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碼廣東高質量發展:創新賦能製造業

解碼廣東高質量發展:創新賦能製造業

「實現高質量發展,對廣東來說,最重要的是抓好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我們始終堅持製造業立省不動搖,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近日,在廣東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記者見面會上,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介紹,廣東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實現新跨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創新驅動成為發展的重要引擎,市場主體活力得到持續釋放。

這番講話引起了不少製造業廠商的共鳴。在為期近一周的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中,數位來自製造業一線的受訪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既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訴求,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

在製造業一線摸爬滾打近二十年的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生益科技」)生產總監王鵬對此深有感觸:「推動高質量發展,重點在製造業,難點也在製造業,而創新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和基礎,尤其是對廣東這種製造業大省來說。」

曾經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是廣東製造業的代名詞,而如今在自動化智能改造、柔性製造、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效率革命中,廣東製造業成了新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先行者。

2018年,廣東省生產總值達9.73萬億元,今年預計將突破10萬億元大關。此外,廣東各種所有制經濟蓬勃發展,國有經濟資產總額突破9萬億元,外商投資企業達17.1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達5.26萬億元、佔全省經濟總量的54.1%;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千億元的企業分別達276家、29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12家。

以創新為護城河

製造業立省的廣東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實施「騰籠換鳥」。近年,廣東進一步提出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積極培育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汽車、智能家電、機器人等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

這背後折射出廣東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訴求。數位製造業一線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平衡鼎新與革故的「殺手鐧」便是科技創新。

作為內地最大的覆銅板生產廠商,生益科技在售的70餘種產品中,僅有1種為國外引進技術,其餘均為自主研發產品。

「在與歐美、日韓同行的競爭中,我們在高端領域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生益科技副總經理周嘉林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這有賴於公司充分依託國家電子電路基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一創新平台,團結行業上下游及終端企業,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將我國在該技術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由20~30年縮小到3年以內。

第一財經記者也發現,以自主創新構築護城河幾乎是獲得持續發展的企業的共性標籤。

如今的家電巨頭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美的」),其50 年的發展歷程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廣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2010年,美的以規模為導向、靠投資驅動躋身千億元營收陣營,但與此同時,公司意識到「大規模、低成本」的粗放式經營難以為繼。於是在2011年,以「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為三大主軸的轉型正式啟動。

在美的看來,產品力的核心便是自主研發能力的持續提升。據美的南沙工廠工業互聯網項目經理趙攀介紹,公司建立了各事業部進行的產品研發、個性技術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共性技術的研究和顛覆性技術的研究這四級研發體系,並構建了中國、美國、日本、德國、義大利、新加坡等全球研發機構。僅2018年,美的的研發投入就近100億元。

依賴科技創新驅動供給側改革反映到成本這一數據來看,美的在轉型期間,銷售毛利率從19%上升至26%,期間費用率一直穩中有降,此外財務費用從15億元降至1億元。

「企業轉型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主要體現在科技能力、競爭力、盈利能力等核心關鍵指標上,而科技能力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盈利能力的基石。」美的副總裁張小懿表示,以供給側改革為代表的效率革命也是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自我革命,廣東製造企業普遍在這方面的意識覺醒早,且認識深刻。

據悉,廣東省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4.5萬家,近兩年翻了一倍多,國家級高新區達14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明顯,技術合同成交金額突破1000億元;新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25.5%。

廣東省還下大力氣加強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建成東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國家基因庫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啟動兩批共7家省實驗室建設,今年還將計劃啟動第三批省實驗室。此外,廣東為了打造人才高地,實施「珠江人才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全面推行人才優粵卡政策,累計引進創新創業團隊194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撐。

智能轉型催生新業態

除了企業對創新保持極高的熱忱,為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廣東省財政投入130多億元實施兩輪工業技改三年行動計劃,惠及3萬多家企業。

目前,廣東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超5萬家,居全國第一;先進位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6.4%和31.5%,形成世界級製造業基地。

廣東省近年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5G網路建設。以4K/8K超高清視頻產業為例,目前廣東形成了廣州、深圳、惠州等3個產值超千億元的4K產業集群,4K電視產量約佔全國一半,4K用戶超過1800萬。

同時,廣東省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支持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上雲上平台」,推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精益生產是智能製造的基礎,我們公司2004年前後開始從台灣引進部分自動化設備,2008年開始實施精益生產改造。」生益科技設備動力部經理鍾世華表示,生益科技目前引入的外觀檢驗生產線成本僅300多萬元,但產品不良率降低了39%,勞動生產率提升了12%,生產效率提升了40%。

真真切切的效率提升也讓更多企業主動尋求智能化轉型。2018年,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產量約佔全國1/5。以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拓斯達」)為例,近三年營收的複合增長率高達66%。

「隨著工業機器人成本迅速下降,中型企業自2018年開始批量化採購智能設備;從2019年開始,中小企業智能轉型的越來越多。以前使用這款機器人的企業可能兩年才回本,現在一年左右就能回本,所以企業智能轉型的動力也更足,意願也更強。」拓斯達大客戶事業部總經理張朋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的一款機械手產品裸機價位從五六萬元降至2.8萬元,銷量十分可觀,「今年我們這款機器人的目標是5000家客戶,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半的客戶量。」

智能轉型的效率革命也不斷催生新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

第一財經記者在歐派家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歐派家居」)的車間看到,如今揮舞著手臂的橙色機器人比工人的密度還要高,開料、打孔、封邊等諸多環節都交由「電腦」來控制。

「我們在2017年引進了德國自動化生產線,配合庫卡機器人,不斷集成和優化,並通過軟硬體融合應用,實現柔性生產,滿足非標訂單。」歐派家居清遠生產基地人力資源經理鍾菠說,滿足客戶個性化定製需求,更好地解決消費者需求痛點是驅動公司智能轉型升級的出發點。

掃碼下單機器人、由機器人來為客戶生產定製化機器人也即將成為可能。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客戶通過掃描拓斯達的互聯網訂單系統與智能工廠對接入口演示屏幕上的二維碼,就能迅速生成訂單編號,交由拓斯達機器人生產中心來完成生產。兩分鐘生產一台微型機器人正是拓斯達目前探索的一個領域。

種種看似不可思議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恰是企業打造工業互聯網平台,實現製造業與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產物。廣東企業在這方面的先行先試也帶來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2018年,廣東省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優化為4:41.8:54.2,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8.9%。

但鍾世華表示:「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機器換人這個層面,更是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公司單台設備、設備與產品間的自動化程度比較高,但是設備與設備間的智能化程度還比較低。」

馬興瑞在上述記者見面會上也表示,廣東省將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他明確指出,產業結構調整仍未到位,產業整體水平仍然不夠高,低端產能過剩和高端產能不足並存,新興產業還不能很好挑起大梁。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任務相當艱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第一季度交付3989輛ES8S,蔚來汽車盤前漲超4%
鮑威爾放「鴿」令黃金多頭狂歡,年底2000美元不是夢!新興市場貨幣亦或成新寵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