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填海史:30年新增土地1200平方公里,填第2大湖種水稻

日本填海史:30年新增土地1200平方公里,填第2大湖種水稻

被大海環抱的日本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長約 3.3 萬公里;同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國家之一。1.26億人卻只有37.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謂是人多地狹。因而在日本這個地方,從古至今這裡都存在著嚴重的人地矛盾。

為了擴張領土,他們更是發動了侵略戰爭,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而面對自身的人多地狹,除了發動戰爭,日本還曾進行過瘋狂的,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史:30年新增土地1200平方公里,第2大湖填了種水稻。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1945年二戰結束後,日本就開始了「向海洋要地」的行動。那時,因為日本人填不飽肚子,所以為了儘可能多的生產稻米,日本政府除了鼓勵民眾加大水稻種植比例之外,還大力推行一系列填海工程項目,用以擴充耕地和提供工業用地。

到了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日本戰後經濟和人口增長迅速,但是可使用土地卻非常少,特別在大城市裡,這樣的情況更加突出, 所以向大海要地就成為了一種應急辦法。據統計,從1945年到1975年,日本在30年的時間裡新增土地1200平方公里,相當於新造了兩個新加坡。

除此之外,日本人為了擴充自己的耕地,甚至把國內第2大湖泊——八郎瀉給填了。八郎瀉位於日本秋田縣,曾經的面積為220平方公里,曾是日本除琵琶湖之外的第2大湖泊。1957年,秋田縣為了增加水稻耕種面積,將八郎瀉干拓成為耕地。

1964年,將八郎瀉變成耕地的工程正式完成。這個昔日的日本第2大湖內部被分割出一個170平方公里的低洼陸地,並成立了一個村,叫做大瀉村。圍八郎瀉成耕地,原本是為了增加稻米產量,但並未取得預期效果;反而喪失大片濕地,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這給人日本人嚴重的警示!從1975年以後,日本就沒有再進行過大規模填海造陸了。原因有2點,第一是因為此後日本民眾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吃飽飯已不是空談;第二,填海造陸嚴重損害了日本固有的環境,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問題。

如今,日本的各種海洋環保研究機構已經在不斷在進行各種實驗,希望能夠找到一 些恢復生態環境的好方法,這些實驗包括人造海灘、人造海岸,人造海洋植物生存帶等等。(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袁說史 的精彩文章:

既然阿富汗是「帝國的墳墓」,那「帝國的產房」又在哪呢?
吳佩孚、陳炯明和孫中山,蘇聯為何最後選擇支持手無一兵的孫中山

TAG:袁袁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