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古墓打開,墓主口含寶印,棺槨中有一份給「閻王」的文書
兩千年前古墓打開,墓主口含寶印,棺槨中有一份給「閻王」的文書 | 文 三隻眼文齋
位於長江中下游的古代荊楚之地,歷來是華夏民族的文化政治中心,是富庶的魚米之鄉。現在湖北省荊州古城北約5公里處,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所在地「郢」,因其在紀山之南,西漢以後的史書又稱之為紀南城。對「荊楚文化」的完整研究,要從商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漢代,是現代考古學中及其重要的部分,它對自商代以來至兩漢的社會發展和傳承,都有極大的影響。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考古專家對處於浙江倉房10萬平方米的楚國古墓群進行發掘,出土文物6000多件,可謂遍地都是國寶。
今天,小編要講的一個故事也發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那是1975年6月的一天,在荊州城以北紀南城鳳凰山上,考古專家們頂著酷暑,對編號為168的兩千年前漢代古墓進行著緊張的發掘工作。挖到地下大約8米處,考古對工作人員發現了棺槨。「棺槨」實際上代表的是兩層含義,漢代時包裹在棺材外面的一、兩層木板稱為「槨」。「槨」中除了安放棺材,還放置著各種隨葬物品。可以這樣理解,「槨」是「棺」的保護層。168漢墓是「一槨兩棺」,意思是槨室里放置著兩具棺材。
當棺槨吊起時,大量液體從縫隙中流出。內棺被三道防水的麻布緊緊纏裹,麻布上塗滿了生漆。大家找來工具,小心翼翼地撬開棺蓋,裡面的情景令專家們大為驚訝。棺木中躺著的墓主竟然是一具考古中極少見的極其珍貴的「濕屍」,當棺木晃動時,墓主的頭也隨之擺動。儘管墓主全身的衣衫都已腐朽,整個身體近乎赤裸,棺槨中飄出令人作嘔的臭味,然而,專家們的喜悅之情難以言表。這具「濕屍」被迅速地送往荊州衛校保存,專家們從全國各地火速趕來,對墓主座進一步的研究。
專家們發現,墓主的皮膚光滑濕潤,機體組織還富有彈性,身高1.67米,體重52.5公斤,去世時大約60歲。檢查到口腔時,看到墓主的32顆牙齒整齊完整,說明墓主生前一定是一個生活方面很講究的上層人物。檢測接著進行下去,發現墓主的口腔後部塞著一個不大不小的硬質實物,取出一看,原來是一方漢白玉寶印,寶印上用陽文刻著一個「遂」字。據推測,這個「遂」字就是墓主的名字了。一般來說,西漢時期對製作印章的材料是有一定的規定的,不能越制,能使用漢白玉材料製作寶印的肯定是士大夫無疑。
這時,古墓發掘現場也傳來一條消息,在168號墓的棺槨中,找到一片竹簡。這塊竹簡長23.3厘米、寬4.4厘米,上面依稀有文字的痕迹,只是歲月太長久,需要對竹簡進行清洗、脫色處理,才能顯現出文字內容。經過處理後,竹簡上的內容一目了然:「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市陽五夫隧,自言與大奴良等廿八人、大婢益等十八人、軺車二乘、牛車一輛、駟馬四匹、騮馬二匹、騎馬四匹。可令吏以從事,敢告主。」原來,這塊66個字的竹簡,是帶給「閻王」的文書。
這份文書的意思大致是:陽間有一位叫「遂」的五大夫去世了,現在帶著男奴28人、女婢18人、牛車一輛、公馬4匹、母馬2匹,以及騎乘用的馬4匹到陰間「閻王」處報到,希妥善接洽,給予與陽間相同的職務云云。寫上如此內容的竹簡在古代又稱為「告地書」,是喪葬活動中,模仿現實生活而寫給「閻王」的有關人員的遷徙文書,就是死者隨身攜帶的要交到「陰間辦事處」的「介紹信」。古人以為陰間與陽間一樣有三六九等的爵位,依照逝者在陽間的地位,也能在陰間得到「閻王」相應的安置,於是,「告地書」這樣奇葩的文書就橫空出世了。


※盜墓賊事敗外逃,警察歷時3個月行程2萬里,跨國追繳一級國寶
※大唐隨處見詩人,無名氏在普通陶罐上寫下20字,使其瞬間成國寶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