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挑食這個毛病,是娘胎裡帶的,還是後來養成的習慣?

挑食這個毛病,是娘胎裡帶的,還是後來養成的習慣?

差不多一個世紀之前,兩名研究員正在做化學實驗,其中一名研究員阿瑟·福克斯(Arthur L. Fox)不小心弄撒了一些無毒的苯基硫代脲粉末,「怎麼空氣嘗起來有點苦?」他的同事問道。但福克斯卻並沒有嘗出空氣重的苦味,就算往舌頭上塗一點苯基硫代脲粉末也沒有。

這個神奇的經歷讓福克斯決心研究味覺中的科學,他在後來的研究中發現,是否擁有或缺少某些基因,會影響人們對苦味的感知。今天,致力於味覺的研究人員使用塗有苯基硫代脲的小紙片,來評估一個人對苦味的敏感程度。

苦當然是一種不愉快的味覺,很多人就不愛吃苦瓜、喝黑咖啡。那對類似味道的天生敏感,是人們挑食的原因嗎?

挑食有理,我們是天生的!

「嘗到苦味的人裡面,有25%到30%的人會有非常強烈的反應。」克里斯多福新港大學的味覺研究員、心理學副教授戴安·卡坦扎羅(Diane Catanzaro)說。這些人被稱為「超級味覺者「。另一方面,有差不多比例的人屬於「無味覺者」,因為「他們幾乎沒有感知苦味的能力」,卡坦扎羅解釋道。而剩下的人分布於兩個極端之間,有的對苦味感知稍強一點,有的稍弱一點。

有證據表明,超級味覺體現在對特定的食物的抗拒上,尤其是含有苦味化合物的水果和蔬菜,首當其中的就是抱子甘藍(Brussels sprouts)和西蘭花。

圖丨Verywell Family

還有一些研究,把另外一些基因特徵與特定味覺的認知聯繫起來。「有的人覺得,香菜嘗起來就像在嚼肥皂」,卡坦扎羅說,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有人遺傳了特定的味覺受體基因,這些受體對香菜和肥皂里都有的醛類化合物很敏感,「顯而易見,人們吃東西的時候,並沒有在同一個味覺世界裡。」

這些都說明,挑食習慣可能是天生的。超級味覺者可能嘗到食物里的苦味化合物就興趣大減;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基因特質,會導致對特定食物氣味和口感的喜好或者厭惡,因此塑造一個人的食物偏好。

食物不止是味覺

然而,卡坦扎羅的研究還有不同結論。

她和她的同事測試了人們對苦味的敏感度,接著詢問他們對食物的偏好——他們並沒發現超級味覺者比無味覺者更挑食。「我們從各種角度研究了數據,但沒有發現味覺敏感度與食物喜好之間有任何一致的相關性,」卡坦扎羅說,「很多挑食的人都是無味覺者,還有很多超級味覺者什麼都吃。」

毫無疑問,人們用不同的狀態和方式感知著味覺,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天生差異,似乎並不能用來預測誰會挑食。

圖丨giphy

「基因當然是有影響的,但這也不絕對」,卡坦扎羅說,「我們吃到嘴裡的食物,不僅有不同的味道,還有各自的口感,這些綜合起來的信息傳到了大腦那裡,還會和個人經歷、文化影響聯繫到一起。」

所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決定一個人喜歡或討厭某種食物

童年與食物的不快經歷

可能會被永遠記住

童年時期圍繞食物的經歷,可能對成年後的飲食偏好有著最強烈的影響。「我接觸到的每個挑食的成年人,他們對特定食物的厭惡,都可以溯源到遙遠的童年」,《青少年和成人戰勝挑食指南》的聯合作者、家庭醫生卡佳·羅威爾(Katja Rowell)說。

成年的挑食者大有人在丨The Cusp

可以確定的是,隨著年紀增長,人們對食物的偏好也會隨之改變,比如孩子們都喜歡甜味和鹹味的食物,不太能欣賞到苦味和酸味的妙處(比如,很多小孩子不愛吃蔬菜)。「有一半的父母都覺得自家孩子很挑食」,羅威爾說,而挑食讓吃飯的時間變得很艱難,「如果你小時候被強迫餵了紅薯,然後你把它們吐了出來,這種反抗和焦慮就會破壞你和食物之間的關係。」

