牙齒不同於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內的其他蜥蜴,從而增加了熱河生物群蜥蜴類的生物多樣性,也暗示了這種蜥蜴的食性可能較其他蜥蜴有所不同。

而本項研究所報道的趙氏小盜龍標本,是迄今被報道的第四件胃裡保存食物的小盜龍化石。結合之前的研究可知,小盜龍是一種肉食性恐龍,食譜包含鳥,魚,哺乳動物和蜥蜴,指示小盜龍是一種機會主義捕獵者。體內的蜥蜴被其從頭到尾、整體吞入體內,這種進食方式與現在的食肉鳥類捕食蜥蜴的方式相似。

紅嘴犀鳥試圖吃下一隻大蜥蜴|源自Pinterest

即使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傷齒龍類——近鳥龍(Anchiornis)已經具備了與現代鳥類相似的消化特徵(將難以消化的骨骼、毛髮、昆蟲硬殼等,以食團的形式吐出),但是小盜龍明顯不具備這種消化方式。這表明在從恐龍到鳥的演化過程中,相近的類群存在平行演化,一些性狀可能獨立地演化了很多次。

在過去20多年的熱河生物群研究中,研究人員已經收集了20餘件指示生物營養相互作用的直接證據(主要指在物種的胃裡發現食物),本項研究整合了現有研究成果,嘗試性地重建了一個初步的熱河生物群食物網。

結果表明,魚類是是第二級和第三級消費者最為重要的食物資源,這為進一步了解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系統,提供了新的證據。

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孢粉研究揭示中國南方末次盛冰期以來的植被變化
研究發現冬季晝夜溫度變化對植物早期物候具有相異效應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