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現代軍艦鋼板厚度越來越薄,是生產工藝提高了還是另有原因?

現代軍艦鋼板厚度越來越薄,是生產工藝提高了還是另有原因?

早年間,軍艦推行大艦巨炮理念,一艘戰列艦的裝甲厚度通常是以米來計算的。後來,導彈上艦了,大艦巨炮成了歷史。因為人們發現,導彈的威力太大了,大到就算是以米來計算厚度的鋼製裝甲也抵擋不了它的攻擊了。如此恐怖的破壞力,早已經遠遠超過了笨重的大口徑火炮。

在1982年的「馬島海戰」當中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和「大西洋運輸者號」集裝箱船,飛魚導彈的戰鬥部重量165公斤,裝70公斤的黑索金高爆炸藥,而二戰期間的「大和號」戰列艦460毫米的「三式高爆彈」裝葯才57公斤。然後「謝菲爾德」就成了這個樣子,在海面上漂浮了幾個小時後沉沒。

「飛魚」只是中型導彈就造成了這麼巨大的破壞力。如果是換成蘇制SS–N–2「冥河」反艦導彈呢?它的戰鬥部裝葯高達420公斤!所以,海戰進入到導彈化時代以後戰艦的厚裝甲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了!再厚的裝甲也抵禦不了導彈的打擊。

再後來,人類的電子技術越來越發達,雷達的精度越來越高。漸漸地,頂著油頭沒日沒夜工作的工程師們突然發現,自己研究的雷達已經可以實現輕鬆跟蹤高速飛行的目標的同時,還能引導軍艦上的導彈進行攻擊。得知這個結果的工程師們興奮的手舞足蹈,帶著巨大的成就感繼續投入研究。不久,能夠同時搜索識別跟蹤數十個甚至上百個目標,並且引導導彈進行攻擊的相控陣雷達出現了。

相控陣雷達有了,人們發現雷達能夠同時跟蹤識別這麼多目標,但是自己卻做不到同時讀取並處理這麼多信息。為了減輕操作設備的士兵們的工作負擔,另外一邊的碼農開始加班了。經過好多年的不斷修復BUG,碼農們針對相控陣雷達的特點,在硬體工程師的幫助下,搞出了一套自動讀取信息,並處理信息的作戰系統。美國人發明了這一套由相控陣雷達 導彈 作戰系統組成的東西,並取了一個高級的名字,叫做「宙斯盾」。從此士兵們呆在艦橋,動動手就可以處理數十個數百公里外的目標,可以直接由雷達引導導彈把對自己最具威脅的通通打下來。

在防護性和機動性上,工程師採取了折中方案,果斷放棄部分裝甲性能,保持高速!大不了打完了跑。節省下來的寶貴空間/排水量,多裝備大功率雷達 60枚導彈,也比慢吞吞等著挨導彈好。當敵人的導彈發射到抵達我艦,中間有幾分鐘的間隔,這個時間內,高速軍艦可能已經走過幾個身位了,而裝甲艦還在原地喝咖啡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圖騰 的精彩文章:

阿富汗戰爭18年,美軍為何沒有徹底消滅塔利班武裝?原因很現實

TAG:戰圖騰 |