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如何降服「易發而難制」的怒氣

如何降服「易發而難制」的怒氣

文/唐東輝

2019年7月20日

人有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之中,「易發而難制者,唯怒為甚」(《定性書》)。當怒不可遏之時,或怒髮衝冠,或怒目而視,或惡言相攻,或拍案而起,或拔刀相向。迨至時過境遷,怒氣漸消,則多悔不當初。怒之難制,於此可見一斑。

但正因如此,古人在修身養性之時,就特別重視降服怒氣,並發明了不少制怒的工夫。

一、忿思難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事情要慎重考慮,其中之一便是要「忿思難」(《論語·季氏》)。這是說當你要發怒的時候,想一想發怒可能招致的嚴重後果,再決定是否發怒。

大家都知道「胯下之辱」的故事。韓信年少時被一屠夫當眾挑釁,但他最終「孰(熟)視之,俯出袴下,匍匐。」(《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之所以「孰視」(仔細端詳)屠夫,就是在考慮拔劍而起的惡果:不是力不逮人,為屠夫所反殺;就是力斃屠夫,為官府所逮捕。無論哪種結果,自己一輩子算是完了。一身本事尚不曾施展,就為一無賴屠夫所困死,豈不冤哉!

因此,韓信壓制了心頭的怒火,按下了腰間的寶劍,從屠夫的胯下爬了過去。

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少人甚至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跟他人發怒,但如果我們能像韓信一樣「孰視」一番,仔細考慮發怒的後果:

無價的親情會因此而破裂,友誼的小船會因此而翻船,微妙的同事關係會因此而搞僵……或許我們就不會憤怒或起碼不那麼憤怒了,而能夠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二、觀其理

大程子說,要「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定性書》)。這是說當你要發怒的時候,要立刻出離自己的憤怒,而去觀照事件本身的是非對錯,再決定是否發怒。

張玄素是貞觀朝有名的諫臣。貞觀四年,唐太宗想要把洛陽破敗的乾元宮修繕一番,作為巡幸東都的行宮。張玄素聞訊,立刻上書直諫,認為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台,楚國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現在經過隋末大亂,民生凋敝,百廢待舉,國力遠遠比不上當年的隋朝,卻還要繼續役使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大興土木。單從這一點看,陛下遠不如隋煬帝。

唐太宗是英明之主,張玄素卻說他比不上昏聵的隋煬帝,若是換作其他的皇帝,恐怕早就大發雷霆了,但是唐太宗能夠虛心納諫,認為張玄素所說確實在理,不僅沒有怪罪他,反而賞了他彩帛二百匹,並停止修建乾元宮。

我們很多時候發怒,是因為他人的言行冒犯了我們,此時若能像唐太宗一樣,虛其心,觀其理,燭照外事外物的是非對錯,外事外物當怒則怒,不當怒則不怒,自然能使我們的血氣之私怒得到控制,而使我們的義理之公怒得到舒發,從而使我們的憤怒趨於發而皆中節。

忿思難」,強調的是後果,因畏懼惡果而學會忍讓;「觀其理」,強調的是事理,明辨事理才能化忍耐退讓為順理而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看不慣豪門?來看郭晶晶「豪門育兒法」
「好事者」胡適:多事總比少事好!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