可能新之助長大後就沒那麼討厭青椒了

也有另一種可能。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每逢飯點必有爭吵的家庭中,ta很可能把進食與壓力聯繫到一起,將來或許會讓他們選擇讓人感到安全、熟悉的食物,而不是陌生的、自己也不知道它是否會讓人不爽的食物。

導致挑食的更多原因

另有一些因素可能也會影響食物偏好。2015年發表在期刊《食慾》(Appetite)上的一個研究顯示,患有包括強迫症在內特定精神障礙的人更傾向於挑食。尚不知道兩者之間是如何產生影響的,但此研究的作者寫道,可能是一些潛在的人格特徵,比如「行為和認知刻板」(behavioral or cognitive rigidity),同時導致了強迫症和挑食的產生。

卡坦扎羅認為,個人經歷、觀察習得和條件反射,也在挑食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你在美國中西部長大,每晚都吃肉和土豆,這種寡淡、單調的食物環境,可能會訓練出你對某些食物的偏好」,她說。這並不奇怪,我們身邊的山西朋友或許吃什麼都要淋上醋才滿意,而川渝地區的人不管走到哪裡,都無辣不歡。

接招吧,挑食!

總而言之,生物學、成長環境、個人經歷等多種因素共同塑造了挑食的習慣——相應地,要改變挑食的習慣也非常複雜,「一旦挑食的習慣形成,就算你下決心要改正,也沒有捷徑可走。「卡坦扎羅說。

但她也給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循序漸進地接觸更多的食物種類,或者換著花樣吃某種食物,「接觸某些東西越多,我們喜歡它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有人討厭蒸茄子,但如果把茄子紅燒一下,說不定會有奇效。

羅威爾提到了一個從不吃蘋果的病人。他把蘋果切成非常薄的片給她,有的帶皮有的沒帶皮,並告訴她如果不喜歡隨時可以吐出來。結果,病人後來自己發現,大片的嚼碎之後比小片的更不容易噎著,也就接受了蘋果作為食物的存在。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喜歡的食物作為跳板。比如小明非常喜歡吃雞腿,那就可以給雞腿用一種新的醬料,或者與新的、沒吃過的食物搭配在一起。

但這些方法不是對每一名挑食者都管用。羅威爾提到了一種叫迴避限制性食物攝入障礙(avoidant 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 ARFID)的飲食失調症,它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過輕或過重,還有的人一吃飯就感到焦慮,經常被噎著,甚至吃特定食物的時候還會嘔吐。對於這樣的挑食者,僅僅是嘗試新食物並不會起到作用,而是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

總之,羅威爾告訴大家,有一種方法完全沒有作用,就是親近的人對挑食者施以羞辱和嘲笑,「那些口口聲聲說『你就是被寵壞了』或者『試一下又不會死』的做法,真的對改正挑食毫無作用。」這些評價或者要求,可能會讓挑食者回想起小時候有關進食的不愉快經歷。換句話說,找一個理解嘗試新食物有多難的人一起吃飯,少了被指指點點的壓力,情況可能會好得多。

這樣是不行的丨giphy

其實,對於食物和對於其他事情一樣,有的人比較愛冒險,有的人則會保守很多。現在,你大概也明白自己討厭某種食物的原因了——或許是天生的記憶你,大概率是後天的不愉快經歷,或者文化與習慣的影響。如果你真的非常非常挑食,可能要正視一下,解決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了。

還是說,你的問題在於,對任何食物都來者不拒呢……

編譯來源:

https://elemental.medium.com/are-picky-eaters-born-or-made-8e2021f5aace

作者:Markham Heid

編譯:李小葵

編輯:李子

一個AI

什麼食物是你打死也不吃的?

譯文版權屬於果殼,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給貓戴上彩色項圈,或許就能救鳥一命
杜蘭特跟腱斷裂,他還能回到賽場嗎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